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兩棲船團佯動與拘束

一、兩棲船團作戰計畫複雜度高

(一)兩棲船團作為迥異於地面部隊:兩棲兵力發航後,可否於海上實施目標轉換?可否改變原有登陸目標,而在另外的登陸場實施兩棲突擊?針對此點必須有一明確認知,即兩棲船團發航後在實施向目標區運動階段時,決不同於一般地面部隊陸上運動,能單純的改變作戰軸向或調整作戰線;兩棲作戰必然是經過周密計畫作為,並且完成諸項作戰準備後之計畫性作戰行動。至於地面部隊隨戰況發展,改變作戰軸向時,必定要實施臨機計畫作為,重新策定部隊行動要項及諸般作戰指導,其所涉及之複雜性與轉換兩棲登陸場相比較低,且既存之戰場情報、後勤及作戰整備可立即移轉使用;凡此對已發航之兩棲船團而言,其參謀體系因分散裝載,根本無法實施大規模之臨機計畫作為,此外在改變登陸場後,所有相關整備事項亦無由完成,因此必然無法在海上轉換預定登陸場,另於他地實施兩棲突擊。

(二)波灣戰爭實例:在具體戰例中,確實有利用兩棲船團在海上機動,對敵方特定兵力實施戰略性謀略作為;此可見於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美軍以全員全裝之陸戰隊兩棲遠征軍,在波斯灣實施海上佯動,以隨時待命直擊巴斯拉附近灘頭之勢,拘束伊軍共和衛隊之行動,使其必須將重兵進駐科威特海岸周邊地域,從而有利於聯軍於陸上實施左翼迂迴,自共和衛隊之側背順利對其實施打擊,而竟百餘小時盡殲薩達姆主力之功。

           在此戰例中,拘束之對象就是打擊之目標;因此美軍陸戰遠征軍之海上機動,以佯動之法而行拘束之實。但是若同樣以兩棲全員全裝之兵力實施海上機動,使敵方與交戰以外之兵力,不敢擅離其被指定防區進行跨境增援或策應友軍,此種兵力分合之運用,僅可稱為欺敵或謀略作為,而不可歸類為拘束奏功,此因其非打擊目標。

二、兩棲船團佯動具戰略彈性優勢

海上以兩棲兵力實施佯動欺敵,與陸上以概等兵力為之相較,前者遠具戰略運用之彈性,同時行動自由亦遠較陸上欺敵佯動兵力為高,原因如下:

(一)使敵無法預測行止:陸上兵力受限於地障,其運動除具越野涉渡能力之兵種外,餘均須依附於道路系統進行運動,因此其運動之可預期性甚高。與之相較,海上兩棲兵力均已完成戰鬥裝載,兵力分合富有彈性,除特定近岸水域之前淺灘礁巖可為運動障礙外,餘均可供其進退自如,如此將使敵無法預測其行止,而必須投注更高心力進行監偵作為。在不知來犯敵人之確切動向下,指揮官必定陷於進退失據之境,而自成拘束之功。

(二)地面敵方只能被動接招:在古今戰史中,僅有自具堅強工事完善經營之陣地,主動向外追擊佯動謀略外敵之例,即兵書所謂之陣外決戰,而此敵必是處於其當面之陸上兵力。但從未有據守海岸禦敵之兵力,向海上追擊迫近之兩棲船團,此概因能夠在鄰近敵方海域實施海上佯動,進行謀略欺敵作為者,自必已牢控海空優勢,防禦一方早因處於劣勢,無力對敵逐以海上兵力而擊敵於半渡,僅能寄望殲敵於水際。惟此時戰略主動早已盡失,行動自由不再,守方所有作為均係回應敵行動而已,實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接招之舉,戰局至此除耗盡敵力竭其戰志,取得生靈塗炭之慘勝外,實已無不戰而屈人之兵,甚或以續戰挫其銳鋒而迫其止戰休兵。

三、謹慎拿捏拘束時機至關重要

海上兩棲船團雖可以其佯動行謀略欺敵之實,然登陸部隊一旦登艦後,所能實施之臨戰訓練極為有限,因此戰力常數必隨海上運動之時程而日見消減。故以兩棲船團海上游移拘束敵手時,時日久暫之拿捏至關緊要;此外與兩棲突襲配套之相關先期作戰及先遣作戰亦不可輕忽,此對能否順利達成欺敵作為實處關鍵地位。運用特種部隊以小兵力,對特定灘頭進行快進快出襲擾,均可營造大軍壓境之氣勢增強欺敵效果,此為重點不可不察。相關文宣媒體運用之資訊戰作為,更是當前時代潮流,部隊長更宜謹記於心,方能悠遊疆場,制敵機先。

兵法運用存乎一心,然萬變不離其宗,均在左右敵指揮官之決心,使其從我意志行動,其餘萬端皆屬末節,然大軍行動切忌臨機作為,而使下屬倉促接敵,海上轉換登陸場,實乃驅策部屬至其所不知之處接敵,則必為其死地,此實有違指揮道德。

國防大學戰院上校教官 張競╱青年日報9666日第7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