全民國防教育凝鑄捍衛國家安全的目標

【社論/青年日報 9524

關國家安全與全民福祉的全民國防教育法已於 9522日起正式實施,全民國防教育法的推動與實施,不僅為我國國防政策樹立宏,更具有向下扎根、向上全方位開展的時代意義。

一、政府積極辦理相關活動    

全民國防教育法自公佈後,國防部除了針對其立法精神擬訂各項與全民國防教育有關的實施計畫與要點,同時並著手編訂相關教材與培育種能教官,以充實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師資;更就立法精神與宗旨積極推動相關活動,如藉由網路票選,訂定每年的 93日為「全民國防教育日」;透過靜態性活動辦理國防政策說明會、戰力展示以及國防文物、國軍文藝作品展覽等,增進民眾對全民國防教育法的認識。此外,國防部更自94年雙十節起,連續8於全省各營區辦理77場次的「國防知性之旅」營區開放參觀活動,吸引至少40萬人次的參與,尤其是陽字艦退役與基隆級艦返國成軍典禮,更將此一系列活動帶到高潮。而事實上,開放營區參觀與各項戰力展示的活動也已收到相當效果,最具體的明證,當數民眾的熱烈參與及支持國軍三項重大軍購案的比例不斷攀升,由此可看出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努力,已獲致民眾的高度肯定。

二、落實國防於生活中

西諺有:「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說明惟有透過教育民眾的方式才能有效落實國家安全;也惟有以結合人民的生活方式來深化國防教育,才能鞏固國家安全。21世紀的國防已不僅只是軍事實力,而是涉及到整體國力、軍事武力與民力,尤其是精神戰力的總和;因此,愈是先進國家愈是重視全民國防;而國防事務也不再只是國防部的事,更不是只有軍人才有保衛國家的責任;現代國防就是全民的國防、更是生活的國防,必須透過教育落實在生活中,國家安全才有保障。透過教育讓民眾認識國防、進而認同國防、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參與國防,以凝鑄成全民捍衛國家安全的共同目標。為達到此共同目標,國防部與教育部已擬訂實施辦法,並以循序漸進方式,逐級深化教育內容,讓全民國防教育法在推動初期即能深入民心、廣為民眾接納並落實於生活中。

三、全民國防教育法的精神

全民國防教育法的核心精神,即在將全民國防教育生活化;整合運用各行政機關、社會團體與傳媒等文宣資源,增進全民國防知識與全民防衛國家意識,使全民國防教育與人民生活、國防發展相結合。因此,全民國防教育的對象當然是全國民眾;自小學乃至大學,透過各級學校教育,落實以教育為經、文宣為緯的執行方式,以政府為重點、學校為單位,結合社會上各公益社團資源,將教育內涵擴延至社會各層面,以編織成綿密的全民國防防禦網,將全民國防理念融入生活中,賦予全民國防教育法永續的生命。

四、全民國防教育法的目的

全民國防教育法的目的,即在蓄積國防總力與增強國防戰力。因為現代國防就是全民國防,涵政、軍、經、心各層面的總體國力,且總體國力必須轉化為國防戰力;蓄積國防總體戰力即為現代國家國防施政的主軸,但此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惟有落實全民國防教育方能有成。因此,全民國防教育法的實施,必須統合政府與民間資源,植根於義務教育、茁壯於高等教育、開枝散葉於在職教育與社會教育,使每一個國民從接受義務教育起,即同步接受全民國防教育。在國防軍事教育方面,藉由認識國家安全的意義與內涵,到瞭解並熟練各項緊急應變及災害防救等;從認識我們的國家到培養愛國情操乃至認清個人對國家的責任,進而產生捍衛國土安全的共識;在循序漸進的教程安排下,經由潛移默化落實在國民生活中,堅實「全民向心力就是全民國防安全的基礎」信念,達成「強化整體戰力,維護國家安全」的終極目的。

孟子強調「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以今天的觀點來解釋,就是「時時懷有高度的憂患意識、時時強化建軍備戰作為」,證諸我國當前國家處境以及國人對國防施政由認知到關切、由肯定到支持、由支持到全民參與,在說明「落實全民國防教育就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唯一之道」,畢竟,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在全民國防教育法已正式實施的此刻,全體國人都應以新的觀念、新的精神與作法,支持並配合全民國防教育,讓全民國防教育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共同為厚植整體戰力,為打造更安全的國防而全力以赴。

本文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單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