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太空政策——百星計畫

 

 

一、美國太空政策發展

(一)星戰計畫:1957年蘇聯發射史潑尼克衛星,揭開美、蘇太空競賽序幕,「太空安全」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美國太空戰略的發展顛峰,以雷根時期「星戰計畫」為代表,根基於攻擊性戰略,透過太空部署的衛星防衛網路,結合地面雷達,形成洲際彈道飛彈防禦及反衛星系統。第一次波灣戰爭時,美國開創歷史,大規模動用30多枚偵察、間諜衛星,以獲得的太空情報作為擬定軍事、國家政策依據。

(二)強化太空領導權:布希政府在2006年提出新國家太空政策,將安全問題置於首位,指出國家安全和太空能力休戚相關,且依賴性與日俱增,若有必要將阻止競爭對手利用太空傷害美國利益。此政策凸顯美國將單邊主義運用於太空事務,希望透過自身優勢維持並強化在太空中的主宰地位。

二、百星計畫戰略企圖

(一)因應中共威脅:2007年1月,中共發射導彈摧毀1枚退休的氣象衛星,美方認為此舉顯示中共有能力擊毀美國衛星,震撼力猶如1957年蘇聯發射史潑尼克衛星。2007年3月,美國空軍針對現有軍事衛星安全、太空資產面臨的威脅與因應等問題,展開全面評估,並於同年5月設立「太空快速反應」聯合辦公室,負責協調陸海空三軍太空軍事任務,同時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太空領域快速軍事部署。國防部更提出百星計畫,反映布希政府對太空政策觀點。

中共在2006年發布的太空活動白皮書,雖避談太空軍事能力,更略去太空技術發展與共軍關聯,企圖緩和外界對中共快速發展太空技術的疑慮。然而美國百星計畫顯示美方極欲主導太空,也反映出對中共在太空領域競逐的隱憂。

(二)太空快速反應軍事聯盟:百星計畫由美國出面聯合北約盟國,建構強大的「太空快速反應」軍事聯盟,主要目的是應對美國敵手日益強大的太空反擊能力,一旦美國衛星系統遭受攻擊破壞,美國及盟國可通過此一計畫迅速恢復衛星能力,其功能包括在各種氣候條件下提供部隊支援、情報與通訊;進行監視和偵察支持並提供友軍的行動蹤跡。美軍將建立迅速發射小型戰術衛星群的能力,讓戰場指揮官能申請快速發射衛星,以獲取資訊達成通訊和監測等任務。

三、百星計畫面臨質疑與挑戰

百星計畫希望能維持美國在太空領域中的主宰地位,另一方面藉由與北約盟國合作,緩和「國家太空政策」中讓人質疑美國有意無限制發展太空武器以引起太空軍事衝突的負面觀感。然而百星計畫目前處於概念性階段,美國國防部迄今仍未提出完整方案或優先發展的具體行動,使各界質疑是否浪費金錢和時間,且即使美國國防部爭取到一定資金,仍無法因應整個計畫所需的龐大經費。

雖然聯合北約盟國參與百星計畫有助提升美國與北約的聯合作戰能力,並提升北約航太科技能力,但因F-35戰機聯合開發案的前車之鑑,使各國擔心是否將重演「盟國出錢、美國獲利」的歷史。

陳仲志/青年日報96924日第4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