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追求全軍之戰略規畫

  1996年臺海危機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是:中共「武力犯臺」的內涵已經從「能不能」到「要不要」,從「會不會」到「要如何」的境界。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良窳,攸關臺灣的生存與發展。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安全遠景」(security vision),實須以前瞻性的角度、未來觀的想像,去建構能維護臺灣最大安全的道路。如何善用國際相關國家的資源或調整本身的政策取向,從戰略上形成有利我方態勢,或從政治層面不戰而屈人之兵,都是安全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就軍事安全層面而言,臺灣的戰略規畫必須根據「真正的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不能單只尋求軍事勝利,例如臺灣的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戰略的訂定,就必須在目標與有限的資源間取得平衡點。以下提供兩個面向,供作參考:

一、積極籌謀臺海新安全戰略之軍事協同機制

  美國與中共關係正進入一段摸索與調整時期。美國總統布希及他的外交團隊一再表示,美軍的戰力下降,因此,未來美國對海外用兵將更為審慎,前提是必須涉及美國「重大利益」,而且用兵的唯一目標就是「打贏」戰爭,更要求迅速撤離,不做根本性、長程的「民族建造」工作。對美國而言,美國政府最關切中共軍力的發展、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遏阻的態度、武力恫嚇臺灣等議題。而布希積極準備發展和擴大NMD系統,亦是兩國在安全和戰略平衡上一個極大的分歧。美國國務卿鮑爾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專訪時表示,美國有義務確保臺灣能夠維持一定的軍力並且有能力抵抗任何威脅,美國對臺灣的軍售政策將始終追求這個平衡1。美國國防部去年12月18日公佈的臺灣關係法執行狀況報告,其主要目的似乎指出軍售臺灣合乎美國的國家利益,希望藉著軍售讓臺灣有能力自衛或有能力撐到外力介入。實際上該份報告通篇皆以不確定、曖昧的文字暗示,美國只要提供臺灣防禦性武器就已盡到履行《臺灣關係法》承諾的責任,至於臺灣是否有能力出兵則是臺灣自己的責任2。這表示布希主張當中共對臺灣(包括金門、馬祖)攻擊或封鎖時,美國應毫不含糊地宣稱會協助臺灣防衛,和臺灣的未來必須反映臺灣人民的自由意志等些立場都有待進一步檢證,亦顯示出美國對臺政策仍有相當的彈性和不確定性。

  美國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布萊爾(Dennis C. Blair)上將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軍事趨勢,不是發展有能力侵犯並佔領鄰國的軍隊,而是發展為恫嚇或懲罰目的加害對手的能力3。因此,美國協防的前提是臺灣不能首先挑釁,在這個原則下,美國當然會採取預應臺灣主動挑起戰爭的各種可能動作,包括壓制臺獨聲浪、促進兩岸談判、降低衝突的可能性以及讓兩岸保持軍事平衡等。從美國對兩岸的判斷可知,美國長期以來努力的重心是「堅定反對北京動武、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及安全利益、以及中國人權獲得改善」4。因此,形塑兩岸和平的環境,採取「預防外交」,並以絕對的軍事優勢、明確的政治訊息,讓臺北、北京的領導人知所進退,即為其臺海政策的基石。

  美國亦認為美軍在亞太地區所做的前沿部署支持下,透過探討如何合力提升安全所建構的雙邊條約與安全夥伴關係,仍是亞太地區嚇阻侵略及促進和平發展不可或缺的架構。美國國防部說明軍方執行臺灣關係法專案報告的六頁摘要亦指出,美國的對臺軍售,著眼於臺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也在強化區域安定。有關臺灣的防衛能力,雖是承平時期,美國亦應注意,免得一旦有事,卻無法及時協助臺灣。例如先進武器,如果不能在平時就讓臺灣熟習,萬一臺海生變,即使及時運交臺灣,只怕臺灣也無法有效使用。又例如雙方沒有軍事交流,萬一需要聯手作戰,戰力恐將打折。布萊爾上將指出,亞太地區的軍隊已確立起雙邊行動的程序,但迄未擬定充當參與多國行動基礎的標準化程序,不過多種提升區域聯合作戰之備戰能力方案已在推動之中5。

