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毅的「憲法說」與臺灣無法參加ICAO

看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轉變

 

 

  2016年1月蔡英文當選總統,由於她未承認「九二共識」,各界關注中國大陸的態度。2月,大陸外長王毅在華府表示:「她(蔡英文)既然是按照目前他們的憲政所選舉出來的,就不能違反他的『憲法』的規定,也就是大陸和臺灣是一個國家」。王毅成為首位稱臺灣「憲法」的中國大陸官員,展現對蔡英文的善意,被視為蔡當選後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一個轉折,但卻引發中國大陸內部批判。王毅為求自保,於3月宣布與甘比亞建交。9月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大會,我國在中國大陸的阻撓下無法參加,成為蔡英文上臺後的首次外交挫敗,也成為她當選後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二個轉折,如此使得蔡對中國大陸逐漸強硬。但11月舉行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中國大陸同意蔡英文派出的代表宋楚瑜與會,顯示中國大陸不樂見兩岸關係持續緊繃。

一、前言

  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總統,臺灣完成了第三次政黨輪替,由於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並未承認過「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所以各界都非常關注中國大陸對於蔡英文的態度。2月25日,大陸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的講話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這是蔡英文當選後中國大陸當局比較完整而全面的立場表達,也是蔡英文當選後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一個轉折。5月20日蔡英文就職總統,各界都在關注中國大陸是否會打壓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雖然5月22日新任衛福部長林奏延得以參加聯合國的「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並順利發表演講,但外界認為5月6日WHA發出邀請函給我國,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因此,520後中國大陸仍有可能限縮蔡政府的外交空間,甚至我國會出現「雪崩式斷交潮」。9月27日~10月7日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ICAO大會,我國在中國大陸的阻撓下無法與會,被視為中國大陸封殺我國外交的「起手式」,也成為蔡英文當選後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第二個轉折。

二、王毅「憲法說」凸顯習近平的善意與內部路線鬥爭

  2016年2月25日,王毅在華府CSIS指出:「臺灣新的執政者,會以她自己的方式來表明,她願意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願意接受他們自己的『憲法』所規定的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她(蔡英文)既然是按照目前他們的憲政所選舉出來的,就不能違反他的『憲法』的規定,也就是大陸和臺灣是一個國家,這是非常清晰的。」王毅說:「我們不可以想像,依照這一套憲政所當選的臺灣地區的領導人,反而去做違反這個『憲法』規定的事情,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一)王毅「憲法說」是前所未有的突破:2015年6月3日,蔡英文在同一場地(CSIS)指出:「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王毅在演說中也曾提到「他們的憲政」,兩人可說是不謀而合。

     王毅擔任過國臺辦主任,懂得兩岸的「眉角」,又是現任外長,長期在外交部工作,因此,不會不知道CSIS是個敏感的地方,也不會不知道他的「憲法說」,會被外界與蔡英文的「憲政說」產生連結,甚至被作文章。

     其次,王毅在日語系畢業後,長期從事對日外交工作,曾擔任過大陸駐日大使,因此,感染了日本人一絲不苟與謹言慎行的態度。過去以來,對於我國「憲法」,中國大陸都以「臺灣的現有規定」一詞帶過,充其量是說「臺灣當局所謂的『憲法』」,以表示不願意正面承認。因為,只有主權國家才有「憲法」。但王毅卻成為第一個公開在國際上稱臺灣「憲法」的中國大陸官員,這有相當的政治風險,是「提著頭辦事」,這點王毅不會不知道。因此,王毅不會平白無故冒這個風險。唯一的可能,是習近平要王毅這麼講,因為沒人敢這麼「出格」。

(二)王毅在CSIS隻字未提「九二共識」:王毅在CSIS指出,要蔡英文以「自己的方式」表明願意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是不必拘泥舊模式。過去,中國大陸始終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卻似乎出現彈性。特別是王毅在演說中隻字未提「九二共識」,讓外界認為中國大陸並不要求蔡英文一定要接受「九二共識」。2016年1月,蔡英文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說:「在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和尊重這個歷史事實」,她藉由新的「九二歷史事實」,取代舊的「九二共識」。也與習近平2016年3月5日在出席全國人大上海團組會議時「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實際上差距相當有限。

