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防體系專題
後勤保障總指揮──總後勤部

 

 

1931年中共後勤機構僅有總經理部、總軍醫部、後方辦事處及總兵站部等單位;1939年中央軍委會將其合併,改稱後方勤務部,1946年6月換稱總後方勤務部。中共建政初期,正式改稱總後方勤務部;至1978年,經中央軍委會統一調整後,再次進行整編,即為現行編制。

一、主要職權與編組概況

(一)主要職權:依據中央軍委會對國防建設和作戰方針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提供相關後勤保障工作,並編組、規畫及管理全軍後勤建設,業務包括部隊給養、戰爭物資儲備、武器裝備生產與供應、軍中醫院設立、衛生工作實施,以及財物、營舍、眷舍、眷管、保育、馬政、工程、獸醫及技勤部隊編訓等。主要工作職責如下:

1.負責全軍經費和物資供應計畫。

2.組織平時、戰時的衛生和醫療救護。

3.組織軍事交通運輸。

4.實施武器裝備的維修保養。

5.營房建設及負責基本歸口建設管理。

6.部署後勤力量,儲備應急戰備物資。

7.擬定後勤保障計畫,執行戰時後勤動員。

8.制定、監督及貫徹後勤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

9.擬制全軍後勤、供應和裝備保障體制。

10.領導全軍後勤教育訓練及科學研究。

(二)編組概況:設有部長1人、副部長2~4人、政委1人及副政委1~3人。所屬單位計有: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審計部、軍需部、衛生部、軍械部、軍事交通部、油料部、基建營房部、軍需生產部、工程總隊及生產管理局、外事局、軍礦局及全國土地管理局等16個單位,另轄嫩江基地、青海、西藏部隊及武漢後方基地等單位。

二、主要發展及未來方針

(一)全面建設現代後勤:以著重一體化體制、信息化手段、軍民保障型態及後勤管理科學化等方式,並提出組建12項現代後勤體系,希於2010年達成現代化後勤目標,以及具備應急作戰後勤保障能力;另於2020年,完成全面建設現代後勤任務與信息化後勤能力,並能保障打贏信息化戰爭基礎。

(二)軍民結合後勤體制:軍民結合後勤保障體制不僅要求通用物資由地方儲備供應,另有關工業設施與產品,則重視軍民通用,期望以民生工業即國防工業方式,達到整體後勤要求。

(三)立體伴隨主動運補:配合現代化聯合後勤發展,冀望各級後勤單位在不改變體制、不增加編制前提下,積極研究於未來聯合戰役中,能有效主動運補油彈,及伴隨保障、搶修裝備與實施戰場救護,以支持全軍作戰部隊任務進展。

(四)網路區域保障方式:從軍區到基層單位,總後勤部均規畫固定性後勤組織及體系,分別支援轄區內所需後勤人力、物力及財力,依戰略需要,採網路區域模式,於各重要城鎮、交通樞紐及可能用兵地區要點,設立各種後勤設施,使能適時、適地獲得所要支援,減輕鈍重後勤負擔,且不因交通中斷而造成運補不濟之虞。

(五)資訊化戰略後勤體系:為配合資訊化時代,加速後勤保障速度,已針對全軍採聯合後勤指揮自動化方式,應用資訊採集、跟蹤及處理技術,對軍需物資、需求和狀態等,進行全方面資訊獲取、處理及控制,期能大幅提高後勤工作效率。

(六)快速反應野戰後勤:為適應中共軍隊精簡後,具有快速反應與作戰需求,總後勤部正重新組建應急保障旅和兵站,以支援快速反應部隊遂行作戰,並於跨戰區及渡海作戰時,滿足作戰部隊後勤需求,待全面完成組建後,不僅能提升戰略後勤保障能力,並能強化三軍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中共在波斯灣戰爭後,更致力建設正規化及現代化軍隊,後勤發展及建立思想,便以國防和軍隊建設需求為依據,期確保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全面提升後勤工作整體效益及保障能力,並實施平戰結合、軍民兼容聯合後勤體制,建立快速、綜合及持續後勤保障部隊。但現今中共後勤保障單位,因人員素質不良、工作效率落後,以及幹部對於新式後勤保障方式產生排斥心態,欲藉此後勤保障模式達到有效提升部隊戰力,恐仍須一段時間始能達成。

蔡和順/青年日報 97年11月26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