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專題報導一 

合作雙贏 開創臺灣經濟榮景

 

 

一、中國大陸影響力日增

2008年在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下,所有國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也因全球化的影響,國際發展呈現以下趨勢:第一、當前在國際發展的格局中,逐漸發展出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經濟社會;第二、全球性的議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核心,國際關係的主要焦點已從國家間的議題轉為全球性議題;第三、隨著「中國崛起」的國際效應,中國大陸逐漸在國際舞臺擁有發言權、在IMF中獲得更多投票比重,顯現出其實力成長已成為世界發展動力的核心,同時也是各國積極拉攏的對象。

二、東協加一對我國的影響

中國大陸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已於99年1月正式生效;預計日本、南韓與東協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後,將對我國經貿帶來更大壓力。依據經濟部資料顯示,99年1、2月我國對東協和中國大陸出口,雖然受歐美國家經濟萎縮的影響而有大幅成長,但相對於其他貿易國家對此兩地區的出口,臺灣在東協與中國大陸的市場占有率仍節節下滑。此現象反映出面對「東協加一」的形成,我國競爭力已受到嚴重衝擊,未來日本與南韓陸續加入後,我國面對的情勢將更嚴峻。

事實上,南韓在大陸市場占有率自2005年起開始超越臺灣,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大進口國。以經濟競爭情勢來看,韓國為我國最需要擔心的競爭者,一旦東協與南韓完成FTA,預期將削弱我國產業在區域內的優勢。目前不論是雙邊或多邊FTA架構,臺灣幾乎都無法加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兩岸對立的政治因素,所以,不論從政治或經濟面向來看,臺灣如欲連結到東亞經濟整合之路,首先便是要與對岸簽署ECFA。

 三、簽訂ECFA可突破經貿困境

面對「東協加一」的壓迫與目前的經貿困境,ECFA不是簽不簽的問題,而是該採何種方式使產業衝擊降至最低、獲利最大。以美國官方與學界分析來看,馬總統的兩岸發展政策使東亞緊張情勢趨於緩和,因此ECFA對我國經濟發展是一帖良藥,可藉此作為與各國洽簽FTA的敲門磚。

針對國內部分反對意見,政府再三強調,簽訂ECFA一定會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及農產品來臺,早收清單絕對不納入工業敏感產品,並編列950億輔導傳統弱勢產業生存發展等,以消除民眾疑慮。由於簽署ECFA有10年的過渡期,但兩岸關係特別,所以在這段期間可以不論及農產品進口或勞工輸入等問題;但日後與他國談判FTA時,就不會有此特殊待遇,這是目前談論有關ECFA或FTA議題時,政府必須向國人澄清的地方。

 

  座談會出席學者 樹德科大通識中心吳建德教授、台藝大傳播學院賴祥蔚教授、台北教育大學社科院徐淑敏副教授、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劉復國先生;許博淳、羅伊庭、酆台英記錄/青年日報99年5月17日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