     基本上,王毅的「憲法說」不但是對蔡英文「憲政說」的呼應,更幫蔡英文詮釋了「一『中』原則」,而蔡英文並沒有反對,這體現了習近平對蔡英文的善意與高度政治智慧。因為,習近平知道,有些話蔡英文不方便說,我幫妳說,妳不反對,兩岸才能「相向而行」。由此可見,王毅的「憲法說」,顯示習近平與蔡英文都能理解對方的善意,希望共創雙贏。

(三)「中辦」逐漸取代國臺辦而直接插手對臺工作:由於2014年發生318「太陽花學運」後,國臺辦對於臺灣情勢的研判就屢屢出錯,包括11月「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2015年5月的「朱習會」後朱立倫並未參選總統等,讓習近平頗有微詞。加上中國大陸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2015年6月對國臺辦進行查訪,發現許多弊端,因此,改由「中央辦公廳」(以下簡稱「中辦」)直接插手對臺工作,國臺辦受到冷落。

     「中辦」主任栗戰書與習近平有深厚情誼,又兼任習近平上臺後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成為習近平的大內總管。這次王毅在美講話,應是由「中辦」直接操刀,而國臺辦與張志軍則是狀況外,當然頗不是滋味。因為王毅已經離開國臺辦,卻幫國臺辦在美國談對臺政策,凸顯張志軍被架空,國臺辦已經邊陲化。因為國臺辦主任每年都會訪美,這種對臺政策的重大宣示,應該是由張志軍擔綱,而非王毅越俎代庖。

(四)國臺辦開始全力大反撲:2016年3月1日,距離2月25日王毅在華府CSIS講話的5天之後,張志軍就回應了王毅的「憲法說」,他指王毅強調的核心訊息是「兩岸同屬一『中』」,外界「不要錯誤解讀王毅外長的談話,我們的大政方針沒有改變」;而「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2008年以來取得豐碩成果的重要基礎。

     但張志軍似乎暗指王毅在美的講話並不正確,而王毅沒提「九二共識」更是嚴重錯誤。王毅是張志軍的前任國臺辦主任,他在2008年3月上任,正值馬英九當選總統的第一任期,當時兩岸關係剛剛告別陳水扁執政時期的陰霾,因此發展快速。王毅可說是官運亨通,因此在2013年3月高升外交部長,成為第一個從國臺辦主任轉任外交部長的案例。至於張志軍,他與王毅一樣都是從外交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一職轉任國臺辦主任,外界不免拿兩人比較一番,但張志軍官運不濟,誠如前述,從318「太陽花學運」後一路預判出錯。

     如今,長期被冷凍的張志軍與國臺辦,終於找到了一吐怨氣的機會。他們大談「九二共識」,其實是「指桑罵槐」,桑是「九二共識」,槐則是王毅,甚至是指責王毅背後的「中辦」、栗戰書與習近平。但是習近平也不能說張志軍錯,因為張的立場完全正確。

(五)「兩會」成了「每日一九二」:2016年3月3日,大陸12屆全國政協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提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正式揭開了「兩會」期間對臺的「每日一九二」(每天一篇「九二共識」)的序幕。3月5日,12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除維持2015年報告的「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外,還強調「堅決反對臺獨」,並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習近平3月5日在全國人大上海市代表團團組會議指出,「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他強調「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顯示在王毅的「憲法說」遭致內部批判後,習近平必須重申既有對臺立場。而在習發表相關講話後,中國大陸對蔡英文的壓力便如排山倒海而來,幾乎每天播講話、出評論,甚至安排專場記者會,主軸全放在「九二共識」。

     5日晚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布習近平的對臺談話。6日,包括「新華社」與「人民日報」開始發表立場強硬的「評論員文章」,逼迫蔡英文必須接受「一『中』原則」。涉臺學者也紛紛發言,大談「九二共識」,並提醒一旦悖離後可能的「地動山搖」。此外,涉臺官員也開始紛紛表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6日說,習近平的說法是「完整的論述」,中國大陸對「九二共識」的論述和基本政治立場沒有變;這一說法「不只是向誰」,而是「讓兩岸人民清楚知道我們的政治底線」。

     7日,王毅在全國人大浙江省代表團表示,他的「憲法說」是要表達「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而中國大陸會堅持「九二共識」的「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意涵,沒有任何變化。顯示王毅感受到國臺辦體系鋪天蓋地的批判力道後,開始自圓其說,而「憲法說」也完全在地球上消失。

