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戰必危——從八二三戰役看國家安全

45年前,金門地區的一場歷史性戰役,不僅扭轉了臺海對峙情勢,亦從此奠定臺灣「反共」前哨的重要地位。然當每年此時,吾人緬懷昭昭青史之際,對於國人「忘戰必危」的提醒亦不可免。尤其在臺海危機未除階段,國人更應深切牢記,「祈求敵人善意」絕非確保國家安全之法。

45年前「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原因,正是由於全體軍民凝聚強烈憂患意識,同舟一命、奮戰到底,即「全國軍民同心一德」的結果。若依當時兩岸軍力而論,我國軍所呈現出「戰志高昂、戰技精良、士飽馬騰」的信念與鬥志、備戰而不懼戰的準備與態度,及後方奮勇支援不懈、與前方同生共死的激勵效應,才是最後阻絕共軍戰鬥意志的關鍵。此亦《孫子兵法》中,「令上意與民同」的絕佳示範。

 

一、情報蒐集,軍機保密

由於40多年前的通訊設備並不發達,各種軍情的獲得都必須依傳統方式,親自深入蒐集才能得到,且正確敵情的獲得又是戰爭中獲勝的關鍵因素,因此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便不時親駕戰機、深入敵陣偵察。在敵情資訊充分且正確的條件下,才能預先將金門設為防禦重心。而事實亦證明:在中共對金門的突襲中,情報的正確與重視,正是我國軍贏得最後勝利的關鍵之一。

 

二、上下一心,士氣高昂

當中共射出第一發砲彈時,俞大維部長在金門前線督戰,不但無懼於敵人的砲火,同時更以冷靜的態度指揮官兵反擊。而當中共企圖切斷對金門的糧食武器運輸,我海、空軍發揮勇猛殲敵的精神,突破各種火砲威脅,搶灘運補時,經國先生亦數度親臨前線,鼓舞了所有參戰官兵的士氣,更帶給在後方生產軍需的所有國軍官兵和眷屬高昂的信心。自此「彈丸之島金門獨抗共產洪流」更傳揚海內外。

如今,臺灣在半個世紀的承平歲月中穩健成長,40多年來亦不斷創造出民主自由、安和樂利的穩定與奇蹟。但在中共仍不放棄以武力犯臺,且兩岸民間互動更為頻繁之際,國人仍需謹記對岸恃機而動的不軌圖謀與野心,並深切記取經驗,惕厲憂患意識,才能續保國家安全,遏阻共產勢力的滲透與蔓延。

而國人亦需持續重視國家安全,支持現代化國防的建設;政府各部門應在戰爭研究上多下工夫,或是參考歐美先進國家做法,如評估政治風險、分析區域性事務、關鍵性基礎建設之研究、強化「降低威脅風險合作方案」及建立軍事研究員專案等,以加速和國際接軌。如此方能有效提供戰略層次的深度分析意見,或延擬具體軍事政策解決方案。也惟有軍事事務革新的與時俱進,才能獲致「知敵致勝」之效。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