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休兵務實互動 促進兩岸互信共榮

 

 

一、北京學者傳達官方立場

針對兩岸外交休兵議題,中共對臺系統與外交系統之間的看法差異極大。據媒體報導,部分中共外交官致信北京高層,反對中共承諾討論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同時要求北京當局在「外交戰場」上,不能對臺灣「輕言退讓」。

北京透過具官方色彩的學者──大陸全國臺研會副會長許世銓發表文章,闡述北京的立場與觀點,許世銓指出,「一個中國、個案處理、以誠相待」是大陸處理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重大原則。他提出兩岸外交休兵四點「遊戲規則」:

(一)被動原則:雙方承諾不主動挖對方牆腳,是否改變邦交關係,由第三方提出。

(二)政經分離原則:雙方承諾不以金錢收買,也不以金援為誘餌爭取邦交國。

(三)預先知會原則:與對方邦交國關係生變,應事先向對方「通氣」,不搞突然襲擊。

(四)同胞利益至上原則。

從具有官方色彩的大陸學者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應可視為是北京當前的兩岸政策方向。縱觀四點「遊戲規則」,與我方所提出的和解休兵理念相當一致,兩岸不論在臺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以更務實的態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

二、不以邦交國數作惡性競爭

政府所推動的務實外交,首先即主張不和中國大陸在邦交國數惡性競爭。事實上,兩岸外交和解休兵、共生共榮的構想,經過我方多次說明與溝通,不僅中共方面有正面回應,美方亦樂觀其成;如果外交休兵政策成功,未來邦交國可能不會增加或減少,而是維持現狀。馬總統指出,過去兩岸在外交上強力對抗與鬥爭,雙方都使用一些「國際社會不一定能接受的方式」,過去的「烽火外交」已證明行不通,如果兩岸不能珍惜當前的和解氣氛,而倒退至過去外交零和廝殺的景況,進而導致兩岸關係惡化,影響到社會經濟,絕非人民之福。

三、外交休兵根本意涵

外交休兵之所以會被曲解為「外交投降」,與「休兵」這個名詞頗有關係。「外交休兵」是直接由英文翻譯過來的名詞(diplomatic truce),其內涵不是指外交投降,而是兩岸不應再進行「外交對抗」,並希望過去兩岸之間外交戰場上猛烈廝殺的狀況,應就此停止,謀求兩岸的和諧相處,若是將外交休兵推演成「投降、親共」,就誤解了政府的本意。

四、外交休兵機制

目前兩岸之間對於外交休兵的內涵與如何互動,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機制,北京當局對部分兩岸國際對抗的領域內,仍有一些較為「傳統思考」的言行說法,但並非代表不願意外交休兵,也不代表我方會無止境、無條件的退讓,馬總統表示,「若大陸不願意休兵,政府馬上就會恢復應該有的準備。」其次,兩岸分裂分治已逾半個世紀,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的思考方式都有歧異點,不應為了急於收立竿見影之效,就認為「外交休兵」有受挫之虞。

五、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活路模式

馬總統所提出的外交休兵,即是主張兩岸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雙方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從共同利益出發,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以「活路模式」的思維下,和解休兵當然是必然的選擇:

(一)對臺灣而言:消極的可以避免衝撞,也無須消耗資源;在積極的方面,則將以鞏固現有邦交國為優先,並著眼擴大和無邦交國實質合作,並以務實和彈性的方式,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而不是一味以金援外交,爭取新的邦交國。

(二)對中共而言:不僅可以釋出對臺灣的善意,進而雙方都可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

六、兩岸擱置爭議開創三贏

新政府上任後,兩岸擱置爭議,並持續良性互動,逐漸證明外交休兵是合理可行而且漸具成效。外交休兵不但符合兩岸共同的利益,也對國際社會有正面的意義;經由外交休兵開創的活路外交,不但可以避免國際投機政客遊走兩岸、減少不必要的衝突,進而開展我中華民國應有且適當的國際空間,更可以使國際間了解兩岸沒有一方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胡錦濤主席曾就兩岸關係提出「建立互信」等十六字方針,我方認為,北京惟有落實外交休兵,兩岸才能建立互信,才能真正展現對臺灣的友善;中共領導人應了解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必要性,更能夠以具體行動來促進兩岸共生共榮。

陳賢寶/青年日報 97年9月11日 第7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