  華府智庫卡都(CATO)研究亦建議加強對臺軍售,符合美國利益。去年底,該研究所發表備忘錄指出,北京的首要目標是切斷臺灣的軍備來源,而且已經收到效果。北京的策略就是要孤立、削弱、最終窒息臺灣,如果要制止中共以強制手段解決統一問題,臺灣就必須擁有現代化軍事裝備,不但現在擁有,未來也必須持續取得。若不如此,臺灣就變成1939年的波蘭(當時波蘭擁有歐洲第一流的騎兵,可是面對納粹的裝甲部隊,一籌莫展)。過去美國對此提出的軍事措施是「嚇阻」(deterrence),中共如繼續發展飛彈力量,美國不止需要短期展示海軍力量,更需要完整的聯盟架構、海外部署兵力,以及長期戒備6。美國政黨輪替之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領域的延續性、一致性應比較強,依此而論,讓臺海維持和平,仍將是美國亞太戰略構想的基本架構。但大陸在亞洲的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比重日增,美「中」的經貿關係必會加強,雙方互利關係的強化,使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已開始往務實方向調整。

  根據美國政府建構21世紀全球軍事優勢戰略作為上的微調,臺灣當務之急應是著手調整或建構契合此一趨勢之國家安全新戰略,其中建構臺美之間的軍事協同防禦機制,尤其重要。美軍已釋出在被迫時必須執行協防的訊息,這意味美臺之間協同作戰互通性的關鍵問題已受到關注7,未來還需要有軍事用語、軍事準則、通訊聯繫、模擬演練、戰略規畫等進一步合作。然此一協同防禦機制的建立具有高度敏感性,勢將導致中共嚴重的反彈8。這卻是臺灣安全不可缺少的防護網,政府能做的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累積建立臺美軍事「協同作戰能力」(interoperability)的先決條件,包括共同掌握威脅演進的情況,讓國軍在理解美國軍事作為中,一方面持續在相應的互通上對焦,一方面使自身的防衛網與區域防衛網結合,創造有利「東風」來臨的契機。

二、整合現有武器系統、縮短警訊傳輸時間

  美國國防部評估國軍承受中共第一擊9能力及整體國防戰備,認為我軍事組織運作、指管通勤設計難以應付實戰考驗10。共軍對美國向臺灣出售任何武器,從性能到戰術運用基本都能準確掌握,從戰術上來說,共軍其實並不太在意臺灣引進一些防禦性的常規武器,反對強度有限,但對攻擊性武器和相關武器能發揮多大的整合戰力,卻非常關注的。共軍最近就曾對臺灣的空軍戰力進行評估,內容特別重視「強網」自動化預警和指控系統,如何把空軍戰機、海軍作戰中心、陸軍地對空導彈飛彈陣地、空軍高砲指揮中心和民航局空中管制中心全部整合在一起,也就是關注臺灣「一體化防空指揮體系」的能力究竟怎麼樣?

  美國對臺的軍事評估亦不諱言,臺灣國防的軍力整合、武器系統集成和人員培訓,仍待補強。因此,未來會加大軟體援臺的力度,包括軍事技術轉讓。西方情報單位估計,美國協助臺灣軍事指管通勤系統現代化,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方可完成。當然共軍所獲致之先進武器,戰力是否提升,仍須進一步觀察其整合情形,才能掌握住其真實面貌。但大陸武器系統不像臺灣以外購為主,多以俄製和自主研發為主,整合時間會比臺灣快。兩岸軍力對比已逐漸出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一方面是我方在整合新一代高科技武器系統的能力方面與先進國家仍有相當大的落差;另一方面是共軍在吸收新觀念、學習、整合先進與傳統武器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坎貝爾(Kurt Campbell)指出,據他長期和共軍接觸經驗,學養出色的新一代軍官已漸崛起,企圖心旺盛是他們一大特色。國軍切忌對共軍素質存有輕忽之心。

  中共軍事力量強過臺灣是不爭的事實,唯武器性能和數量等「硬體」11不是決定兩岸軍事衝突勝負的關鍵。例如臺灣在配備新穎武器硬體後,最大的挑戰其實是人員與後勤,包括新穎武器所需要的高技術操作人員從何而來?新式美國與法國武器系統的特殊後勤團隊要如何維持?當代戰略理論的威懾作用愈益明顯,它的優劣會具體反映出新一輪競爭主動權的得與失。這表示有關戰略思想、軍事理論、高素質人力、後勤補給與維修、軍事編制體制,以及軍事教育和訓練管理等「軟體」因素往往更加重要,尤其是軍事理論的先導作用,據此才能確立「以理論為依據的需求體制」12。因此,未來國防部需要的不光是一個新的採購戰略,它還需要一個能不斷適應政、經、社、能源等安全需求而演變的戰略,來強化自我防衛力量,亦需能把重大武器系統保留幾十年,而每幾年都要用新的技術更新一次13

