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意欲走向藍水 海洋戰略南轉

 

 

一、由「近岸」防禦走向「近海」防禦

(一)中共的海軍戰略:中共海軍雖然將馬漢等西方海洋戰略學家的理論作為研究教材,然目前中共經常引申的為其海權派將領劉華清上將的理論,劉華清於1986年時確立中共的海軍戰略:

1.將過往的「近岸防禦」擴大為「近海防禦」,屬區域防禦類型。

2.中共海軍戰略依積極防禦戰略構想,屬防禦性質。

3.海軍的作戰區,由目前第一島鏈及沿該島鏈之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以內的黃海、東海及南海區,爾後隨經濟力量及科技水準增強,作戰海域逐步擴大至第二島鏈;並在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下,採取「敵進、我進」的作戰模式,即敵人對中共沿海區進攻,中共亦向敵後發起進攻。

4.海軍戰略的目標,為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及海洋權益。

5.海軍戰時任務為有效抵禦敵人來自海上之進攻、保護海上交通線及在統帥部的指揮下執行核子戰略反擊。

(二)突破麻六甲困局:進入21世紀,中共各項能源及資源需求升高,以石油為例,2003年石油進口為1億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依此推算,至2020年時,中共進口石油將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目前中共的能源及資源產地,絕大多數為中東及非洲地區,故在維護由南海通過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的藍色交通線時,成為中共海軍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中共將修改劉華清的海洋戰略目標,將原走向「東」方,轉向「南」方。

         中共海軍尚未完成現代化之前,必須藉由「多維協作」的模式,以保障其南方海上交通線,「珍珠鏈」便是一項戰略布局。自2005年起,中共利用軍事外交手段,於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拖特港、緬甸科克島及柬埔寨西哈努維爾港等建立海外基地,以突破「麻六甲困局」。

(三)積極發展遠洋戰略過去十年間,中共海軍現代化進展快速,在水面、水下及航空兵力整建上,已具有現代化海上武力的雛形,然在軟硬體研發及系統整合上尚需強化。在遠洋投射能力上,中共海軍仍受到相當限制,因此需整合各項資源,藉水面艦、潛艦、陸基航空隊、二砲部隊及天軍等資訊化力量,在多維協作下打贏海上局部戰爭。

          依中共軍事現代化進程,海軍於2020年將海上安全屏障向外擴展至2,000浬的藍水海洋;2050年前建立遠洋海軍。中共海軍艦隊於2008年納編兩艘新式驅逐艦組成遠洋護航支隊,前往亞丁灣協助各國商、民、貨輪護航,此航線正是中共海上重要交通線;除可驗證珍珠鏈的效能,亦在多維協作下,測試艦隊兵力的遠洋投射能力,為其海軍的遠洋戰略跨出第一步。

二、中共海軍發展與局限

    中共以快速發展的經濟為後盾,逐步實施軍事現代化,希望透過「海洋控制」及「兵力投射」為手段,以維護海洋權益及建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影響力,然在諸多現實條件下,是否能建構遠洋海軍的目標,仍有待觀察。

(一)受限於軍事科技水準:美國2009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提出,中共至少需十年才能打造出一支能擊敗中等規模敵手的現代化武裝力量,2015年前中共不具備向本土外投射小規模軍事單位並支持其海外作戰行動的能力。至於向海外投射大規模軍事力量並支持其作戰行動的能力,在下個十年才有希望成為事實。主要原因在於中共聯合演習的系統仍未建構完成,以及作戰行動缺乏實戰經驗等。因此,中共雖擁有造船能量的優勢,但在軍事科技水準的受限下,仍無法於2015年前走向遠洋。

(二)島鏈的箝制:馬漢的「海軍戰略論」中提到,當艦船離開本土時應取得「永久位置」,永久位置亦即「作戰基地」,而島嶼就是最佳作戰基地的選擇。例如英國地中海的馬爾他島,以及美國的關島等,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均發揮其戰略地位的功能。中共在過往對於島嶼的經營並未重視,如1946年11月,西沙及南沙群島雖然由國府派永興、中業等艦相繼接收,但爾後除部分島嶼,其餘並未經營,如今已遭各鄰國爭相搶占。中共早年因忽略島嶼經營,造成今天走向藍水的一大困局。

           目前中共與東協部分國家、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設置珍珠鏈的海外基地,如果在擁有航母的情況下,可通往麻六甲、印度洋及阿拉伯海,達到掌控海洋目的;但面對美國或擁有航母的印度時,仍需要珍珠鏈基地的地面飛行部隊協助、並在完成C4ISR的情況下,始有可能掌控海洋。不過依劉華清的目標,當往東方海域發展時,即使擁有航空母艦,仍無法跳脫島鏈的限制,因為中共海軍並沒有太平洋上的基地可供支援,而美國與日本則擁有諸多島嶼戰略基地,可協助其艦隊控制海洋;因此,在往東方的太平洋上,中共僅能以目前「現存艦隊」的模式顯示存在,即使艦船可抵達第一或第二島鏈,仍無法真正走向藍水。

  曹少滋/青年日報98年10月30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