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防禦系統種下嫌隙 美俄鴻溝日深

 

 

2007年2月10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強烈抨擊美國濫用武力;同年4月,又在國情咨文中強調,由於北約東擴以及美國計畫在東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因此俄羅斯有必要暫停執行「歐洲傳統武力條約」。果然,普丁旋即在7月14日簽署命令,決定暫停執行該條約及其相關國際協議。表面上看來,這是因美、俄兩國對美國在北約東擴、伊拉克戰爭、伊朗核武等問題上的歧見造成;但深入探討卻可發現這是由於美國企圖拉攏烏克蘭,又將波蘭、捷克納入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等舉動造成。

其實,美、俄矛盾已非一日之寒,深度剖析普丁抱怨的深層原因,卻可歸因於「反彈道飛彈條約」與「歐洲傳統武力條約」這兩項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條約。

一、美針對俄與「中」建構飛彈防禦系統

(一)「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緣由:「反彈道飛彈條約」與美國「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密切相關,此防禦系統的前身是1980年代雷根政府的「星戰計畫」。由於雷根堅決反共,視蘇聯為「邪惡帝國」,欲在核武發展上超前對方以符合美國追求絕對安全的國家利益,因此得到美國人民的支持。但由於技術問題始終未能克服,故該計畫在其任內未能實現。

(二)為對抗中、俄,重新發展「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後冷戰時期,蘇聯的威脅不再,此防禦系統亦不應再提。然而,2001年5月1日,布希總統於國防大學演說時,將其界定為「飛彈防禦體系」,使其又回到以「星戰計畫」為基礎的「多層防禦體系」。同年12月,正式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儘管美國一再宣稱建構飛彈防禦系統是為了防範軸心國家的核導彈襲擊,真正目的卻是美國可利用該系統衍生出的200餘枚衛星建構的全球情報資訊網路,對世界各地發動不接觸的精確打擊,而俄羅斯與中共就是美國的目標。

(三)角力不斷,兩國關係難測:對美國的動作,俄羅斯了然於胸。既然美國退出1972年兩國共同簽署的「反彈道飛彈條約」,俄羅斯自然也可退出。然而美、俄兩國關係仍變化莫測。2007年7月2日,兩國元首布希與普丁在緬因州還「相談甚歡」。但三天後,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伊范諾夫重申堅決反對將波蘭與捷克納入北約導彈防禦系統;否則將在波羅的海邊的加里寧格勒部署導彈以對抗威脅。由此看來,美、俄表面上是戰略伙伴關係,實際上俄羅斯卻成了美國的假想敵。

二、為擴充武力,俄暫停執行「歐洲傳統武力條約」

(一)「歐洲傳統武力條約」的意義與價值:該條約於1990年11月17日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共同簽定,1992年生效,是冷戰期間歐洲國家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對部署和貯存在大西洋到俄羅斯烏拉山地區的坦克、火砲、裝甲車、戰機、攻擊直升機等武器做數量限制,此外,還包括交換資訊和強制驗證等義務。這項條約除了是俄羅斯與北約的互信基礎外,另一方面,也限制俄羅斯的軍事發展。

(二)因應歐陸變局,俄決定暫停條約:在華沙公約組織與蘇聯解體後,歐安會議在1999年11月通過「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修改協議」,俄羅斯則在2004年批准。同年4月2日,北約吸收了羅馬尼亞等7個前蘇聯附庸國,成員增至26國。然而,擴充的結果使得北約組織簽署國的傳統武力數量超出條約限制,而新加入的國家卻不打算簽署修改後的協議,這讓俄羅斯意識到,若不採取措施將會被美國占盡上風,因而在2007年12月12日暫停執行該條約,如此一來,便可自由發展武力而不受任何檢查與監督。

三、美、俄兩國鴻溝日深

經過了20餘年的衰退,如今俄羅斯重返國際舞臺,期待受到尊重、認可並發揮影響力。因此,在國際上,其以退為進迫使美方對其準備退出「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作出反應;在軍事上,加快部署新武器裝備,期讓海軍艦隊重新進入印度洋與地中海。

自美國正式提出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以來,歐洲內部的意見分歧使得俄羅斯在阻止美國武器進入歐洲有很大的著力空間。儘管美、俄都採取避免惡化雙邊關係的策略,但兩國鴻溝卻日漸加深。若上述這兩個條約皆被棄守,則這場沒有表現出來的戰爭,恐怕將是另一個「蘇聯」的崛起,或者說是另一個「冷戰」的開端。這不僅是美國該正視的警訊,也是整個歐洲應該關切的議題。

                               陳華凱/青年日報96年11月12日  第4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