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共軍多層雙超登陸作戰能力

 

 

共軍鑑於登陸作戰時,若縮短航渡和突擊登陸時間,可提升登陸作戰的成功,而依靠大、中型登陸艦,輸送兩棲作戰部隊到預定區域,待奪取並鞏固戰場後,再運送坦克等主戰裝備上岸的平面作戰方式,已逐步為兩棲攻擊艦、大型氣墊船、直升機與兩棲裝甲車等新型輸具的「垂直登陸」立體作戰方式所取代。

    基此,共軍乃積極發展具備裝載氣墊船、兩棲車輛與直升機投送能力的大型兩棲艦,提供「由海到陸」的作戰模式,期使單一艦船即可搭載一個完整的中型作戰單位的兵力、裝備及支援武器,能單獨或配合實施登陸作戰。以下分析其「多層雙超」作戰能力:

一、共軍兩棲艦艇裝具

(一)071型船塢登陸艦:中共鑑於日韓兩國已發展噸位更大、航速更快,且搭載多架直升機的大型登陸艦艇,於是積極建造大型船塢登陸艦。2007年底,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承造071型船塢登陸艦,並正式列裝南海艦隊作戰序列,這意味著共軍遠海登陸作戰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亦標誌其海軍計畫建造一系列大型兩棲艦的開始與登陸作戰能力的跨越;作戰模式也由傳統登陸戰法,朝向靈活使用新型裝甲車輛、氣墊船快速抵灘及直升機垂直投送兵力,使展開「超地平線」與「海空一體」登陸作戰構想成為可能。

(二)大型登陸艦:共軍現具有越海能力的大型登陸艦中,僅有18艘大型坦克登陸艦與43艘中型登陸艦,即使調集所有的登陸艦船,總運載量僅有252輛坦克或13,850人(即一個師級登陸部隊)。惟以航速言,於航渡階段均長時間暴露在我火力射程內。

(三)裝甲突擊運載平臺:可解決坦克等重型裝備「過得去、登得上、站得穩」問題,可裝載2輛主戰坦克,航速20節,能適應五級海象,續航能力達300浬。

(四)氣墊船:共軍現有氣墊船40餘艘,最大裝載兵力約1,000人,可執行滲透突擊和特種作戰任務;亦具備執行尋找突破口、撕裂敵方防線攻堅任務能力,或各作戰區結合部隊的穿插作戰。若以航速50節、續航力超過200浬以上的722Ⅱ型、德薩拉型及野牛級氣墊船為例,已足夠往返臺灣海峽,或待其奪占澎湖後實施超地平線攻擊,使得發起一場中、遠程兩棲登陸作戰成為可能。

(五)地效飛行器:地效飛行器(亦稱地效翼船、地效飛機、衝翼艇)是一種在水面低空飛行的新型交通運輸工具。以中共航速超過150節的信天翁Ⅲ型、信天翁Ⅳ型地效飛行器為例,約2小時即可運送一個連(欠)作戰單位登陸。

(六)艦載直升機:中共目前量產的艦載直升機,主要有直八型及直九型,可分別用於運輸、反潛與火力支援。其中新型直八F最大載重續航時間為4小時13分,未來將是共軍實施艦岸運動時的主要艦載型直升機。

二、共軍「多層雙超」戰法

(一)以「速戰速決」為主要軍事行動選項:就中共現有登陸作戰輸具及海峽自然地理條件來看,若想突破或隱匿作戰行動,似乎是力有未逮。然待各型新式輸具陸續列裝後,「速戰速決」將為其主要軍事行動選項。藉新式兩棲艦艇的運載能力,以及快速掠海輸具等高速登陸工具的優勢,採取「超地平線」與「海空一體」為主要突擊登陸方式,並運用「多層雙超」戰法,於機動中選擇我方防禦薄弱環節,實施高速度、全時空、全縱深、多方向及多層次的突擊登陸行動,期使首波突擊部隊在我偵蒐與火力打擊範圍外,適切選擇輸具實施換乘、編波、快速衝擊上陸,搶奪灘頭陣地,達成全縱深突破打擊手段。

(二)「多層立體」登陸方式:共軍未來對臺登陸作戰,若運用071型船塢登陸艦與074型、072Ⅲ型等大型登陸艦,搭載氣墊船、運輸直升機與兩棲戰鬥車輛,運送至距岸50浬外地平線換乘,再配合裝甲突擊運載平臺,採「多層立體」登陸方式。首層主由船塢登陸艦與大型坦克登陸艦搭載兩棲機械化步兵師,輔以陸戰旅,奪占我灘岸要點,以建立當前任務線。第二層藉氣墊船及地效飛行器等掠海輸具,搭載陸戰旅與特種大隊,配合兩棲機械化步兵師繼續突入,奪占我縱深重要目標,建立後續任務線,以鞏固登陸場;或配合直升機的垂直著陸與兩棲部隊的灘頭突破,內外夾擊,陷我於不利態勢。第三層是由艦載直升機載運陸戰旅或機(摩)步師,迅速從空中機降至目標側、後方,或實施關節癱瘓,打亂我防衛部署,並配合地面主力同時奪取目標。最上層則以運輸機載運空降15軍部隊,迅速空降至縱深地區,配合機降部隊與地面主力,以遂行「超地平線換乘、編波攻擊」及「超越灘頭登、著陸」,對我實施立體、全方向、多地域奪取重要目標及設施,最後以兩棲運輸艦隊運送後續登陸部隊,以擴大戰果。惟前述的「多層雙超」戰法,必須在其掌握臺海三權後方能實施。

未來共軍登陸作戰將採立體化作戰方式,在地面和空中、正面和側翼、灘頭和縱深廣闊空間範圍內,同時或交錯展開,形成全縱深、多方向、立體的作戰型態;對我整體防衛作戰將造成極大壓力,我應盡早就敵登陸作戰的特點、戰術、戰法及可能登陸的主力,提出前瞻性、全盤性的研析與檢討,並研擬對策,以因應可能的威脅。

  劉宜友/青年日報98年10月8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