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平 軍購是必要代價

【曹開明、丁湘娥╱青年日報94618日第8

一、惟有強化自我防衛才能嚇阻中共進犯

       「國防安全、國防與軍購——戰略社群圓桌對話」日前於臺中市舉行,邀請中部地區相關知名戰略學者專家共同與會座談,藉以凝聚國防與軍購共識。國防部的任務主要有三,即避免戰爭與確保臺海安全穩定、捍衛國土安全及反恐制變及確保臺灣社會安定。因應這三項重大國防目標,近年來國防預算也以投入制空、制海、反登陸為主,因為若臺灣沒有足夠軍事力量,避免戰爭是相當困難的事,這也是我國需要三項重大軍購的原因。

(一)臺灣海峽是世上三大容易發生戰爭的地區

中共武力犯臺可能方式包括:飛彈威脅、封鎖臺灣海峽切斷臺灣進出口命脈、資訊戰企圖阻撓我方指管通情作為及運用「三戰」作法分化瓦解臺灣民心等,亦即採取「兩手策略」方式,遂行對臺統戰目標。國際戰略學者皆有共識,認為世界上三個容易發生戰爭的地區,一是中東地區,其次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爭執,第三個就是臺灣海峽,而戰略學者們也認為中共的崛起,其軍事發展相對會使亞太地區陷入可能的戰爭威脅,影響亞太地區經濟與秩序。

(二)兩岸軍力失衡,2012年中共有能力威懾臺灣

依據美國研究顯示,認為兩岸軍力平衡將可能在2008年向中共傾斜,2012年後,中共更有能力威懾臺灣。目前中共二砲部隊已有700餘枚飛彈對準臺海,其長程導彈更具攻擊美國西岸的能量,即使中共後撤飛彈,其實質意義仍不大,因為飛彈可採車載方式機動。此外,中共有70多艘潛艦、200多艘艦艇,而其潛艦已越過第一島鏈,出現在臺灣東岸海域,甚至是關島海域,這已嚴重威脅臺、日、韓、東南亞及美國和平安全。

(三)臺海和平是國人共同的希望

  因此,臺海和平與穩定是國人一致追求的目標,也是區域安全賴以維繫的重大關鍵。但追求和平絕對不是向中共的武力威脅低頭,而面對中共不斷升高對臺軍事威脅,臺灣惟有強化防衛能力才能嚇阻中共進犯,並為區域穩定與安全做出貢獻。

     透過戰略社群召開一系列國防與國家安全座談會,有助於凝聚國防共識。而對於專家學者不同意見,國防部均會重視,並加以溝通討論,但希望是以理性專業切入,而非以個人政治理念出發;若是反對理由是認為軍購預算太高,國防部已考量是否還能將一部分軍購預算改採年度預算編列,也希望能讓國人瞭解國防部維護國防安全的苦心。

二、尊重國防專業 理性面對軍購議題

        自由時報副總編輯施順冰表示,國人應擺脫政黨意識形態的干擾,冷靜而仔細的思索我國國防安全的未來,國家主權需要捍衛,其憑藉就是堅實的軍事力量,軍購案所要考慮的層次,不單只是面對中共威脅所採取的防禦戰略,並且也是解決我國與周邊國家領海、領土主權爭議的依賴,國人更應理性面對軍購案。

(一)政治岐異導致軍購案偏離理性

在軍購案的互動模式中,傳媒議程、公眾議程與政治精英未積極催生軍購案,是相當罕見的情形,國防部想要期待藉由愛國主義的助力,解決軍購案的艱難處境,確有實際困難,畢竟國內目前確實存在著政治上兩極的歧異;但撇開這個因素不談,軍購案其實可以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的。軍購案議題的主軸,其實是「需要或不需要」的爭論,這也正是軍購議題最實際、最迫切的部分。因此,應該討論的是「需不需要」的問題。亦即,軍購案若不具需求性,就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如果有其需求性,就不應以價碼不合理、浪費、增加財政負擔等為由拒絕付委。

(二)軍事專業盼勿受黨派意識干擾

媒體和政治精英都相信自己以專業態度面對軍購案,但事實上,國防安全應該給與軍事專業必要的尊重,尤其不能越俎代庖對國防安全政策做出「需不需要」的決定。大家應擺脫政治黨派意識形態的干擾,仔細思索國防安全的未來,捍衛主權與國防力量是同一政策的兩端,應以同等眼光看待才不致失衡。臺中市議員黃國書也表示,三項軍購案共識確實必須大家共同討論,但研討過程中應以理性來思考,更應該在高度分歧中找到共同性。

