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與全民國防專題系列

 

 


專題系列之一

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全民國防的雛形

1935年,德國名將魯登道夫發表「總體戰」一書。揭示「總體戰」是全民族戰爭的初步定義。魯登道夫從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經驗教訓中體認到,人民是實行總體戰對於國家存亡戰爭而言的關鍵因素之一,並且強調「一個民族的精神團結無論現在或將來都是領導總體戰的基礎」。

一、全民國防的雛形──總體戰

「總體戰」一書共有七章。第一章論「總體戰的本質」;第二章「民族團結精神是總體戰基礎」可說是全民國防的先驅;第三章「經濟與總體戰」論述經濟對戰爭的重要性;第四章是「軍隊兵力及內涵」;第五章為「軍隊編成及運用」;第六章「總體戰實施」則是全民國防教育精華所在;第七章為「統帥」。

魯登道夫認為:在總體戰中,人民這個名詞及實體都應該被推到戰場的第一線。雖然總體戰中保衛國家與民族生存密不可分,但在總體戰中作戰的畢竟不是國家而是人民,國家只是一個符號,人民才是實際的戰鬥體。軍隊必須扎根於人民,軍隊由人民組成,總體戰的中心是人民。

魯登道夫還認為「人民力量表現在體力的、經濟的和精神的力量上,並決定軍隊在總體戰中的力量強弱。」其中,精神力量可使軍民團結如一,休戚與共,是維護民族生存必不可少。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對現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認為民族的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

  當時雖然所有國家都高度重視軍隊的武器、訓練和裝備,但最終能決定總體戰結局是民族的精誠團結。依靠這種精誠團結,人民可以不斷向艱苦戰鬥的軍隊輸送新力量,甘願為軍隊服務,甚至在戰爭艱辛和敵人攻擊下,也能始終保持克敵制勝和不屈不撓的信念。魯登道夫提出總體戰的領導應採取以下特別措施:

(一)嚴懲洩漏軍事機密者,封鎖與中立國家的邊境交通,禁止集會,逮捕不滿者的首要份子,以及監督鐵路交通和廣播進行等。

(二)以各種出版物及其他可利用的手段進行精神動員。

(三)及時並如實的向人民公布戰爭情況,避免給予造謠惑眾者可乘之機。一個成熟的民族要求政府講真話,但政府無法時刻向公眾公布真實消息,以免敵人從中獲取重要情報,不過一些戰事的最後結局及造成的影響應如實公諸於民。

(四)在平時創造一個根據民族宗教意識塑造的生活基礎。  

總體戰的本質是無情的,要求男人和婦女不遺餘力奉獻一切。一個精神健康、身強力壯的民族能堅忍不拔,持續作戰摧毀敵人的意志;能在前線、後方甚至敵占區泰然承受戰爭帶來的苦難;能識別各種危險,不因戰爭延續而產生絲毫動搖。

二、經濟力──總體戰的基礎要件

  魯登道夫認為國家的經濟因素和人民及民族的精神因素一樣,對總體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它們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但實際上互為影響,在總體戰領導考慮致勝問題時缺一不可。他說:「經濟不是死東西,它可以產生力量,也可消耗力量。」

魯登道夫還認為,在經濟領域,軍隊和人民構成強大的統一體。總體戰領導在平時應認真審查的重大問題是:依靠國內力量能為全民的生活需求(包括軍隊,尤其是作戰)提供什麼保障?需從外國進口那些戰爭原料,以及戰爭爆發後能否繼續維持?國家出海口能否暢通,是否因海戰或敵國封鎖而被封鎖等。在戰時應審查的重大問題是:國家的金融狀況以及國家為戰爭動員和作戰將要採取的財政措施,並由此提出:必須選擇適宜的財政動員措施,同時補充採取其他經濟措施;力爭戰爭所需的各種物資需求自給;必須重建和擴大德國的軍備工業。

三、總體戰在全民國防的實現

(一)現代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現代戰爭不僅已擴展到所有參戰國的全部領土,甚至捲入戰爭的人員也由軍隊擴大到全體國民。在此前提下,「戰爭和政治都應服從於民族生存之下,但戰爭卻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展現。」因此,為國家生存而進行的全民族戰爭也是全民國防的實現。

(二)總體戰的基礎是民族的精神團結:魯登道夫認為民族的精誠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在民族及國族的互通觀念中,為求戰爭勝利與國家民族的存亡,國家當局有時必須採取特別措施,例如嚴懲洩漏軍情者和不滿份子等。國家必須運用一切手段來進行精神動員,集合民族力量,並使軍事教育具有特色,從而煥發民族精神,進行全面的總體戰。

(三)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在經濟方面,平時經濟即應考量戰時化,例如糧食、服裝、燃料等重要物資,平時就要大量儲備,並應把發行銀行置於中央政府權力之下,力求戰爭物資自給,並擴大軍備工業,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