     同一天,俞正聲出席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指出,中國大陸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加強與臺灣「所有認同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接觸交流」。8日,張志軍也出席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指出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就是「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的現狀」;中國大陸願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協商談判。

(六)甘「中」建交是王毅的自保之道:2016年3月17日傍晚,忽然傳出大陸與非洲國家甘比亞建交的消息,甘國是在2013年11月14日片面與我國終止外交關係,但中國大陸始終未與甘國建交,卻在2年4個月後忽傳建交,顯然必有蹊蹺。

     中國大陸選在5月20日馬政府交接前與甘比亞建交,固然是給蔡英文下馬威,讓綠營不滿意,卻更是給馬英九難堪。當馬英九才在中美洲出訪時大談在他堅持「九二共識」下,方有「外交休兵」的成果,中國大陸卻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終止外交休兵」;當馬英九說邦交國稱我們為「中國」,是「正式國名」時,甘比亞外長卻在中國大陸稱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中國大陸建交;當馬英九在國外高談「馬習會」成果,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卻在甘「中」建交當晚的17日,拒接「馬習會」後所設立的兩岸熱線電話,讓陸委會主委夏立言錯愕;當馬英九在邦交國不斷強調任內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中國大陸卻破壞當初對馬英九的承諾:不與甘比亞建交。

     2013年11月15日,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針對臺甘斷交表示,大陸方面是從外媒得知相關消息,「『中』方並未與甘比亞有過接觸」。大陸外交部副外長李保東同一天也向來訪的我國前總統府副祕書長邱進益、前外交部長歐鴻鍊等人表示,臺甘斷交一事,他們也是早上透過媒體知悉,事先完全不知情;2008年之後,兩岸關係發展趨於穩定,雙方已有默契不在國際互相攻擊;他說,中國大陸言必行,行必果,所以絕不會去挖我國的邦交國,因此,也不會與甘比亞建交。

     難怪甘「中」建交,馬英九感到憤怒,外交部表達不滿,陸委會提出抗議,由此可見藍營甚不高興。反而使得藍綠兩黨都指責中國大陸的外交打壓,這相當違背中國大陸的統戰思維。

     那中國大陸為何急著與甘比亞建交,難道不能拖到5月20日蔡英文就職總統以後?為何還刻意趁著馬英九出訪時宣布,何以如此讓馬政府難堪?

1.甘「中」建交最佳時刻應在520之後:事實上,甘「中」建交是一枚好棋,一方面臺甘早已斷交2年多,甘「中」建交既是對我國的外交衝擊,卻又不至於造成兩岸關係殺傷性的破壞,屬於震撼彈,所以應該謹慎使用。如果中國大陸與我國的現有邦交國建交,殺傷力太強,會增加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負面觀感。

   因此,甘「中」建交最好的時機,應該是端看蔡英文5月20日的就職演講後再出手。如果蔡英文的演講不讓中國大陸滿意,隔天就宣布甘「中」建交,給蔡英文當頭棒喝,這樣的震撼效果最大,也可藉此安撫中國大陸內部鷹派的反彈,卻還保留與蔡英文溝通的空間。

2.中國大陸提早推出甘「中」建交降低了「斷交潮」的衝擊力道:中國大陸在5月20日之前就丟出甘「中」建交的震撼彈,讓臺灣人對於蔡英文上臺後可能的「斷交潮」有了心理準備。因此,即便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出現邦交國斷交,對於國民的衝擊都會下降,這不利於中國大陸對蔡政府打「斷交牌」。

3.甘「中」建交讓蔡英文更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如果甘「中」建交是在馬英九的總統任內,而馬英九又是支持「九二共識」的「鐵桿」,那蔡英文更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並不具有實質效益。

4.甘「中」急於建交在於王毅的亡羊補牢:由此可見,中國大陸急於與甘比亞建交,原因就是王毅為了防止被批評為支持「兩國論」,為了保住官位、防止這把火燒到背後的習近平,只能採取對臺強硬措施,與甘比亞在520之前建交。從2月25日王毅在華府CSIS的講話,到3月17日大陸與甘比亞建交,只隔了21天;與12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於3月16日結束,只隔了1天。

   因此,王毅為了個人利益發動甘「中」建交,寧可讓馬英九難堪、讓「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所編織的「外交休兵」破功、讓「馬習會」的政治成果消失、讓「不與干比亞建交」的承諾跳票、讓蔡英文更不可能「被迫」的接受「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也在所不惜。