  臺灣配合其軍力的「其他」架構亦有待強化。除對警訊的傳輸具有主動、先知、先制和及時的掌握能力,還必須激發全民對國家尊嚴與安全的關注感、參與感和責任感。現代國防理論,強調國防與民生必須取得平衡點,而且現代國防必須是「全民國防」,臺灣屬海島防衛作戰類型,其特質為預警時間短、易遭奇襲、防衛縱深有限、兵力部署與運用缺乏彈性、資源有限、持續戰力不易維持,更需要全民的瞭解和參與,因人民之韌力常較實際軍備力量更為重要。如何讓整個社會能透過國防計畫和國防戰略上理性地論辯,審度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和生存威脅來源,正確看待國家安全議題,才能讓國防專業與權威產出合拍的戰略與戰術,進而落實能反應「全民國防」力量的社會、心理、經濟防衛機制與整合能力,此亦是國家最重要安全戰略具體實踐的起點。

  中共的戰略思想一直推崇少用「力」,鼓勵盡量利用「計」或「策」取得最大優勢。例如中共的國防現代化,並不是動員所有民用物質及經濟改革計畫來支援共軍的全面現代化,它已從「全面戰爭」轉移到打有限的「局部戰爭」,因此它著重的是找出敵方軍事武力中的重要弱點,集中發展一些反制的計畫和設備,對資源進行最有效的利用。依據這個方式,中共可以不需要擁有全面性的武力優勢,就可以給予敵方「可信威懾」,進而達成政治與軍事目標。1996年大陸針對臺灣發射飛彈,預期令該區產生美國不至於干預的政治危機,即相當符合這種戰略思想。惟兩岸交鋒的軍事衝突並非不可能,1999年7月「兩國論」期間,共軍戰機飛越海峽中線逾一百架次,又劫持運補馬祖的船隻,還試射東風31型飛彈,即為例證14。中國大陸內部發生危機,中共領導人也可能對臺動武,以轉移內部注意力;如果臺灣加入TMD,中共可能產生「現在不動手就來不及了」的恐懼,因為他們相信,能夠反制飛彈的臺灣,將更有選擇獨立的自由,這種恐懼明顯強化中共處理臺灣的基本態度更傾向依靠武力。

  若從「用武」一詞分析,在這個詞彙背後還隱含許多假設戰況。想用武的一方,在軍事選擇的方案上仍有很大的範圍和彈性,可以由象徵性的射擊演習,到不那麼象徵性的射擊演習,升高為海空軍對臺灣本島設施的炸毀,再到局部的封鎖乃至全部封鎖,最後才是軍事攻擊的試探到真正的進攻。吾人都必須運用智略進行模擬操作,俾適切因應。從毛澤東解放臺灣的戰略籌畫顯示,當中共判斷美國出兵干預臺灣之可能性大為減少之際,亦是其解放臺灣的有力時機,我們應有所警惕。

  未來戰爭是高科技在軍事領域的激烈競爭和較量,國軍官兵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含量仍偏低,軍事理論還不適應未來資訊化戰爭的要求。尤其是軍事理論的研究發展,除要建立資訊化社會、資訊化軍隊和資訊化戰爭相適應的軍事學說,還要著重發展資訊戰理論、聯合作戰理論等新的作戰理論。此外,資訊戰被視為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從戰略上講,資訊化戰場軍與民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15,未來資訊作戰之實際,必定是通過破壞對方正常之政、經運行體系,沮喪對方軍民的戰鬥意志,導致國家處於癱瘓狀態,作為其重要手段。因此,資訊國防不能單獨作戰,必須和其他國家資訊安全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建立國家資訊安全體系和防護能力,更須確立優先發展思想,才能構築起牢固的全民資訊防線。

