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非正規登陸能力與限制

 

 

中共海軍現行制式兩棲艦船數量不足,未來若採登陸作戰時,必以「多樣性」方式,動用大量民用船隻參與作戰,對我實施多方向、多地域、重點式突擊上陸,使主登陸與助登陸相互緊密結合,並在空、機降及特種作戰協力下,使我形成腹背受敵,處於極不利作戰態勢,以達成戰役目的。

一、非正規航渡輸具能力

根據「美國2008中共軍力報告」指出,中共可用於正規登陸海軍制式船艦,最多可載運一個步兵師及一個陸戰旅,總兵力約2萬人;但登陸部隊大部兵力及重裝備,需徵用大量民用商船及機漁船等輸具實施運送,方能完成人員登陸及重裝備載卸任務。

(一)民用商船:現符合中共徵租規定的民用商業船包含貨物輪、散裝貨輪、滾裝貨輪及客輪等四大類型,戰時用於載運戰、甲車及火砲等重型裝備,因航行速度快、適航能力強及裝載量大,各項能力均較制式登陸艦艇為優;但民用商船須利用港口碼頭及人工搭設野戰機動碼頭,才能完成裝、卸載作業,後續戰力始可發揮。另為解決登陸期間艦砲及空中火力不足,無法有效支援登陸部隊作戰,故以民用客貨輪隱蔽裝載重型火砲,使形成船載砲兵群模式,建立海上火力基地,直接以火力支援登陸部隊作戰,故船載火砲火力不容忽視。

(二)機漁船:中共在多次聯合登陸演習中,機漁船早已從事軍事用途,並納入正式編組執行多項海上運輸及作戰支援任務;因指揮管制及任務編組不易,經研析其兵力僅限於小型化編組方式,採多批次、多方向「萬船齊發」態勢,配合正規登陸作戰,擔負助登陸方面襲擾作戰任務,於我非正規登陸海灘,實施多路攻擊方式,以分散我守備及反擊兵力,其兵力規模及作戰能力不亞於正規登陸兵力。

二、非正規登陸作戰運用方式

未來中共將以正規部隊為主,以制式登陸船艦為骨幹,並以非正規登陸輸具為主體,協力主登部隊上陸,採取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戰役策略,並同時配合滲透、海上游擊及襲擾作戰等非正規登陸行動,既可發揮民用輸具優勢,且能於我寬大正面實施多方向登陸,迫我多方備戰分散兵力,難能保有反登陸作戰主動權,現就其非正規作戰方式分析如下:

(一)統一編組,萬船齊發:徵集民用船隻數量過於龐大,首先將依照速度、噸數及形式,統一調配及編組,再依登陸目標海岸特性,分別賦予任務及實施裝載,利用不良天候及夜暗之際,以機漁船先行實施廣正面、多點突擊登陸,分散我應戰能力,並造成心理震撼。

(二)小型兵力,快速上陸:非正規登陸作戰部分,在無海、空火力支援下實施搶灘登陸,為避免受我砲火威脅及制壓,通常編組各小型兵力,並向我灘頭上陸,再採以穿插分割及多向殲敵戰法,迅速建立各灘頭陣地,及奪取各重要港口後,掩護後續梯隊登陸人員上陸及重裝備下卸,以有效增長後續戰力。

(三)集中兵力,有效掌握:在完成組織準備、集結上船後,為避免眾多民用商船、機漁船靠近我灘岸時,易遭發現其行動,且因船隻數量過多,可能形成無組織、無指揮狀態,故於外海實施偽裝漁船團作業時,即完成編隊及突擊準備,使兵力、火力逐次集中,以利掌握與控制,在後續統一指揮下,向我灘岸發起攻擊,達到突擊上陸效果。

三、共軍非正規登陸作戰弱點

(一)上陸初期戰力薄弱:上陸初期僅有輕裝步兵上岸,火力及後勤保障於海上支援不易;此外,登陸地點均屬非正規灘岸,且性質不一,從船隻擱淺後至灘岸尚需一段距離,隱、掩蔽及火力發揮不易,易受我火力壓制及損害。

(二)限制因素不易克服:由於受洋流及潮汐限制,作戰計畫極為困難且費時,且登陸初期,戰力艦岸分離,上陸後組織混亂、兵力疲困、地形生疏及後勤支援有限,均形成登陸部隊難以克服的弱點。

(三)登陸戰力不易凝聚:民用船團為數眾多,需有龐大管制、指揮機構,始可有效掌握航向及編隊,但就現行中共非正規登陸指揮管制、航行編隊及航渡護衛能力不足狀況下,戰力無法有效凝聚與發揮。

(四)登陸行動易於暴露:中共實施非正規登陸作戰時,特別強調隱匿及突擊性,但因所需兵力及裝備龐大複雜,戰役準備期間行動保密不易,且航行時部隊密集及暴露,易形成我海、空攻擊目標。

(五)民用船隻限制良多:商、漁船形式繁多、性能互異及防護力弱,大批船隻航行時,隊形不易保持,且通信、聯絡、指揮、管制均受限制,於遠距離海上運動時,更倍增困難。

(六)主重裝備下卸不易:輕裝步兵上陸後,須盡速攻占港口,使後續重裝備下卸,以增強戰力,若無港口可供下卸時,則需搭設野戰機動碼頭。就共軍登陸戰役教則中所述,作業約需7小時以上,且期間需完全掌握灘岸、空中及海上安全,方可開設完成。

研析中共當前登陸能力與作戰思維,仍採「正規為主,非正規為輔」作戰型態,前者因科技創新,不斷調整未來發展方向,但因國力、人員及經濟等因素限制,仍以後者作為彌補不足所必須採取的因應措施。中共不斷積極研究登陸作戰方式與相關技術,我國應隨時掌握其動向,除探究正規登陸戰術戰法外,亦需關注兵力龐大、廣正面作戰的非正規登陸作戰,並針對其特點與弱點,持續精研克敵之道,以有效發揮全般戰力。

蔡和順/青年日報 97年12月31日 7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