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行海上阻絕作戰 掌握勝利契機

 

 

一、海上兵力支援能量

(一)主支援任務:一般說來,陸上部隊在擔任聯合作戰主任務部隊時,對於海上兵力所能提供的支援,僅著眼於其能爭取海優,以確保地面部隊於海運及濱海地域的安全,並在所望時間與地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以掩護主任務部隊運動或協助制壓敵手。其主因在於認定爭取海優為制海作戰的主要目標;因此掌握海優後,可使瀕臨海洋江河水際地區的地面作戰在側翼或後方均有所倚托,更可進一步獲得水上機動路線,利用此水上機動路線可進行兵力運動、後勤運輸、兩棲攻略以及特戰突擊,亦可向海上兵力請求支援,由其提供火力掩護地面部隊行動,甚至直接協助對敵實施火力打擊。即使缺乏足夠兵火力採取前述積極作為,至少可由海上兵力防制敵方藉兩棲突擊,由水際迂迴突入我軍防區,影響我地面作戰的行動。

(二)次支援任務:基於以上認知,海上兵力對地面部隊的支援,可再細分出若干聯戰行動要項等級的子任務,如火力打擊、艦砲支援、兩棲突擊以及航運維護;海上兵力之任務責任區甚至可延伸至內陸水系,在內陸水域以適切的內河艦艇執行江河作戰。此時水上兵力可藉主動巡弋特定自然江河、人工水道及湖泊沼澤,積極尋殲敵軍;或是在戰力無法取勝敵手時,運用布雷設障等手段,使敵手無法運用此等水系妨害我陸上主任務部隊的行動。

(三)支援作戰責任:前述種種近似周延,但仍有未盡詳實之處。陸上主任務部隊指揮官應體認,友軍海上艦艇可用於阻絕敵手循海上交通線,增援目前與我主任務部隊對峙且未來可能進行決戰之敵陸上兵力,以利我方地面決勝;在敵手逐次將兵力藉海路投入決戰地域時,更應妥善運用海上兵力進行海上阻絕。換言之,海上部隊在陸上部隊於濱海地域進行地面決戰前後,具有阻絕敵手運用海上交通線,進行兩棲突擊(逆登陸)、兵力轉用、增兵馳援甚或轉進引退的作戰責任,若能善盡此責任,則陸上地面部隊在遂行主任務時,才可自由行動、宰制全般戰局。

我國劍龍級潛艦為具備匿蹤、獵殺、反潛
阻柵與支援兩棲作戰等能力的海底奇兵

二、海上阻絕作戰重點

(一)自海上阻敵兵力會合:阻絕作戰之真諦在使敵方兵力保持分離狀態,並且在我期望的時間內,使其僅能投入有限的兵力至決戰地域;如此方能確保我方兵力優勢,以決戰主力將敵方兵力各個擊破底定疆場。敵方兵力在進行戰略集中時,或是賡續戰略機動至決戰地域途中,若須途經海上交通線,則我方海上兵力就有機會阻絕敵方兵力會合,從而營建我方地面決勝有利態勢,奠定勝基。

(二)施行於海空優勢確定前:海上兵力實施阻絕以支持陸上主任務部隊地面決勝戰例,多半發生於地面對峙爭戰業已展開,但敵對雙方均未完全掌握絕對海空優勢前,此時採取海上阻絕行動方能左右陸上戰局之發展。

(三)戰例

1.二次大戰北非戰場:隆美爾非洲軍團兵敗於艾拉敏後,當時軸心國與同盟國雙方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嚴格來說尚未全盤底定,但盟軍確實曾在爭奪制海權上,傾全力於海上進行阻絕作戰。以致在決戰時刻,德義聯軍不論是輸運後續縱長兵力或後勤補給,都有後援不濟之憂,也導致最後敗績。

2.瓜達康納爾島海戰:美日於瓜達康納爾進行爭奪戰時,雙方未有任何一方能夠掌握絕對之制海,海上爭戰與陸上對決同時進行,雙方陸上作戰兵力均採取逐次投入戰局。當時在瓜島附近海域發生多次海戰的真正原因,是美軍傾力阻絕日軍經由海上增援其於瓜島的守備部隊;由於美國海軍成功的阻絕馳援瓜島的「東京夜快車」,方使其陸上作戰的海軍陸戰隊兵力能夠底定戰局,攻占瓜島。

三、阻絕作戰目標選擇

陸上阻絕作戰的目標選擇,與海上阻絕任務時有顯著差異。陸上部隊運動及輜重輸運時,往往因輸具的越野涉渡能力有限而羈於地障,此時橋梁、高架道路、涵洞、隧道、引道、轉接站與客貨運處理設施就成為優先的目標。但海上阻絕任務的優先目標則因海上交通線體現於海上輸具本身,因此集中於直接襲殺輸具;在作戰環境客觀條件許可,並且可獲致戰術效益時,再考慮摧毀相關的港埠設施。不過在海上兵力處於劣勢時,針對敵航運匯集的港灣、泊地及必經水道進行攻勢性布雷,如此拒止敵運用該等航路而使敵兵力分離,亦為海上阻絕作戰可行之策。

四、掌握重點奏全功

總而言之,執行海上阻絕作戰的重點不在於襲殺對手,而在於能否防止敵陸上兵力在決戰地域完成集中與適時展開,在決戰時對我陸上友軍形成優勢而使其陷於不利態勢。因此對於敵方海上輸具進行殺傷,其重點並不僅限於「毀其力」,更重要的是「喪其時」,只要是能夠瓦解敵方之作戰節奏及用兵期程,就算實施海上阻絕時,並未對敵造成重大殺傷,亦可保證友軍在陸上決戰時能夠制勝疆場奏其全功。

國防大學戰院海略組上校教官 張競∕青年日報96613日第7
圖片來源∕軍聞社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