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安全與國家安全戰略密不可分

【酆台英記錄整理/青年日報93年3月2日第2版】

二次美伊戰爭即將屆滿週年,在高科技武器發展一日千里的現況下,「國防與國家安全戰略」不但成為各國研討重心,且從兩次美伊戰爭所改寫的國防安全戰略來看,「國防安全與國家安全戰略」密不可分;不論是政治、經濟、軍事、心理與科技等,均為「國家安全戰略」之一環,每個環節須緊密相扣,才能確保國家長久的生存與發展。國家安全戰略的策訂除政治、經濟目標外,我國國防政策以「預防戰爭」、「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為基本理念。

 

一、就政治而言

依據國家戰略指導,我國主要政略目標為「維持臺海穩定、加速經濟發展」,必須「以軍事為核心」、「以經濟為後盾」、「以心理為動力」,有強大的國防才不會受制於中共武力威脅,民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持續發展,以達至政略目標。

 

二、就經濟而言

(一) 為維護國家經濟穩定發展,須有可恃之國防力量,方能不受中共武力威脅。

(二) 中共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部署各類型戰術飛彈,對我心理與實體的潛在威脅日趨增大,故須強化「全民國防整體力量」,以確保國家安全,維護經濟發展。

(三) 落實國防資源釋商:去年十月經濟部向國人宣佈「國防資源釋商政策」,除貫徹一般性軍需全部向國內採購外,現有武器裝備的核心維持能量,將全部釋出由民間承接;新武器裝備民間能自製者,絕不向外採購。

 

三、就軍事而言

(一) 現階段國防政策以「預防戰爭」、「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為基本理念;故國防整備目的在建立足夠防衛的能力,以防止衝突、預防戰爭,期以支持與貫徹國家安全戰略之達成。

(二) 為貫徹「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構想,除須有足夠的嚇阻力量來預防戰爭外,並將以積極負責的態度(民國九十一年國防白皮書已述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強化「預防戰爭」多項方案,俾能維持臺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

 

四、就心理而言

當前臺灣正面臨中共武力嚴重威脅,惟國人在富裕、自由的生活下,亟須喚起重視國防的認知,並強化民眾心理、凝聚全民國防共識與向國際展現自我防衛力量的決心,以發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堅強力量。

 

五、就科技而言

二次美伊戰爭充分顯示,運用太空、資訊、電子與精準武器主導戰場方能贏得勝利,故高科技於未來戰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因此必須建立「質量精、反應快、效率高」的優質戰力。而「科技先導」乃優質建軍的必要條件,故國防科技未來研發的重點工作則為:

(一) 結合未來作戰需求:為因應未來作戰需求,將積極提升「早期預警、反應快速、精準反制」的高科技武力,以爭取、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

(二) 專注關鍵武器研製:針對中共「先發優勢」、「電磁癱瘓」的威脅,首應精進資訊電子優勢,建立資電防禦體系,以增強聯合作戰能力,有效嚇阻敵人犯臺企圖。

(三) 前瞻尖端科技研發:主動考量尖端國防科技的未來趨勢,採跨越(跳躍)的研究方式,加速武器系統奠基的發展。

(四) 整合軍民科技資源:當前我國民間科技技術能量足以協助國防科技發展,國軍為取得未來科技戰場上的優勢,必須做到民間與軍方資源有效整合與互補,促進國防與民間資源共享,釋出國防科技帶動民間產業升級與轉型,厚植國防科技於民間。

(五) 落實自主國防政策:將落實「國內有的能量,絕不外購;國外有的技術,則以技轉方式協助民間獲得」的要求。

 

如此一來,在政治上我們比對岸民主、在經濟上比對岸繁榮自由、在資電先導的現代戰場上,我們的國防軍事科技發展優於對岸,在「政經軍心科技」五大領域中,目前最須努力的就是心理防衛力量的凝聚與共識的落實,惟有堅強的心理共識,其他四大項國家安全戰略的建構才不會落空,故「為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的全民國防共識,是我們首應強化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