  「總體戰」有系統的闡述總體戰理論,此理論要求國家的各個方面在平時就應服從戰爭準備的需要,主張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極端殘暴的手段進行戰爭。總體戰中有許多強制性的規範與思想,在今日民主國家中或許難以實現,但對有巨大敵情威脅的國家而言,可能就另當別論,例如現今的以色列。要贏得戰爭,全民都必須決心投入戰場,每個人都必須不遺餘力,奉獻全部身心。總體戰的本質需要民族的總體力量,因為總體戰的目標是針對整個民族,就當前而言,全國國民應視為全民族的一種形態,方能實現全民國防真諦。

BACK


專題系列之二

朱可夫的保衛戰──整合軍民資源發揮戰力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是前蘇聯大元帥、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傑出的軍事家。1896年12月2日生於盧加省斯特列爾科夫村一戶貧苦家庭。1915年加入俄國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英勇作戰而獲得喬治十字勳章。隨後加入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和紅軍高級首長進修班深造,並先後任騎兵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軍事要職,及駐西班牙、駐華軍事顧問和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39年夏調任外蒙(今蒙古國)蘇軍第一集團軍集群司令,指揮蘇聯的蒙軍在諾門汗地區擊退日軍的裝甲部隊。1940年6月任基輔特別軍區司令,晉升為大將。1941年1~7月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1955年曾出任國防部長,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一、二戰德蘇戰爭期間全民國防力量的展現

所謂「全民國防」就是讓全國人民團結捍衛國土,維護國家安全,免受侵略滅亡。簡言之,全民國防就是運用國家整體資源,結合有形和無形的力量,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石。1941年6月22日德國片面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閃擊戰,朱可夫在前線組織實施一系列重大戰役。在蘇聯實施戰略防禦階段,直接參與指揮莫斯科保衛戰,擊退德軍。在戰爭轉捩階段,成功指揮史達林格勒會戰、突破德軍封鎖列寧格勒的作戰,以及在庫爾斯克會戰和第聶伯河會戰各方面蘇軍的計畫和行動,成功扭轉蘇德戰場的戰局,奪回戰略主動權。

(一)列寧格勒保衛戰:在德軍包圍列寧格勒,形勢岌岌可危之際,朱可夫受命出任方面軍司令,並立即中止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會議,隨即撤換兩個集團軍司令,逮捕和處決一些擅自撤退的軍官。迅速擬訂守城計畫,整合軍民一體的防禦力量,建立縱深的防禦體系,並以部分兵力主動出擊德軍側背,扭轉戰爭局勢,確保列寧格勒安全。

(二)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9月底,德軍以180萬軍隊向莫斯科發動總攻擊。在此關鍵時刻,朱可夫又奉命趕回克里姆林宮。他制定一個將防禦、反攻和總攻擊緊密結合的計畫,動員全城民力與物力,經過浴血奮戰,將德軍擊退至遠離莫斯科100~350公里處,使德軍的閃擊戰徹底破滅,確保首都莫斯科安全。

(三)史達林格勒保衛戰:1942年夏,史達林格勒告急,朱可夫向最高蘇聯統帥部建議,應將德軍主力箝制在史達林格勒城內,運用城區內的建築物與特殊環境,納編工人與當地居民,進行街道阻絕、挖掘防戰車壕溝、偽裝欺敵、重組生產線等,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軍隊則在德軍兩翼實施反突擊,圍敵打援。他不僅運籌帷幄,還時常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史達林格勒一戰,蘇軍全殲德軍25萬,成為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偉大轉捩點,這是朱可夫的遠見與功勞,具體落實在全民衛國的戰場上。

二、朱可夫將軍的全民國防觀

前蘇聯雖是共產極權國家,在面對殘暴的德軍入侵之際,依舊能夠展現全民團結的意志與力量,固然是因為外力入侵,凝聚內部力量,但更重要的在於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他多謀善斷,具有遠大的戰略目光,除了能夠率領官兵英勇作戰外,更讓每一處的戰地居民,一聽到是朱可夫將軍前來指揮,個個信心滿滿、不再畏懼,這也是朱可夫懂得善用總體資源與防衛力量所致,當眾人將焦點集中於他的軍事成就之際,更應重視他在整合軍民力量方面的能力。反觀蘇聯其他將領,並非無戰功、無勇智,而是在此方面無法獲得居民認同,也無法展現整合軍民力量的能力。朱可夫在軍事上的成就固然成為蘇聯軍事的重要資產,但是他整合軍民的能力更是全民國防力量的具體實現。

現代國防為全民國防,需要獲得全體國民支持,才能發揮整體防衛力量,進而達到保障國家安全目的。欲達此目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溝通、了解,產生共識,進而形成「整合巨大防禦力量」。這個力量意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當然還包括物質力與精神力,再加上整合與協同,所形成全民參與的國防體系。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科技的發展,戰爭影響層面也愈廣愈深,戰爭影響的領域將不只是軍事方面,還包括個人及社會,所以世界各國在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及不確定的威脅之下,都希望透過政府的力量,開誠布公讓民眾了解國防現況,並經由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強化國民對國防事務認知。因此,全民國防教育是目前各國的國防教育重點,更是未來防衛國家安全的新趨勢。

陸軍聲/青年日報 97113日、127日第4

BACK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