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戰爭趨勢專題系列

 

 

專題系列之一  網絡戰爭──全時化

專題系列之二  超限戰爭──全民化

專題系列之三  反恐戰爭──全球化


專題系列之ㄧ

網絡戰爭──全時化

自從19988月起,我國政府包括總統府、行政院、國安局等重要部門的資訊系統就不斷受到各種電腦病毒攻擊。據分析自2004年以來,政府部門及駐外單位受到深度駭客入侵的案例超過10次,層次之高實屬駭人聽聞;而民間和商界的網路更無時無刻受到駭客侵襲,由此觀之,網絡戰可說是全時化的戰爭。

一、中國大陸網軍

2002年共軍正式發布「第7代訓練與考核大綱」,透露共軍新組成「科研實驗部隊」,包括「天軍」、「網軍」、「電子戰部隊」、「心理戰部隊」等,為資訊戰的基礎武力。2003年2月,共軍總結外國「信息戰」的十大作戰樣式是全民戰爭中的一環,共軍只能在資訊戰體系中負責具有攻擊性的「網絡戰」和「電子戰」。其他相關部門如公安部、國安部、信息產業部等,則分別負責網路安全、心理戰、情報戰、媒體戰等全民防衛的網路作戰。光是負責中國大陸網路安全的「網路警察」編制就超過27萬人,是全球網路監控最嚴密的國家,幾乎與國軍的總員額相當。

負責組織全國「網軍」的「國防動員委員會」,其負責人即由中共國防部長曹剛川身兼其職,故能動員全軍、甚至全國之力進行網路大作戰。這也是許多研究學者在共軍組織中遍尋不著網軍部隊和番號的原因,因為中共早已將網絡戰視為全民國防的一部分。

二、21世紀的資訊戰

進入21世紀,「資訊戰」幾乎涵蓋人類生活全部的認知活動,特別是智識的傳播幾乎無所不包。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政體,利用國家權力壟斷資訊、控制人民早已不是新聞,中共認為美國透過電腦和網際網路等科技手段已壟斷世界資訊超過50年,並利用英文為基礎的數字域名系統,「先發制人」的操縱全球通路分配權和監控權,資訊權成為美國統治全球最有力的武器。而中共為了打破美國的獨大局面,自1992年起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導8個部委,共同主持研發「中國互聯網」計畫,成立以中共官方為主控、商業為應用的互聯網,力圖能「後發先至」,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進一步和美國平分秋色。

三、中共的商業化網絡戰

據統計,大陸臺商使用「中國互聯網」與臺灣通訊的人數已達臺商總數8成,預計在2008年可全部轉用互聯網通訊。另中文化的數字域名系統逐步為市場所接受後,未來一旦以十進位制IPv9替代美國二進位制的Ipv4、Ipv6,就可成功取得華人市場在全球的局部優勢;而當臺灣大部分人接受此系統時,也就是臺灣網路系統大陸化之時,屆時我國的「政府網路」與「民間網路」可能形成「一國兩制」,網路安全更難控管。

中國大陸將於2008年主辦「北京奧運會」、2010年在上海主辦「世界博覽會」兩個全球性活動。因此,在2010年左右,中國大陸希望在3G手機尚未全球化之前能夠後來居上,在中國大陸先行取得1億5千萬支的數量優勢,迫使外國3G手機在中國大陸的規格必須服從中國大陸專有的標準,包括互聯網標準、基地臺標準、手機晶片標準等,尤其不希望美國廠商介入,所以將價格壓低到外商同級產品價格的一半。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為爭取臺海和平的主控權,認為「商業化的網絡戰」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宏的對臺統戰方式。為了保證此戰略的成功,中國大陸利用全球華人的「大市場」支撐「互聯網」,更利用臺商在大陸經商的便利,以誘導臺灣進入中國大陸所設的「網絡經濟」大口袋。此種戰略明顯與軍事和三通等統戰手法有別,完全符合全民戰爭的條件,而這才是中共組建「網軍」背後最大、最深遠的國家級大戰略。

BACK

 