(三)民意若支持國會議員不敢違背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認為,重大政策的最大關鍵在於民意,在強烈的民意支持下,國會議員也不敢違背。國防部所擬的軍購說帖中,並未將臺灣民眾對這方面看法的支持度具體呈現,未來應加強這方面共識,相信如果有高度的民意支持,相信大多數民代也不致反對。

(四)立院不同意特別預算,三軍購將排擠其他軍事投資

國防部戰規司建軍規畫處長鍾邦新少將強調,和平是大家的希望,但和平不是口頭說說就可以的,必須有自我防衛的實力,如果立法院不同意特別預算,三項軍購還是會回到年度預算中編列,屆時就會排擠其他軍事投資,很多重大建案也就無法進行,社會各界及立法院應理性看待軍購案。

三、妥善規畫國防戰略 籌建嚇阻戰力

        明新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賴岳謙表示,為確保國家安全國防部必須建構完善的國防戰略規畫,組建足夠的軍事與作戰能力,方能實踐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目標。對此看法,海軍總部計畫署長羅貽龍少將則回應指出,臺海戰略位置相當重要,不但可遏制中共突穿亞太第一島鏈的武力威脅,企圖透過外交、軍事同盟與國防安全作為,更可增加對中共嚇阻能力,也使國際社會瞭解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一)國軍現階段任務為有效制約敵方的軍事威脅

賴岳謙指出,美軍現階段三大軍事使命為:「保護、預防、戰勝」,亦即美國國防部必須實踐保護美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預防任何軍事衝突與意外的攻擊,以及戰勝所有敵人的三大使命。同樣地,國軍現階段的使命,應是有效制約敵對者對我的軍事威脅、保護人民從事生產活動的自由與安全、維護民主自由的生活形態和人權價值。因此,國軍應考量未來戰爭或軍事衝突的需求,其中武器和軍事裝備也成為戰爭勝敗的必要條件。

(二)美方關切臺海軍力失衡情形

共同與會的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劉復國則表示,臺海軍力已出現失衡情形,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也相當關切臺海問題,只是有關臺海緊張程度,國際間的看法,與國內看法似乎有落差。而美國國防部下週將出版中共軍力評估報告,可預見中共軍力仍將持續大幅成長,因此,我國仍應維持必要的軍備能力,以維國防安全。

(三)三大軍購是因應威脅導向採特別預算編列

羅貽龍也強調,國防部進行各項建軍備戰工作,是為了求生存,而非與中共進行軍備競賽,尤其中共積極強化水面以下的軍事力量,而我國目前卻只有4艘潛艦,其中兩艘更已使用超過60年,這也是我國為何迫切需要採購8艘柴電潛艦的主因,因為潛艦是戰略性武器,具有嚇阻敵人的功用,有助於維持臺海海上生命線安全。

國防部飛彈司令部司令谷風泰少將也在會中表示,兩岸分立是因政治形態不同,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三項重大軍購是因應威脅導向規畫,軍購預算採取特別預算編列,是為了避免排擠其他國防預算。至於戰略平衡的意義,是將攻守優勢維持在一定比例內,即使要談判也需要有實力,所以軍事是談判的支持力量,而軍力平衡如同蹺蹺板的兩端,軍力不足,自然會造成安全問題。

四、支持軍購 避免兩岸軍力失衡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表示,近年來,中共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臺海軍力平衡已逐漸向中共傾斜,在國軍新一代兵力方面,相較於中共,我國在海、空軍與地面部隊的數量上已居於劣勢,在人力與武器素質上,也僅能勉強維持優勢,如果不採取具體因應作為,未來幾年將更嚴重失衡,中共在臺海地區進行軍事冒險的可能性也將大幅增加。

(一)東亞國家軍事轉型,強化自我防衛能力

東亞國家目前正在經歷一場「軍事轉型」的變革,在美國東亞盟邦中,以日本最積極投入;對美國來說,協助東亞國家推動軍事轉型,可提升美軍與這些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減輕美國在本地區的安全負擔,對這些國家來說,也可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因應各種潛在威脅。