三、我國無法參加ICAO讓兩岸關係面臨挑戰

  誠如前述,ICAO第39屆大會,在2016年9月27日到10月7日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在中國大陸的阻撓下,我國無法參加這3年一度的大會,依照中國大陸的說法,是因為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所致。

(一)「環球時報」強調要「用羞辱壓制讓民進黨認清現實」:中國大陸黨媒「環球時報」2016年9月27日發表「『蹭』國際民航大會,臺當局自取其辱」的社評,指出我國未收到ICAO大會的邀請函,我民航局副局長何淑萍仍率團至場外參與,是不請自來的「蹭會」,「臺灣當局的確應該好好咀嚼一下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拒之門外的滋味」;中國大陸「只能通過一次次具體的『羞辱』、教訓、壓制和打擊,讓民進黨認清現實,放棄幻想,回歸到符合兩岸長遠利益的軌道上」。

     社評還強調,「這次不讓臺灣參加國際民航大會只能算是一個小CASE。可以想見,只要臺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臺灣的國際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過去享受的大陸惠臺政策將一點點流失,大陸將堅決而有條不紊地對形形色色的『臺獨』分裂行為保持高壓。一句話,臺灣難受的日子還在後頭」,恐嚇意味十足。

     只是,習近平與蔡英文都面臨內部鷹派的質疑。中國大陸在3年前主動邀請我國參加ICAO大會,臺灣是以「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的身分與會,2016年中國大陸當然不可能再邀請,否則習近平會被批判對蔡英文太好;但是其他國家,如美國應該有提出邀請,這也是我國外交部長李大維曾一度樂觀的原因。只是ICAO祕書長2015年由大陸的柳芳擔任,習近平若讓蔡政府參加,會被內部指責對蔡英文放水。因此,「環球時報」的這篇社評,就是鷹派的立場。

     而蔡英文上臺後一連串對中國大陸的克制與善意,也被「獨」派的吳澧培等人批評,凸顯蔡英文也受到黨內鷹派的質疑。因此,當我國2016年無法參加ICAO大會,則「獨」派要求蔡英文對中國大陸強硬的壓力就會更大,這使得蔡英文與習近平將走向「攤牌」?

(二)國臺辦的呼籲顯示不希望蔡英文操作民憤:大陸國臺辦在2016年9月23日發表聲明,一方面把我國去不了ICAO大會的責任推給蔡英文,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卻又指出「臺灣方面獲悉有關國際航空安全的數據和資料的渠道是暢通的」,好像在告訴臺灣人,參不參加ICAO大會,其實對我國沒多大重要,去不去沒實際影響;又指出民進黨不應「對大陸橫加指責,誤導民眾」,可見中國大陸知道,民進黨一定會「出口轉內銷」的批評中國大陸對臺打壓,形成我國內部同仇敵慨,但中國大陸擔心什麼?既然要打壓蔡英文,何必擔心臺灣人的反應?何必在意民進黨操不操作民粹與民憤?何必提醒臺灣人,參不參加ICAO大會其實沒實質差異?這顯示習近平是在暗示蔡英文,他內部有鷹派的壓力與苦衷,希望蔡英文不要誤判情勢,也不要在獨派的壓力下像陳水扁一樣推動極端的「臺獨」運動。

     至於蔡英文的反應,固然堅毅,表達「強烈遺憾與不滿」,卻沒過多情緒性發言與對中國大陸的批評,顯示雙方都還沒到撕破臉的程度。

(三)蔡英文的國慶演說展現強硬:就像蔡英文之前預告的,她的2016年國慶演說,要大家去參考她的就職演講內容,果然沒有太多意外。當時她提出推動兩岸關係的「四個既有政治基礎」,「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事實上,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也與2016年1月下旬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與2015年6月在美國CSIS的演說內容相當接近。這顯示蔡英文要讓外界瞭解,她的兩岸政策具有一貫性、可信賴性、可預期性。

     另一方面,蔡英文的講話,也延續了她在2016年9月29日針對民進黨黨慶所發表的公開信、10月4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10月6日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的基調。