專題系列之二

超限戰爭──全民化

一、超限戰

1999年,共軍兩位大校級空軍軍官,針對美軍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景象,提出戰爭方式已由單純軍事性的局部聯合作戰,演變到全球化、全民化的作戰方式,形成一種新的戰爭型態:在軍事上的特徵就是以有限手段打無限戰爭,因為是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故名為「超限戰」。當時尚未發生2001年911事件,人們對發生在各地的個別人質劫持事件、劫機事件、爆炸事件等恐怖戰,在心理上還沒歸類,而認定只是個別團體(如反政府政治組織或幫派等恐怖份子)為表達不滿或以洩憤、勒索為目的所進行的暴力犯罪行為模式。「超限戰」的作者認為「戰爭手段無所不備、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因此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界線全都要隨之改變,甚至連戰爭法都要重新修訂。此種觀點在當時的確引起各方矚目,在國內的學術研討會上更引發震驚,認為共軍將會對臺灣採取「超限戰」,進行全民化的恐怖戰爭。事實上經過查證,共軍當初對超限戰的概念並不重視,而只是以「戰法想定」作為解釋的說法。直到911事件發生後,恐怖戰爭才和超限戰相提並論,如今在中共所有有關反恐戰爭的研究報告和書刊中,幾乎都會提及超限戰。

二、超限戰與恐怖主義

美國在911事件前,有關恐怖事件是由警察單位按行政程序進行處理,跨州的大案件才由聯邦調查局接手。911事件後,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負責國防部軍事行動以外所有的恐怖戰爭防衛行動。911事件發生的基本因素牽涉到宗教、種族、文化和全球油源分配等經濟利益,非常複雜。而反恐戰爭的整個布局和戰線幾乎無所不包,早已超出軍事戰爭範圍,包括為了支不支持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反恐陣線而設計的經濟懲罰、禁運和貿易制裁等,以超限戰的標準而言,可歸類到貿易戰的範圍,所以恐怖戰爭的發生和反制的效果都與超限戰息息相關。

三、超限戰範疇廣泛

(一)分為軍事戰與非軍事戰:超限戰的範疇很廣,以軍事戰和非軍事戰來畫分,美軍將新戰爭型態歸納出四種,包括資訊戰、精確戰、聯合作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但超限戰卻涵蓋另一種不同的戰爭意義,就是「非軍事戰爭行動」,也與廣義的資訊戰中某些部分重疊,舉凡生活中的一切資源、資訊和健康生態的爭奪、劫取、詐騙、偷盜等,都屬於「非軍事戰爭行動」的範圍,無論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獲得對方的資源都屬於超限戰。

(二)非軍事戰深入日常民生:臺灣資訊業發達,敵方的電腦駭客經常利用木馬程式盜取機密,在作戰手段的分類上可以是資訊戰的範圍,另日常生活中的電話詐騙也可以是資訊戰的手法,因為可能造成金融損失或社會秩序混亂。對軍事作戰而言,資訊系統中的軍事欺騙可能會劫奪作戰指揮權,造成作戰失利,美軍的軍用術語稱為「資訊斬首戰」,電子信號被竄改造成資訊錯誤而被敵人反利用,就成為「電子斬首戰」。所以超限戰的範圍並不分軍事或非軍事,也不分軍人或非軍人,只要是有組織的運用各種能力,以劫奪對方資源的手段都可歸為「非軍事戰爭行動」,大到國際間的「貿易戰」、「金融戰」、「能源戰」、「生態戰」,小到個人的詐騙電話、電腦當機、金融卡被盜刷等,都是超限戰的一部分。

網路戰早已突破時空限制,進入「全時化」的時代;有3千年以上歷史的恐怖戰在911之後,也已「全球化」;超限戰的對象更不分軍民、不分男女老幼,而有「全民化」的趨勢。今後的戰爭形式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砲聲隆隆的軍事行動,如果再加上透過各種媒體影響人心的心理戰,超限戰其實早就是「全民化恐怖戰爭」,此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BACK

 


