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ECFA時期專題報導二 

強化競爭力 及早因應掌握優勢

 

 

一、臺灣產業分工  發揮互利共榮效果

我們應在後ECFA時期密切觀察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從中思考臺灣企業可扮演的角色。臺灣產業在ECFA後將有更多的發展,不僅是金融產業,鼎泰豐、誠品書局等民生產業也將前往大陸設立分店,所以就政府角色而言,產業分工已成為必要的策略,政府須擬定明確方向,以與大陸相關產業進行垂直分工,進而產生互利共榮效果。

二、傳統產業自我提升  強化競爭力

我國傳統產業類別繁多,以下擇織襪產業及農業兩項已被列入早收清單的產業介紹:

(一)織襪產業:織襪產業屬傳統產業,是中小企業典型代表,而中小企業是臺灣經濟命脈的主要架構,其創造的產值與就業機會不比大企業遜色。織襪產業也是臺灣少有的在地聚集型產業,具地方特色。因此政府特別在ECFA早收清單內加以保障,讓織襪業更有提高品質的動力,以因應即將打入的國際市場。

(二)農業:舉稻米為例,我國品質與口感都相當優異,但國內許多消費者還是選擇購買高價的日本越光米。日本農業了解產品特點,不畏高價競爭,在此情況下,國內農、漁、牧等產業必須與低價的大陸、東南亞爭奪市場,但我國無法與大陸拚勞力,也無法與越南、印尼削價競爭,致使這些產業更形弱勢。以鮮花切花市場為例,荷蘭是高工資、高設備、高自動化的國家,投資設備的金額高於臺灣5倍;中國大陸雖設備較我國差,但工資便宜,因此有低價傾銷的策略優勢;臺灣若不盡快面對國際現況、認清自我弱點,並加以改善,未來產業生存發展將更舉步維艱。

三、傳產自立自強  掌握黃金契機
  中國大陸最近頻頻調漲工資,目的在逼使大陸低經濟價值或高耗能產業與東南亞明確區隔,雖然這個過程十分痛苦,提高工資後許多工廠也將難以生存,但只要走過這段「陣痛期」,大陸經濟發展必然有所突破。若我國傳統產業仍須依賴政府補助,則兩者競爭的結果不言可喻,因此,強化自我競爭力、了解自身產品優勢,才能藉ECFA打造黃金機會,邁向經濟發展新紀元。

 

座談會出席學者 國立師範大學政研所 范世平教授、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 張俊福先生、織襪公會理事長 魏平祺先生、文心蘭產銷發展協會祕書長 曾明進先生;許博淳、李奕縈、鄷台英記錄/青年日報9982日第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