  陳水扁總統指出,共軍軍備的高度擴張雖未必與其犯臺企圖、意志與能力全然畫上等號,卻不能昧於現實,輕忽其導彈、尖端戰具及龐大軍事力量所帶來的沈重壓力。國軍戰略思想已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在軍事戰略方面,未來將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致力建構癱瘓敵人對我發動戰爭的能力,以提升戰力來相對提高中共武力犯臺所需付出的代價與風險,進而促進中共以理性態度處理兩岸關係16。如果臺灣的力量強到足以防止對方採取攻擊行動,那就是戰略上的一種成功。問題是中共的威懾戰略觀亦著眼於此,這表示兩岸的軍備競賽早就開始了。因此,國軍國防武力建設的重心,除應強化「全民國防」理念,並落實建軍作為外,最重要的應是確保並擴大國軍現有「質」的優勢,重點工作包括做好戰場管理系統的精進、新裝備系統的整合、人員素質的提升、部隊訓練精良、戰法戰術創新17

(黃筱薌,民國九十年四月,共軍建構「以武迫統」戰略理論之評析。政治作戰學校編印。)

註釋:

(1)美國政府基於「臺灣關係法」而於每年四月與臺灣當局舉行定期協商,視中共軍力增強部分而決定對臺軍售的內容,柯林頓政府去年4月雖決定了總額達十三億元的軍售,但是許多能對應飛彈攻擊的尖端武器如神盾艦等,因重視與中共的關係而暫時擱置。參閱:《中國時報》,中華民國90年2月5日,臺北,版4。

(2)陳一新(中華民國89年12月21日)〈勿被臺美聯軍飾詞所惑〉。《中國時報》,臺北,版15。

(3)布萊爾(Dennis C. Blair, 2001)《華盛頓季刊》,冬季號。轉引自:〈美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布萊爾談亞太安全〉(中華民國90年1月3日)《中國時報》,臺北,版11。

(4)《中國時報》,中華民國90年1月14日,臺北,版3。

(5)布萊爾(Dennis C. Blair, 2001)《華盛頓季刊》,冬季號。轉引自:〈美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布萊爾談亞太安全〉(中華民國90年1月3日)《中國時報》,臺北,版11。

(6)James R. Lilley & 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1998)《臺灣有沒有明天??臺海危機美中臺關係揭密》(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頁364-366。臺北,臺灣:先覺出版社。

(7)David A. Shlapak, David T. Orletsky, and Barry A. Wilson.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譯(2001)《可怕的海峽?中共?臺灣衝突之軍事層面及美國政策選擇》,頁15。

(8)共軍軍方對美國軍事人員頻頻造訪臺灣,和實地瞭解臺灣重要軍事基地的戰備能力,並對臺灣全島防禦做出一些評估,均相當關注。他們都從網上看到相關資料。參閱:《中國時報》,中華民國90年2月8日,臺北,版11。

(9)所謂「第一擊」,意指海峽兩岸一旦進入直接交戰狀態時,敵方所可能對我進行的第一波直接攻擊行動。在臺海防衛作戰上,國軍承受第一擊的能力,不僅攸關防衛戰力的保存,更是決定國際是否可能介入馳援的決定性因素。綜合參謀本部近年各項演訓中的軍事想定,中共對我「第一擊」的最可能方式,包括彈道飛彈密集攻擊以及海空軍直接交戰。

(10)《中國時報》,中華民國90年1月14日,臺北,版1。

(11)指武器裝備、國防工程等有形物質方面。

(12)彭光謙、王光緒等編著(1989)《軍事戰略簡論》,頁179-180。北京,中國:解放軍出版社。

(13)艾什頓‧卡特、威廉姆‧佩裡著,胡利平、楊韻琴譯(2000)《預防性防禦:一項美國新安全戰略》,頁190。上海,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14)根據空軍戰情中心統計,從1999年7月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至今,中共空軍在臺灣海峽以西活動較前頻繁,戰機出海頻率甚至超過1996年中共對臺進行導彈試射期間,雖大多屬於例行性演習,不過從飛行空域和航道判斷,可以看出共軍藉此威嚇臺灣的意味。參閱:《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0年2月2日,臺北,版4。

(15)陳歆耕(2000)《點擊未來戰爭》,頁203-209。北京,中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6)〈邁向新世紀建構優質國軍〉(中華民國90年1月1日),《青年日報》,臺北,版3。

(17)《中時晚報》,中華民國90年2月13日,臺北,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