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中共亞太制海權爭鋒

 

 

一、美「中」戰略較勁,重啟海洋爭霸

(一)美國最新海洋戰略與中共測試動作:2007年10月,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備隊才攜手發布美國最新的海洋戰略(maritime strategy)《面向21世紀的海上合作戰略》,強調美國海軍不僅須維持全球範圍內的前方存在、威懾能力、制海權及戰力投射等核心能力,還須加強打擊恐怖主義、人道援助和確保運輸線安全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中共卻於同年11月21日,拒絕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香港停泊和補給,似乎測試美國是否擁有掌控全球制海權的能力。

(二)中共獵殺衛星挑釁:中共這一「測試」的小動作,不只在美「中」之間引起軒然大波,更讓人聯想2006年10月,美國布希總統公布新太空政策,要求太空實現非軍事化的目標後,中共卻刻意在 2007年1月11日 發射一枚飛彈「獵殺衛星」,此一挑釁作為顯然不願遵守美國所制定新戰略規則,更有意測試美國對中共軍事逐漸崛起的反應。

(三)中共潛艇突破美軍防線: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軍進行太平洋演習時,一艘中共宋級潛艇成功突破美軍先進的監測設備,越過至少12艘保護小鷹號的美國艦艇,到達可向小鷹號發射魚雷或飛彈的射程內。當中共潛艇浮出水面,在場美軍驚慌失措,可謂顏面盡失。而美軍藉小鷹號被拒進入香港事件,掉頭航經臺灣海峽返回日本橫須賀基地,可說是還以顏色之作。

(四)千艦海軍爭議:2006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提出建構「千艦海軍」(Thousand-Ship Navy)的構想遭中共拒絕。「千艦海軍」並非傳統指稱:由1千艘掛著相同旗幟的戰艦組成艦隊,也非美國海軍須建造1千艘戰艦,真正的含義為聯合海上力量,以應對各種威脅,實質便是與外國海軍結成「親密伙伴關係」,形成「國際海上聯盟」。然而中共拒絕參與此計畫,並提出質疑:身為全球海上霸主的美國海軍,整合成國際海軍後,對付目標為何?背後又隱藏什麼意涵?

二、從「防禦模式」到「安全模式」

「千艦海軍」的構想,代表美國海軍戰略已逐步轉型,並被外界稱為是「軟實力」的轉型過程,特別是國際形勢在911事件以後已發生巨大變化,美國首要敵人並非「國家」,而是見首不見尾的恐怖主義份子,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非傳統安全危機;2007年提出的海上合作戰略,即體現美國新的全球海洋布局。

美國戰略學者巴奈特(Thomas Barnett)直指此次海軍轉型,是由過往的防禦模式(defense paradigm)轉型至安全模式(security paradigm);前者是國家對國家的戰爭,是一場零和遊戲,後者則著重戰後重建、海上交通管制和海上網路拓展。由於缺乏海上強大敵人,美國無須再像冷戰結束以來獨霸全球制海權;此外,美國戰力逐漸退縮至海防線,船艦採購也不如冷戰時期熱絡。近期美國海軍因成本嚴重超支,於2007年11月正式取消第4艘「瀕海戰鬥艦」(LCS-4)的建造合約,讓瀕海戰艦半數處於停建狀態。美國藉由國際合作鞏固本身的海洋戰略地位,正是改變以往單打獨鬥蛻變而出的新思維。

三、美國以海圍陸,掌握海洋動態

(一)擴大美國對海洋的監視範圍:透過海上合作戰略,美國可名正言順加強與他國海軍聯繫,除了傳統軍事演習、武器合作等層面,還包括建立完整的海洋資訊網絡、遏止非傳統安全危機等項目。首先,設置海洋衛星浮標、增添船隻衛星定位系統等工作,不但可擴大對海洋的監視範圍,更可延伸美國透視海洋的視角。近來在全球油價高漲的危機下,美國試圖強化對海底能源的探勘與掌握,不但能健全飛彈防禦系統,更能補足美國對他國領海的資訊不足。

(二)強調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海上合作戰略強調國家間的「共同利益」,並不假想任何一國為恐怖組織。因此,透過新式的海洋聯盟進行軍事、搜救與災害演習,更能消弭其他國家的恐懼。雖然各國對海上合作計畫並非毫不存疑,潛在美國插手國內海洋事務的憂慮;但在能源爭奪的競賽中,海運的確是多數國家運輸油貨的管道,一旦海上交通線被斷絕,那麼國內經濟便會瞬間出現嚴重的信心危機。此外,使用美國的軍力與資訊來降低本身處理海洋事務的成本,也成為吸引各國的誘因。

(三)減少危機預警時間:海洋聯盟的建立與監控系統的擴張,逐漸使他國成為美國的前哨站。目前中東、中亞甚至是亞太地區,都存在影響全球穩定的危機。一旦大部分沿岸國家參與美國海洋聯盟,等同於形成「以海圍陸」的圍堵態勢。對於美國潛在的對手──中共與俄羅斯來說,是冷戰後又一次的戰略圍堵工作;而鄰近國家如南韓與日本等,便能從近海監視大陸國家,減少美國因應危機的預警時間。

四、俄「中」合作,共同突破封鎖

儘管中共突破傳統的「第一島鏈封鎖」,卻又面臨周遭繁星點點的監控,而共軍東進太平洋的企圖也將再次遭到遏止。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維下,中共重新展開與美爭奪太平洋主導權的競爭並欲建立自己的海洋聯盟;在「突破封鎖」的共同利益下,「中」俄兩國都希望重返海洋強國行列,打破美國壟斷海洋的局面。因此,「中」俄雙方在「戰略伙伴關係」的軍事合作中,特別強調聯合作戰;而中共揮舞上海合作組織的旗幟,插手中亞事務,企圖瓦解美國對其西面的陸地包圍。

五、中共軍事外交,降低來自美國壓力

中共建立海洋勢力時,也不忘與亞洲海洋強國進行交流。包含日本與印度等,近來都與中共進行海軍互訪,甚至展開海上演習合作計畫。據統計,中共目前已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實現軍艦互訪,而其海軍航行足跡更遍布40多國。

軍艦互訪與海上聯合演習,不但可進行外交合作,更可降低雙邊疑懼、增加彼此互信。換言之,在多邊與雙邊海洋合作下,中共希望將各國焦點轉向「合作」而非「遏制」,同時降低來自美國海上合作戰略的壓力。

六、中共爭霸成為區域穩定變數

中共為因應美國「以海圍陸」的圍堵戰略,除了策動他國反制、擴張本身軍力,首要任務仍是取得海洋前哨。鑑於美國在中國大陸周遭布局,中共卻無法建立海洋前沿基地,因此,我國極可能成為共軍進出太平洋的戰略目標,以瓦解美國島鏈圍堵,並對亞太國家進行逆向包圍。

中共不僅不願遵守美國提出的戰略規則,更一再測試美方反應,表現出強烈爭霸欲望,為國際和平穩定增添無法預期的變數。

王崑義/青年日報 96年12月9日 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