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投資兼具有形與無形戰力之效益

【青年日報93621 2版】   

邇來,國內在6,100億對美軍事採購案的議題上,廣泛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就一項公共議題而言,其能引起國人的重視而廣泛討論,乃民主社會的常態,因為任何一項公共議題,愈能作理性探討、交互辯詰,往往其結果愈能獲致較高的共識,而共識程度愈高的議題,也就愈能付諸執行,無所罣礙。所以,近年來有關公共政策中所見諸於世的「民主治理」、「政策網絡」或「社會資本」等概念,皆無非是強調公共政策與民主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這種關係的良性發展,無疑是尊重民意、保障民權及發揚民主的基本要件。

       縱觀國內各界對6,100億軍購的看法,試略作下列三方面歸納說明:

一、 這筆龐大軍購開支能否與國家安全取得正比關係,或者說能夠提高軍事安全程度的範圍有多少,皆應由決策部門提出具體說明。

二、 這筆軍費究竟屬於「一次性投資」或者只是長期投資的一個開端而已?因為兩者涉及的預算額度、投資效用不同,自須予以釐清。

三、 所牽涉範圍殊廣,如臺海戰爭的風險、預算資源的排他性,以及如何避免與中共之間形成軍備競賽等,這些問題有屬於環境因素者,亦有屬於國家總體財政結構因素者,故目前引起的討論也最為熱烈。

 

      首先,建軍備戰基本上是個艱辛而漫長的歷程,需要考量的因素和具備條件相當多,而其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人才的培植、軍備的發展、訓練的得法。事實上,上述三者又與建軍目標、環境、策略、結構、技術及文化等條件密切相關,而不可須臾悖離。所以,在致力建軍備戰大業的過程中,既要具備國際視野、長程規畫、資源配置等條件,也要注意政策規畫的周延性、政策執行的可成性,以及政策評估的準確性等能力作為,其正如孫子兵法所謂「廟算」的功夫,即「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簡言之,建軍備戰之事總不脫「多算多勝」的原理原則。

        對於軍購開支與國家安全能否取得正比關係的問題,應先界定軍事安全的範圍與事項,再計算此次軍購預算的合理性,對於其中能夠計算的有形部分,應予明確列述;至於無法計算的部分,則統歸於「精神要素」或「無形戰力」,再作具體之闡明。實際上,軍購所換來的不只是有形的一面,如裝備更新、戰力提升;也有重要的無形面,如對國家安全的信心及軍事行動的支持度等。這些都足以說明軍購不能只看支出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其所能換得的國家與軍事安全信心及支持程度。

        其次,任何一項軍事投資皆屬於長期投資的一環,而所謂「一次性投資」的看法,未必正確。例如,這次軍事採購一方面屬於階段性考量,另一方面則屬於長期性規畫,兩者實具有高度互依性,斷難一分為二或從全然對立的角度去看待。「階段性考量」乃是針對現階段國軍所亟需之軍事裝備提出最適規模的需求,以應建軍備戰任務之達成。至於「長期性規畫」者,則包括敵情動向、我方因應能力,以及擁有某項新式裝備所需之配套條件,如訓練、維修及運作成本等。所以說,軍事投資之異於一般商業行為者,即在其本質上乃是個體與總體、單位與規模、階段與全程之綜合考量及決策過程,自不宜純以商業上之買賣行為視之。

        最後,龐大軍購預算究竟可降低多少戰爭風險?造成多大的總體財政排他性?以及又該如何避免與中共進行軍備競賽?我們必須嚴肅看待、審慎處理這些問題。畢竟,國家的每一項政策是密切關聯的,其資源的配置也是互為影響的,但國家安全是國政建設的基礎與根本,則殆無疑義。所以,行政與立法部門、行政部門與民間團體,宜針對上述問題所引起的顧慮,加強溝通,一切秉持「說清楚、講明白」的態度去面對,無所迴避,也不必躊躇不前。畢竟,國家安全是整體性的,維護國家安全的代價也是必須付出的。在民主社會之中,唯有加強溝通、增進共識,才是確保國家安全、支持軍事投資的不二法門。

   

★本文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單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