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西太平洋戰略調整解析

【蔡裕明/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青年日報9549日第3版】

        隨著冷戰終結與國際關係結構轉折,與國家安全議題相關的軍事事務正面臨轉型與挑戰。以美國而言,由於威脅轉變及美軍軍事力量調整,美軍正改變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美國布希總統於20048月宣示,將於未來10年內實施全球美軍的重新部署(Global Defense Posture Review)方案。也因此,美國前主管政策的國防部次長費斯(Douglas J. Feith)曾表示,此轉型關鍵在於重整美國在全球的防衛態勢,讓美軍的部隊型態、駐守地點、數目與武力,以及與盟邦之間的聯盟關係更加符合時代需要。因而就其本質而言,美軍的軍事調整在於利用美軍所擁有的技術優勢,強化武裝部隊的速度與縱深打擊力,核心目標在於預防(prevention)、嚇阻(deterrence)、強迫(coercion 敵方的戰爭企圖,以及必要時快速打擊(attack)對手的武裝力量。

一、太平洋的戰略意義

(一)太平洋為海洋環境: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調整,所欲凸顯的就是歐洲地位在美國地位的下降,而強化西太平洋的戰略地緣價值。僅就地理意義而言,太平洋是「海洋環境」(maritime environment)。由於地域遼闊,而若想在其中發揮軍事權力,則其主要的工具為長程空軍和海軍能力,以及「數個」海上基地與海洋聯盟關係。

(二)傳統威脅與非傳統威脅:而在這塊區域上,美國同時面臨著傳統威脅與非傳統威脅。傳統威脅主要是北韓的核武邊緣政策及中共的軍事擴張,連帶所引發的東北亞核武危機、「中」日之間東海油氣衝突及臺海之間的軍事危機;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則是恐怖主義的擴散、毒品、跨國犯罪、海盜、能源運送或人口販運等威脅。對此,美軍強調建立一支彈性反應與機動調整的軍事體制,用以防範可能的軍事安全挑戰。

二、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防禦體系

(一)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戰略軸線:在此情況下,美國的太平洋防禦體系的戰略軸線,從夏威夷開始往西延伸。中線通過密克羅尼西亞島群(Micronesia),西南為串聯新加坡,大部分赤道以北的島嶼都控制在美國的手中;而從夏威夷經關島(Guam)到日本,這條線為美國太平洋防禦體系的北線;而從夏威夷到南太平洋地區的澳洲、紐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建構成為美國防禦體系的南線。從北、中、南三條防禦線來看,關島及夏威夷已成為美國太平洋防禦體系的戰略焦點,關島為西太平洋的樞紐,夏威夷為東太平洋的樞紐。在北方,美軍依靠日本做為美國的前沿基地;而在南方,就依靠澳洲做為美國的「南方之盾」或「南方之矛」。

(二)美國調整基地戰略:因而在指揮架構上,美軍正戮力改造美軍的太平洋指揮部(U.S. Pacific Command),希冀強化美軍因應從朝鮮半島到澳洲之間區域突發事件快速應變的能力;在「基地戰略」(Basing Strategy)的架構上,美國為取得在海陸爭霸架構下的先機,美國逐漸將矛頭指向「弧形不穩定地區」(arc of instability),美國正調整在全球的基地網絡結構,用來應付恐怖分子、敵對國家與潛在的敵對勢力三者,此種「基地戰略」所選擇的標準在於:在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國家飛彈投射的範圍之外,但是美軍又能迅速對其實施打擊;在夥伴關係上,美國逐步擴大其在太平洋的戰略海疆,除強化原有的盟國關係之外,如日本、南韓與澳洲,同時也強化與新盟友之間的關係,如南亞的區域強權印度,以及間接將澳洲視為美國的「南方之矛」,並將美澳紐防禦公約(ANZUS Treaty)視為美國的「南方之盾」。

