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高峰會後的東亞局勢走向

 

 

南韓總統盧武鉉於2007年10月2日跨過分隔南北韓的北緯38度軍事分界線,抵達北韓首都平壤,展開兩韓半世紀以來第二次元首高峰會,再度使得南北韓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會後雙方於平壤簽署並發布「南北韓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共同宣言」,達成多項政經合作共識,尋求兩韓簽署和平條約,正式結束雙方之間的戰爭狀態,為韓戰畫下句點。雙方也將開放跨越軍事停戰區的鐵路貨運服務,開闢南韓首都首爾到北韓最高峰白頭山之間的空中航線,並在具有爭議的海上邊界地帶成立聯合捕魚區;未來,兩韓還將「隨時」舉行高峰會,雙方同意2007年11月在首爾舉行南北韓總理會議,並在平壤召開兩國防部長會談,討論建立軍事互信等措施。以下謹就兩韓高峰會作分析,評估東亞局勢錯綜複雜的走向。

一、朝鮮半島局勢評估

(一)金正日是贏家:北韓的戰爭邊緣策略向來都是在走險棋,每一次都能為北韓帶來巨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美國也認為北韓經常利用國際情勢的發展以哄抬身價,惟北韓目前最大的生存危機是經濟困境與美國的軍事壓力。2006年7月北韓飛彈試射,以及10月份的核武試爆,已為東北亞區域帶來動盪不安,與美國幾近於臨戰狀態,但北韓需要見好就收,否則面對美國的施壓,包括武力威脅、經濟制裁及減少國際社會對北韓的原油、糧食援助,不僅無法從中牟利,甚至會造成本身政權瓦解的風險。

基此,北韓於兩韓高峰會結束前一天,於第六輪第二階段的六方會談中承諾,年底前將提交所有核子計畫的清單,並在美國監督下把寧邊核子設施去功能化,以換取經濟援助。此舉使得美方對北韓的行動稱許有加,在一定程度上已使美國承認北韓的主體性,甚至可進行以建交為目的的雙邊會談,進一步結束與美國60餘年來的敵對關係,並在整體東亞國際情勢中獲得更大的國家生存與利益保障。另外在此次南北韓高峰會中,金正日依舊掌握兩韓關係的主動權,並挽救了盧武鉉的政治聲望。而在發表共同宣言的背後,據傳北韓獲得南韓援助的糧食、能源與經濟援助,價值達200億美元。上述收穫,金正日在東亞政經外交整體情勢中無異是最大贏家。

(二)盧武鉉的意圖:盧武鉉基本上支持前總統金大中對北韓採取溫和包容的「陽光政策」,並提出「和平與繁榮政策」作為延續,目的是希望對北韓採取和平共處的態度,以期北韓在經濟低迷、外交受困時,能藉助南韓的支援,框住北韓,使平壤不致走上極端,進而維繫朝鮮半島的和平。盧武鉉上任初期以勇於向美國說「不」、具有「親北反美」的意識型態而博得南韓民眾的支持。但2006年北韓無預警發射7枚飛彈,並進行核武試爆,對盧武鉉而言無異是極大挫敗,故盧武鉉由反美轉為重視美韓協調的現實路線,並以美韓同盟為基礎,實施戰略性的彈性調整為目標;同時追求均衡性的實質外交、合作的國防自主,藉以獲得全面性的安全保障。

對於盧武鉉而言,由於近來支持聲望低落,距離2008年2月下臺僅剩5個月時間,而經過此次成功的訪問,對南韓的國家安全與避免軍事衝突具有實質利益,對即將任滿下臺的總統而,有利營造其歷史地位,同時順勢拉抬明年大選執政黨聲勢。

二、東亞區域強權競逐

朝鮮半島問題既簡單又複雜,簡單的只是南北韓雙方關係的問題,複雜的是其中有太多的利益爭奪,即大國的介入。以六方會談的關係而言,其中六方會談的參與者,就是東亞局勢的影響者。

如冷戰結束後,中共取代俄羅斯,成為與美國共同主導朝鮮半島格局的主要力量,美、「中」雙方角力鑿痕明顯;而日本企圖藉北韓核武危機達成其走向政軍大國的「正常國家」,並支持美國對北韓施壓;俄羅斯則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反對制裁北韓,認為北韓問題是在東亞發揮影響力的契機。但區域內的南北韓雙方自主性也逐日提高,雖然朝鮮半島情勢日漸和緩,但東亞區域強權間相互競逐的局面仍將持續不斷。

三、兩韓高峰會的突破

此次兩韓高峰會和六方會談第六輪第二階段會議的舉行,發揮了時間上的配合效果,兩韓高峰會的成果超越外界原先所預期,幾乎是延續了2000年第一次高峰會談所宣布的一些具體協議事項。兩韓關係的解凍對東亞區域安全的影響,應該是樂觀可期的;不過,還是有些南韓人對會談表示失望,認為雙方在失散親人團聚的議題並無進展,也未觸及南韓人質被綁架的問題。除此之外,兩韓多年來的衝突依然盤根錯節,雙方協議是否能夠落實,促使朝鮮半島邁向和平,尚待持續觀察。

最後,六方會談的成果如何尚有待評估,一旦美、「中」、日、俄與兩韓進行最後的協商,未來走向將會連帶影響朝鮮半島以及東亞的戰略布局。基於地緣戰略關係,我國不可輕忽,畢竟強權間的關係才是真正影響東亞和平的關鍵因素。除此,兩韓高峰會的突破將為東亞地區帶來新的變局,此情勢亦值得我國參考;兩岸若能進行雙邊對話,並在信心建立與軍事互信機制的協商議題中有所突破,相信也會為區域情勢帶來新局,進而確保我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

陳子平/青年日報96年10月22日第4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