(二)中共對臺戰略指導改為速戰、速勝、首戰決勝

中共近年來也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除建構「外向型」與「攻勢型」海、空軍武力外,也部署新一代的彈道飛彈,對臺灣帶來直接的軍事壓力,隨著中共軍力的提升,未來臺海戰爭形態也將出現改變。中共對臺的軍事威懾已改為「速戰速勝、首戰決勝」的戰略指導,企圖在最短時間內脅迫臺灣屈服。加上近年來,臺海軍力平衡已逐漸向中共傾斜,如果我們沒有採取具體的因應措施,在未來幾年內,將更進一步失衡,中共在臺海進行軍事冒險的可能性也會大幅增加。

)三項軍購防止臺灣軍事轉型邊緣化

國防部的三項軍購案,就是我們的因應措施。三項武器系統可提升精準接戰與防護能力,不僅可避免臺海軍力失衡,也可防止臺灣在美國東亞盟邦進行「軍事轉型」變革過程中遭遇邊緣化;軍購也可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凸顯我與美國間的軍事互聯,有助於嚇阻中共在臺海進行軍事冒險。

(四)臺海情勢緊張,民眾相對安逸

不過,我們在推動軍購的同時,還必須加強組織創新、資訊優勢與聯合作戰能力。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劉復國表示,臺海兩岸的軍力已在明顯不對稱狀態,國外有很多學者認為,臺海情勢其實相當緊張,但國內民眾卻顯得相對安逸,也顯現民間對臺海現狀的瞭解與實際狀況,已有相當落差,這部分,政府應該要加強讓民眾瞭解。

(五)三項軍購確保臺灣經濟命脈海洋

海軍總部也指出,中共對我的威脅是有針對性的,加上中共積極想要突破第一島鏈,將手伸向西太平洋,加上我們的經濟命脈就是依賴海洋,一旦周邊海域遭到封鎖,國計民生將立刻受到影響。三項軍購案的就是為了確保我們國家、人民求生存、求發展的權力。

五、凝聚民意 建立國家安全共識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陳世民表示,目前國內認同分歧問題,已深深影響我國軍作戰意志之凝聚與團結,如何建立各政黨在國家安全上的最低公約數,尋求一個能超越認同問題的建軍目標,並團結全民建立一致的國家安全基本共識,進而堅定國軍及全民保衛家園的抵抗意志,實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與確保兩岸和平的當務之急。

(一)強化建軍備戰同時,更應著重精神戰力

兩岸和平的確保,在於足以發動戰爭的中共是否願意放棄武力犯臺的意圖,而中共對於臺灣之抵抗意志與能力的評估,更是其是否對臺發動戰爭的重要關鍵。目前三項重大軍購案被高度政治化,加上國內嚴重認同分歧的狀況,更可以明顯看出,在國軍強化建軍備戰的同時,更應著重「精神戰力」的發揚,使軍民同胞都能夠明確瞭解「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理念與意義,使無形戰力與有形戰力得以成為相乘的力量。

(二)政府應說服民眾為何需要軍購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傅恆德在會中則表示,軍購是為維持和平的一項方式,軍購需求必須要以專業角度進行判斷。至於如何取得國家共識,以強化抵抗意志,或可運用媒體的「公共論壇」方式,達成「吹哨子」的功用,國防安全是否受到威脅,應該要經過公共論壇檢視,政府應該要說服民眾為何需要軍購,藉以形成國家共識,才能避免太多政治考量掩蓋軍事專業。

(三)軍購議題陷入民粹意見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胡祖慶也表示,軍購問題必然會涉及政治問題,尤其要注意政黨形塑民意的情形,凸顯軍購案的問題,政府要正視如何尋求政黨間的和解,同時也要注意軍購案議題已陷入民粹意見。其實愛國意識要有真實的危機感,更不要低估中共真實與潛在的威脅,政府應將國際形態與中共情形加以說明,以形成民眾共識。

(四)國家安全基本共識「反共保臺」

陳世民也強調,我國現階段國防安全要點,在建立民眾「國家安全基本共識」,如宣示出「反共保臺」或「民主保臺」的概念,以指陳出「反共」,乃是針對大陸目前存在的不民主、不自由制度;「保臺」則是為避免臺灣在中共軍事威脅下被迫妥協談判。惟有凝聚全民意志的建軍目標,方能建立一支具有戰力,並得以保衛家園的軍隊,使全民團結一致共禦外敵。

(五)國防政策應以民意為依歸

大同大學通識教學組主任張洋培與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慶光則共同表示,國防部進行各項政策,應該以民意為依歸,可用民意調查資料作為佐證,使國防政策更易於推行。國防事務也不能只靠國防部,更應提升溝通管道層級,同時加強民意爭取,促成軍購案共識。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