1.蔡英文展現「軟硬兩手」的策略:蔡英文2016年9月29日針對黨慶所發表的公開信強調:「有些價值,我們一定會堅守。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這是蔡英文自520後對大陸最強硬的講話,而且稱呼對岸從「中國大陸」轉為「中國」。主要原因,是蔡英文承受了黨內「獨」派極大的壓力。9月12日,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呼籲蔡英文「只做4年總統」。

   由於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講提出了「九二歷史事實說」,又任命了一批非綠營人士擔任要職,包括外交部長李大維、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等,而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也被嫌不夠綠。2016年5月25日,衛福部長林奏延在WHA發表演說,自稱「中華臺北」卻未提「臺灣」;6月25日,蔡英文訪問巴拿馬與途經美國,刻意保持低調;9月14日,媒體報導,達賴喇嘛體諒蔡英文目前處境,暫不來臺訪問;20日,傳出蔡政府暫緩研發可發射至北京、上海的中程地對地「雲峰飛彈」。但這些讓步的結果,卻換來李大維在9月23日宣布,我國無法參加9月27日舉行的ICAO大會。因此,蔡英文為了應付獨派壓力,必須有所強硬,也顯示她開始採取軟硬兩手策略,不再一昧釋出善意。

2.蔡英文劃下520就職演說的底線:10月4日,蔡英文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中指出,「在520的演講裡面,所有的演講內容其實都是做了很好的分析與研判之後,再以我們本身臺灣最大的共識,所做出來最大善意、最有彈性的表達,我相信我們在520所講的這個立場,已經大幅度拉近我們與中國大陸方面在立場上的差距。所以,對我們來講,520的演講是一個最大的善意,也是一個最大的彈性。」蔡英文在受訪時3次提及這個觀點,顯示這是難以撼動的基本態度。

   而10月6日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時,也再度指出,「我把臺灣社會最大的彈性跟最大的公約數,都具體呈現在我520的演講中」,代表蔡英文將延續520就職演講的基調,不可能在雙十國慶演講有更多讓步,也不可能承認「九二共識」。

3.蔡英文採取「不卑不亢」的態度:蔡英文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中指出,「我們曾經承諾過要維持現狀,這個承諾不變,善意也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在壓力之下屈服,我們不想、不願意、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這句話蔡英文在受訪時講了3次。而蔡英文在接受「讀賣新聞」專訪時,也表示「第一,對於處理兩岸的關係,我們在520所做的承諾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我們會維持現狀。第二,我們的善意也不會改變,我們是帶著善意來面對中國大陸,也希望共同解決我們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第三,我們也想提醒中國大陸,臺灣跟臺灣人不會在壓力底下屈服。第四,我再一次說明,我們不想回到過去那種對抗的關係,我們希望的是一種和平,而且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一個關係」。

   這顯示蔡英文採取的是「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不會像陳水扁時期的主動鬧事,成為美、「中」眼中的「麻煩製造者」,讓我國腹背受敵;也不會像馬英九時期對中國大陸過於軟弱,甚至淪為「投降主義」而遭中國大陸蔑視,被美國懷疑。

4.蔡英文凸顯兩岸高層的善意與默契:蔡英文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在520之後,我們看到中國大陸方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靜與理性,所以之後我到巴拿馬訪問的時候,我們面對中國的阻礙是相對比較小的,在後面的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善意」;「但是,我們又看到近來的一些發展,中國大陸好像又開始走回頭路的感覺,不僅反應在國際民航組織這件事情上……也就是打壓和分化。」蔡英文在專訪時共3次提及這種觀點,顯示這是她的基本立場。

   而蔡英文在接受「讀賣新聞」專訪時,也指出「在520演講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們確實感受到,中國大陸方面是相對比較理性跟冷靜地來處理兩岸關係。但是,在這段期間以來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又好像回到過去這種用對臺灣施加壓力來取得政治立場上的前進,這種做法,我們覺得對雙方來講都不會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這顯示蔡英文是用「正面肯定」的態度來面對520後的中國大陸反應,也表示她感受到習近平的善意。事實上,包括7月1日發生的雄3飛彈誤射事件與19日的陸客遊覽車失火事件,中國大陸都刻意冷處理而未提高兩岸衝突。但她也發現,習近平似乎正面臨黨內鷹派的壓力,不得不對臺強硬,特別是阻撓我國參加2016年的ICAO大會。

