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競逐裏海油源之戰略布局

 

 

20世紀後期以來,國際石油供應面臨恐怖主義活動、整體國際經濟持續成長,以及中共和印度等亞洲新興國家石油需求大幅上升等情形,全球石油消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裏海地區油源豐富,且相較於中東海灣地區供應穩定,故近成為國際大國進行能源爭奪的熱點地區。

一、裏海域內基本形勢

(一)油源分布情形:目前裏海石油儲量在1,100~2,400億桶間,約占世界總儲量18%,且天然氣儲量相當豐富,約14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量的4.3%。而環繞裏海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土庫曼及哈薩克五國,其中,亞塞拜然和哈薩克兩國擁有裏海近一半的油源。

(二)主要管線建設:由於地處中亞腹地,域內國家的油氣外運管網之興建,一向是國際政治焦點,目前主要管線情況如下:

1.田吉茲─新羅西斯克管線:為從哈薩克田吉茲油田至俄羅斯黑海新羅西斯克港口,目前已開始啟用,年輸油量為2,820萬噸,為當前裏海油源進入國際市場主要通道。

2.巴庫─傑伊漢管線:由美主導興建,為刻意避開俄羅斯及伊朗兩國的「政治管線」。主要是將亞塞拜然的裏海原油從亞國首都巴庫輸出,經喬治亞運往土耳其傑伊漢,於2006年開始投入營運。

3.中─哈管線:由哈薩克阿塔蘇到新彊阿拉山口,全長1,300公里,於2005年底建成並啟用,哈薩克每年可由此管道向中共出口2,000萬噸石油。

4.哈─伊管道:討論中的哈薩克到伊朗管道,為最經濟的油路方案,但由於美方反對,該管線的興建目前尚無法定案。

二、各國競逐情形

(一)美國早在1999年,美國即宣布裏海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地區。為控制 本區油氣資源,除積極興建巴傑(巴庫─傑伊漢)管線,並在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地加緊進行軍事部署,凸顯出美國期藉增強本區的戰略布局,增大在新世紀的能源安全係數。

(二)俄羅斯:蘇聯解體後,裏海對俄羅斯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雙邊關係影響其國家安全與穩定;加上在國際油氣市場上,裏海國家未來可能成為俄主要競爭者,故俄羅斯近提出在裏海地區實施軍事化戰略,以保護在域內的整體利益。

(三)中共:目前中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內石油生產的下滑,迫使其持續向外尋找油源。為盡速解決能源來源、運輸安全等問題,中共積極與域內油源大國哈薩克完成油源管線興建,並與土庫曼洽談購買天然氣等事宜,凸顯其對裏海油氣爭奪的圖謀。

(四)濱海國家: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及伊朗等濱裏海國家,除伊朗強硬表態在裏海法律地位確定前,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在伊朗裏海水域範圍內活動外,其他亞、哈、土三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則選擇在俄、美、中三國謹慎開發平衡外交,冀藉開發裏海周邊油氣資源,尋找資金來源和輸出油氣的新管道。

三、裏海區域情勢簡析

(一)域內國家採多元政策以維利益:裏海相關國家能源輸出方案,多採行多元化政策及務實態度,同時與中共、俄羅斯、美歐等西方國家進行合作建設多條油線管道,增加石油出口的自主權。顯示域內國家期藉廣泛有效的運用自身資源優勢,獲取經濟上實利,以提升本國政經力量。

(二)中共能源西進成果尚待考驗:中共經濟目前處於擴張期,穩定油源供給成為其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修建通往裏油田的中─哈管線,即出於上述考量。惟管線的建成並不保證石油輸入來源能持續保持穩定;未來供給能否持續,將視國際大國博奕結果,並勢將影響中共與域內國家的合作方式與態度。

(三)域內權力平衡態勢已被打破:裏海定位之爭至今仍無明確定論,惟有保持裏海的「戰略穩定」,在裏海畫分與其地位最終解決前,沿岸各國均同意「裏海非軍事化,五國共同協商和禁止外部勢力介入」原則,但在分別由美國及中共主導的巴─傑與中─哈油管相繼投入營運的情況下,上述原則已被打破,並將改變域內原有平衡力量,影響全球石油市場版圖,甚至油價的波動。

石油是經濟命脈,誰控制石油資源,誰就能獲得經濟發展主導權。裏海含油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被譽為「第二個中東」,國際大國為尋找穩定而可靠的油源,同時分散對中東石油依賴的風險,遂開始關注裏海;美、俄、中共是裏海石油資源流向的主要角逐者,而域內國家亦依附大國追逐自己的經濟利益。我雖未必加入此油源博奕戰局,然亦不能自外此油源重要舞臺,應力謀開拓與裏海國家關係、深化交往,以從中獲取我國最大利益。

李以珍/青年日報96年9月24日第4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