(三)美國加強與亞太國家聯合軍演:美國透過單邊、雙邊或多邊的軍事演習強化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僅是2006年,美軍與諸多亞太國家舉行聯合軍演,如12月的美、泰、星Cope Tiger聯合軍演、2月美、日的「利刃2006」(Keen Edge 2006)演習、從23月美、菲的峇裡卡丹(Balikatan)軍演、3月的美、韓RSOI/FE聯合軍演、5月美、泰、星、日、印尼的黃金眼鏡蛇(Cobra Gold)演習、5月美、星於香港的搜索及搶救演習(Hong Kong SAREX 8月的「北方邊緣」(Northern Edge)年度軍演,美、韓的「乙支焦鏡」(Ulchi Focus Lens)聯合軍演,以及美國與蒙古等18國的「可汗‧探索-2006」(Khaan Quest)聯合軍演。此外,美國從20066月起將在太平洋地區連續進行3項軍演,除每兩年在太平洋中部舉行一次的多國環太平洋聯合演習(Exercise Rim of the Pacific, RIMPAC)外,6月和8月將在西太平洋舉行兩次以美國海軍為主軸的軍演。

三、美國的「中國」戰略

(一)美期望中共成為夥伴:從美國在西太平洋指揮架構的調整、夥伴關係的強化、基地戰略的選擇到聯合軍演的實施,其所設定的目標就是動盪的東北亞及位於「戰略十字路口」的中國大陸。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部、國家情報首長皆對於中共的軍事能力提出警告,認為其缺乏透明度且美國憂慮中共軍事力量的增長,將成為美國長期的挑戰,因而美國希望中共的「崛起」將是美國的夥伴,且是區域範圍內的「次強」,並認為其軍事現代化與臺灣有關,且可能破壞東亞的區域穩定。

(二)協助中國大陸納入國際體系:對此,美國認為有必要協助中國大陸納入國際體系當中,並在特定的安全議題上尋求中國大陸的協助或不對抗,同時也有必要防範美國的利益或勢力範圍被侵害。於是,在軍事上,20063月美國國防部主管軍事資源和籌畫工作的副助理部長(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Resources and Plans)湯姆斯(James Thomas)提及美軍會將因應西太平洋地區可能出現的軍事險情。他表示,幾年之後,美軍的6個航空母艦作戰群和60%的攻擊性潛艇將常駐太平洋海域,並且強化在關島的軍事力量;在外交上,美國分別與印度、澳洲與日本建立與強化夥伴關係,用以約束中共對於太平洋的擴張;在政治上,鼓勵中共朝正面方向發展,協助對岸處理內部諸多可能的衝突;在臺海情勢上,鼓勵兩岸以和平方式處理歧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

四、臺海安全的未來

(一)美國加強與中共軍事交流:有鑑於中共的不確定性,美國一方面會加強與中共之間的軍事交流,一方面會強化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美國的「戰略東移」業已配合美軍在西太平洋軍事轉型(military transformation)。美國國防部負責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羅德曼(Peter Rodman)訪問大陸,並參與第8回合美「中」國防諮商會談(Defense Consutative Talks),這可以視為2005年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與中共達成相關軍事合作的具體落實,這其中包含擴大高層軍事人員的互訪、軍艦互訪(naval ship visit)、軍事學院的交流,以及中階軍事官員的交流互動等;未來美國與中共之間的軍事交流是否擴大,值得予以關注。

(二)臺灣應持續發揮民主的優勢價值:在軍事上,我們則有必要戮力提升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以及強化武裝部隊的戰力。在政治上,我們應持續發揮民主的優勢價值,不但需要深化民主,更需要優質的民主制度。在外交上,則以發展實質關係擴展我國的外交空間為優先選項,例如對於南太平洋國家提供我國經濟發展經驗以回饋南太開發中國家,促進彼此間的合作交流,為維護區域安全穩定扮演適切角色。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