5.蔡英文拋出兩岸應恢復協商的期待:蔡英文對大陸的態度雖然較為強硬,但也並不想兩岸真的撕破臉,套一句中國大陸的說法「軟,不軟到喪失立場;硬,不硬到喪失統一戰線」。蔡英文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我也希望我們雙方盡快坐下來談,讓雙方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好,讓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可以排除,對我們現在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可以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解決的辦法」。在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也指出:「或許這段時間,雙方之間是有一些誤解或者是錯誤的解讀,這更是讓我們覺得有需要雙方趕快坐下來,能夠做好溝通,來面對問題」,「我們會有耐性,但是也希望對岸能夠展現更多的智慧。」這一方面凸顯蔡英文的從容不迫,也展現她的自信,更希望中國大陸不要誤判情勢,認為我國在無法參加ICAO大會後,她可能會走激進的「臺獨」路線。

6.蔡英文希望兩岸能擺脫「九二共識」的窠臼:2016年4月27日,蔡英文在巡視陸委會時表示,民主選舉的原則非常重要,新的民意產生反應國人對兩岸關係有新的期待,她對維持一個可以持續長久、沒有意外的兩岸關係,很有信心。蔡英文說,她主張「維持現狀」,和過去8年最大的不同,在於未來兩岸關係推動必須基於民主原則和普遍民意,並超越黨派的立場,唯有如此,才能讓兩岸關係可長可久,「維持現狀」才有真正的意義。

   蔡英文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也表示:「我倒是要呼籲中國大陸,去了解臺灣民主社會裡面人民思考的方式,如果過度的加壓,也不能正確解讀臺灣政府代表人民所釋放出的善意及彈性的話,我也有點擔心雙方的關係會愈來愈僵化」。

   而蔡英文在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表示:「我想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其實他們出生在臺灣、成長在臺灣,他們認同、也熱愛臺灣,對臺灣的認同與熱愛,是他們在生命經驗裡面形成的一種自然的人性,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而且他們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成長,都有自己的自主判斷能力,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們接受的是他們可以認同的價值,而不是像以前是被教導的價值。這些年輕的世代,不能夠把一個既有的想法與價值加在他們身上,而要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形成自己的看法,也絕對不會是領導人要求他們去接受某一種價值」,「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採取一個開放的態度,也可以接受多元的價值、多元的文化」。

   這等於間接告訴中國大陸,臺灣是個多元的社會,不喜歡單一價值,因此也不喜歡只有「九二共識」這一種選項。而臺灣年輕人在民主自由的環境薰陶下,不喜歡中國大陸用強勢的方式硬逼迫接受「九二共識」,如此兩岸只會漸行漸遠,臺灣人只會更排斥「九二共識」。因此,蔡英文在年輕世代的支持下當選總統,他不可能違逆年輕人的想法,被迫去接受「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這將使得她的支持基礎瓦解。

7.宋楚瑜參加APEC凸顯習近平不願兩岸持續低潮:2016年11月22日至23日APEC在祕魯舉行,蔡英文不顧深綠人士的反對,提名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與會,由於宋楚瑜支持「九二共識」,被外界視為是蔡英文對中國大陸的善意。

(1)藍營人士反對宋楚瑜參加APEC:國民黨等藍營人士不斷透過國臺辦的管道,表達不希望中國大陸讓宋楚瑜參加,因為他們認為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如果派出的人選中國大陸照單全收,這對於仍支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情何以堪。由於祕魯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只要中國大陸願意阻攔,宋楚瑜肯定去不了,這是給蔡英文的一記當頭棒喝。特別是在11月14日,蔡英文聘請宋楚瑜為總統府資政,26日等於宋在參加APEC時,具有官方的身分,因此藍營認為更不應讓宋前往參加。

(2)習近平仍執意讓宋楚瑜參加APEC:盡管國臺辦受到國民黨極大的壓力,希望力阻宋楚瑜參加APEC,也透過涉臺學者不斷發言與撰文進行阻撓,例如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2016年10月6日表示:「宋楚瑜不具財經背景,肯定不符合諒解備忘錄的規定,兩岸若沒有默契和互信,『很難去得成APEC大會』」;「大陸會『按慣例來處理』,主辦國祕魯也不會得罪大陸,宋楚瑜若執意要去,可能會遭到其他國元首的忽視,甚至無法進到會場裡」。