專題系列之三

反恐戰爭──全球化

一、恐怖活動超越地緣政治

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現代國際恐怖主義興起後,每年的恐怖犯罪活動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造成全球區域安全板塊的變化。冷戰結束後,各國正準備走和平發展路線休養生息,但恐怖主義的破壞活動卻急遽升高。由於新科技的普及與對軍火業管制的鬆散,使得恐怖份子的破壞力達到空前,2001年911事件是整個國際恐怖主義在行動規模上的最高潮,引起全球關注。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又策動了俄羅斯車城人質事件、印尼峇里島和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的人肉炸彈爆炸事件、西班牙機場襲擊事件等大規模、有組織的恐怖活動,許多跡象顯示,恐怖份子間的協調聯繫已可透過媒體和網際網絡快速連結。依據美國的說法,「恐怖陣線」和「邪惡軸心」的勢力不僅超越國家和區域安全的範圍,更已達到全球皆兵的地步。

美國布希總統在民意的支持下,發動了追剿賓拉登的阿富汗戰爭,和打擊幕後支持恐怖集團的伊拉克戰爭,並在國際間尋求飽受恐怖主義威脅的國家,以成立反恐聯合陣線;另在定義上將以往認為是民族分裂主義的人權鬥爭活動也歸類到國際恐怖組織活動,成為國際反恐陣線打擊的頭號目標。這項舉措使得許多有民族分裂問題的國家大表贊成,因為不僅可以和美國站在同一戰線,還可或多或少從美國獲得直接或間接的商貿利益和政治回饋。
    由於恐怖集團多具有宗教和種族的背景,經常跨國境活動,因此更進一步促成各地區區域安全組織的功能重組。其中獲益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和中共,其次才是中東、非洲和南亞國家。換言之,國際反恐合作的實質化和區域化,已逐步超越百年來地緣政治的思考範圍。

二、上海合作組織的反恐軍演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國共同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建立區域性聯合打擊和防範機制,自2003年起每年進行雙邊和多邊的軍事反恐演習,如2006年在中國大陸、2007年在俄羅斯舉行大型聯合反恐演習,動員的實兵規模愈來愈大,演練項目也愈來愈多,儼然已成為區域性聯合軍事組織,一如「北約」對美國的協同作用,「上海合作組織」也隱然成為俄羅斯控制中亞國家的代理人。

三、反恐聯合軍演背後的意義

被中共明確訂為恐怖組織包括謀求新疆獨立的「東突」和西藏獨立的「藏獨」,兩者都具有宗教和種族的歷史背景。新疆的住民多元,人種與周邊中亞國家相近,50多年來外來勢力以暴力和恐怖手段干預當地行政,鼓吹獨立並建立「大土耳其斯坦共和國」,恐怖事件連年不斷。而在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後,中共得以名正言順進行反恐行動,2007年8月所進行的「和平使命2007」反恐聯合軍演,即證明中共具有跨國追剿恐怖份子的能力和正當性。

2006年12月,中共針對美國在阿富汗剿滅塔利班民兵勢力的機會,和巴基斯坦舉行一次「友誼2006」聯合反恐演習。中共將一支特種部隊由成都軍區以大型運輸機快速投送到巴基斯坦北部的邊境城市,與巴國山地作戰部隊進行反恐聯合「殲滅戰」演習,整個追剿過程猶如一場「斬首戰」。不過此舉卻引起印度抗議,認為是針對印度和「藏獨」之間關係而來,對南亞區域安全造成威脅,並威嚇將進一步發展核子武器以維持南亞軍力平衡。對此,美國似有默許印度成為「核子俱樂部」第6個會員國的主張。

恐怖主義活動促成全球反恐陣線,反恐陣線又促成區域安全重組,區域安全重組又牽動原有地緣政治勢力的再分配。若印度真的成為核子國家,一定還會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次,中、俄、巴勢必會群起反對,到時美國又可在地緣政治的「戰略平衡」上大展身手。換句話說,反恐戰爭全球化在地緣政治上已形成一個新的國際戰線。

廖文中/青年日報96年9月6日第4版、9月16日第4版、9月23日第4版

BACK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