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發展輿論戰之特色與研析

 

 

一、前言  

儘管現階段因我國政府務實經營兩岸關係,中共當局也能正視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使緊繃的兩岸關係漸趨和緩,開創出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的嶄新局面,但國人仍須建立憂患意識、鞏固心防。畢竟,在中共尚未承諾放棄對臺使用武力前,臺海安全仍充滿不確定因素。尤其在中共將「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等「三戰」納入共軍「政治工作條例」後,更可看出中共始終沒有放鬆對臺統戰的力道,國人應保持高度警覺。

  現階段,中共將掌握輿論主導權視為不對稱作戰成效的重要關鍵,因此不斷加強輿論戰訓練及創新戰法已是其主要任務。

二、汲取波斯灣戰爭經驗,積極開展輿論戰

  2008年迄今,共軍高層仍期望將軍力主要集中在臺灣事務,並加強三戰作為,以和戰兩手策略,企圖分化我國內部團結意志,達到「小戰大勝」或「不戰而勝」目標。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兩岸情勢漸趨和緩,雙方也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在軍事層面,中共仍未鬆懈對臺的軍事戰備。

  事實上,共軍之所以積極推展輿論戰,正是因為從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中得到啟示後,重新檢視原本的宣傳功能與機制,發現在現今講求高技術戰爭的戰場上,軍事行動成功的關鍵除繫於武器裝備精良、戰術戰法正確以及作戰時機精確掌握外,非軍事手段的充分運用也可使無形戰力得以發揮。因此,中共汲取美軍經驗,開展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的「三戰」,相互搭配運用,期以非武力作為輔助軍事行動。

三、共軍輿論戰的任務與訓練方向

(一)具體任務:輿論戰是交戰雙方綜合運用各種媒體和消息,計畫性的傳輸有利於共軍作戰消息,並控制不利消息的傳播,以達成無形戰力支援軍事作戰目標,主要任務包括:

   1.利用大眾媒體統一民眾思想,為軍事行動創造良好的輿論和道義環境。

   2.利用媒體發起輿論攻勢,同時廣泛發展國際傳播,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3.壓制敵方的輿論攻擊,如破壞對方傳媒設施等,以降低對對方傳媒的影響。

   4.實施有效戰時新聞管控,管制不利信息的傳播,使新聞在經過引導和管制後,變成有利的勝戰條件,以保證軍事行動的順利實施。

(二)訓練方向

   1.醜化對手作為,利用網路、報紙、電臺與電視等各種傳播手段,針對敵方領導人、政權和軍隊進行「醜化」、「妖魔化」與「欺騙」宣傳,導致敵方失去民眾支持與民心。

   2.激發戰志己方軍心民心,在戰爭中製造、傳播、控制和及時發布鼓舞人心的戰地消息,並樹立先進典型,介紹其頑強戰鬥的精神,增強士氣和凝聚力。

   3.削弱民心士氣,分化瓦解敵軍,利用對方內部矛盾瓦解其士氣,以達不戰而勝目的。

四、國軍的因應作為

即使中共在對臺政策上展現善意,但其積極擴充軍備的行為,意圖謀臺、奪臺的態度一日未曾稍減。中共對臺政策一向著重軍事與非軍事手段的交互運用,一方面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另一方面也不忘積極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以達「以武促統」、「以戰逼和」的目的。面對中共「和戰兩手」策略,特別是積極推展輿論戰,利用我國民主體制的多元特點,散播各種似是而非的言論與訊息,企圖動搖我軍民心士氣,國軍官兵必須先洞悉共軍輿論戰的本質與意圖,才能在未來以堅強的無形戰力抵禦共軍的輿論戰攻勢,使我國的在軍心士氣獲得維護、作戰意志得以確保,展現出堅強戰力,克敵制勝。

共軍已致力培育輿論戰專業人才,我國更須正視輿論戰人才培養的重要。共軍深知,若有可駕馭各種現代化傳播設備的專業人才,就能在高技術戰爭的輿論戰中,把握新聞傳播的主動權,奪取輿論戰的勝利。因此,國軍培養新聞專業人才,提升部隊新聞通訊員素質,並籌建部隊新聞通訊能量。

五、結語

  總之,如何形成戰鬥力,是共軍因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思考重點,為爭取軍事鬥爭的優勢,贏得輿論戰已成為共軍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必要條件。共軍認為,21世紀是傳媒主導戰場的世紀,尤其是資訊時代裡,戰爭的過程無法脫離傳媒,而傳媒也能為意圖奪取作戰勝利的一方提供輿論戰能量,進而收致作戰成效;反之,在戰場上喪失輿論戰優勢的一方,只能受制於敵,並且致使民心、軍隊作戰意志消沈,終致苦嘗敗果。

  面對共軍現階段已積累的輿論戰攻防能量,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向,國軍應引導與教育民眾建立正確的態度,強化警覺,提升憂患意識,鞏固「全民國防」防線。無論如何,國軍必須正視共軍發展輿論戰的舉動,由於輿論戰對戰爭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國軍應加強新聞傳媒工作,思研反制共軍輿論戰的作為,以期在作戰中得勝。

 

方錦誠/青年日報99年12月29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