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解是符合多數民意的正確方向

 

 

一、降低兩岸緊張 國際一致認同

目前政府堅持走兩岸和解的路線,在「不統、不獨、不武」與「維持現狀」的前提下,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為區域共榮發展創造條件,絕對是一條禁得起歷史考驗的康莊大道。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才表示肯定,因為「不獨」就減低了臺海軍事衝突的因素。而最近大陸「兩會」所傳達的強烈訊息,則是以兩岸「和平發展」取代了「和平統一」,可見大陸在態度上也有積極正面的調整。

事實上,強化兩岸交流已使臺海地區緊張情勢大幅下降,許多有利於我的相關效應也漸漸顯現。政府持續掌握兩岸交流開放的節奏,強化風險管理並落實配套措施,已讓兩岸交流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而這樣的作法,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民意的支持,更在國際社會引起正面迴響,正因為我們努力的結果,減少了臺灣海峽的緊張,對周邊乃至其他地區國家都是非常正面的消息。

不可諱言,兩岸互動最大的障礙,就是關於主權方面的爭議。現階段兩岸尚不具備解決主權爭議的客觀條件,因此,推動兩岸協商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擱置不必要的政治爭議,以互不否認的態度,務實面對兩岸現狀,優先解決因為經貿、文化、社會各層面互動所衍生攸關人民利益的問題。

二、捍衛國家主權 和解取代對抗

自2008年馬政府上任以來,就積極改善兩岸關係,並恢復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簽署了六項有利於國人的協議。在與大陸進行各項事務性協商的過程中,政府始終堅持維護中華民國主權與臺灣尊嚴。事實證明,在推動兩岸各項交流與開放措施的同時,政府除了嚴格把關、確保人民的生存權,更得以捍衛國家的主權與安全。

政府推動兩岸協商,一貫堅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舉凡協商議題設定、協商腹案及底線研擬、協商程序及相關安排,在在皆以能否彰顯臺灣主體性、維護臺灣人民利益作為最優先考量;並堅持兩岸對等,捍衛國家主權及尊嚴,絕不絲毫損傷主權或矮化國格。有論者擔心兩岸因和解而弱化了中華民國的主權,但中華民國遷臺60年來從未因不行使對大陸的治權而改變主權獨立的事實;此外,政府推動兩岸事務性協商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內的立法、司法、行政權,或對外保持獨立自主的自由意志,均無受到任何侵犯,何來主權流失之有?

目前以和解取代對抗已是世界潮流,如自從冷戰結束後,美國內部對於和中國大陸的關係,究竟是採取多一點圍堵,還是多一點和解,雖多所爭論,但如今起碼是採取所謂「圍和」的平衡策略,所以儘管雙方軍事對峙仍持續,但雙方的對話與交流卻不斷增強,連軍事交流也在進行。

換言之,我方的「三不」與大陸的和平發展,不僅已有交集,也符合美方利益,這是臺、美、「中」三贏的局面。因此,我們應堅定信心,何況這是多數選民的付託;否則,若走回過去的對抗路線,臺灣就必須處於與大陸衝突的危機中,不只是臺灣人民福祉受到影響,這也非美國樂見。

三、兩岸共榮發展 利益全民共享

從歷史的經驗可得知,兩岸關係對臺灣的生存發展非常重要,也是長期以來國際間非常關心的課題;同時,臺灣內部又因社會、文化、歷史情感甚至選舉等因素,而成為意見最分歧的議題,故無論制定何種兩岸政策,對臺灣的影響都相當深遠。政府的大陸政策立場十分清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憲法的架構下,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前提下,我們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為區域的共榮發展創造條件。

顏瑞宏/青年日報 98年4月16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