     但習近平很清楚,如果不讓臺灣參加ICAO大會,又不讓宋楚瑜參加APEC,則蔡英文已經退無可退,屆時蔡、習兩人勢必攤牌,兩岸也將從「冷和」的局面走向「冰和」。「獨」派對蔡英文軟弱的兩岸政策原本就不滿,而蔡的兩岸關係「維持現狀說」若始終無法獲得中國大陸回應,將證明無效,則蔡勢必要屈服於獨派的壓力,採取更趨向臺獨的路線。屆時大陸內部鷹派的聲音就會加大,要求「武統」(武力統一臺灣)的聲音也會提高。

     但習近平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017年的中國大陸19大前完成權力布局,無意進行「武統」,因此,穩定的兩岸關係對其有利。另一方面,「獨」派可能進而拱出他們支持的對象參選2020年總統大選,例如臺南市長賴清德,這將使得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的困難度有增無減,兩岸關係更為惡化。

     另一方面,蔡政府的民調雖然下降,但國民黨的支持卻沒有增加,加上國民黨欠缺2020年可以參選總統的人才,其中,吳敦義年紀太大、朱立倫在2016年慘敗、洪秀柱被視為統派、王金平被馬英九封殺,因此,中國大陸不斷打壓蔡英文,國民黨在2020年也不可能重新執政。

     只是讓民進黨能更長期執政、讓「獨」派更具正當性、讓蔡英文更無法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讓「九二共識」在臺灣更沒市場、讓國民黨更無法重新執政。如果習近平在2017年的中國大陸19大對臺工作一事無成,造成「獨」派氣焰囂張,恐將引發內部反習集團的批判,這不利於習的權力鞏固。

四、結論

  王毅的「憲法說」事件,證明了當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陷入王毅與張志軍的瑜亮情結之爭、中辦與國臺辦之間的權力競逐、反習集團與習近平間的政治權鬥,就會出現2016年2月25日王毅「憲法說」的過軟,與3月17日甘「中」建交的強硬,不到一個月內的激烈擺盪,證明習近平的權力並不穩固。

  而從我國在9月27日無法參加ICAO大會,顯示習近平為了應付內部鷹派的壓力,不得不對蔡政府施加強硬,但後來允許宋楚瑜參加APEC,顯示又不希望兩岸真的出現完全撕破臉的境地。

  不可否認,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大陸內部「武統」的聲音有增大之勢。但是如果蔡英文不搞法理「臺獨」,不挑釁國際,加上我國的民主成果斐然,則中國大陸不具對臺動武或武力威脅的正當性。大陸當前推動大國外交,以大國自居,如果對臺進行武力威脅的理由不充分,進而造成區域危機,將有損其大國地位。如果克里米亞經過公投而自願與俄羅斯合併,都使得俄羅斯蒙上「併吞」之名而受到國際制裁,更遑論中國大陸這個非民主政體要以武力方式來併吞我國這個民主政體,將更不具正當性,更會受到國際的譴責。因為與克里米亞相較,我國完全具備主權國家的條件,即便全世界只有20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有邦交,承認是主權國家,但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把我國視作一個「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政治實體」。

  特別是中國大陸對臺進行武力威脅,要面對的不只是我國,還有美、日,因為他們不樂見臺海成為中國大陸的內海。美國依據「臺灣關係法」與「對臺六項保證」長期與我國進行緊密的軍事合作,川普當選總統後大打「臺灣牌」,他的國安幕僚許多是「親臺派」,如白宮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臺灣對美國來說具重要的戰略位置。至於臺灣海峽也是日本石油運輸的重要生命線,臺灣更與釣魚臺、琉球群島相連,攸關日本的東海與南海安全,而日本的「集體自衛權」也沒有將臺海排除在外。

  因此,蔡英文能體認到習近平的善意與中國大陸內部壓力,沒有急於負面解讀中國大陸的若干動作;而習近平也克制內部鷹派的一連串仇臺言論,如此蔡英文、習近平兩人才能累積更多互信,而穩定的兩岸關係對蔡、習兩人來說都是需要的。但真正的考驗將是2017年5月蔡政府能否派員參加WHA,如果2016年蔡政府可派員參加,2017年卻不行,這是完全針對蔡英文的惡意行為。特別是蔡英文自認為一年以來對中國大陸不挑釁也釋出善意,卻換來如此結果,將可能被迫採取強硬立場,如此兩岸關係恐怕會出現較大的衝擊與危機。

 

范世平/展望與探索106年8月 第15卷 第8期 頁100-116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