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勾聯中亞的外交戰略

 

【黃耀源╱青年日報94220日第3版】

一、前言

        中亞五國在獨立前均為前蘇聯之加盟共和國。根據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有與外國建立直接聯繫的權力。但事實上,中亞五國的對外活動皆由莫斯科控制。它們名義上雖然在自己國內也有「外交部」的組織,但其作用只相當於外事辦公室,主要負責辦理蘇聯中央外交部交辦的事務,沒有獨立從事外交的權力。

        至於中亞五國過去與中共的關係,基本上是跟隨蘇聯與中共關係的改變而改變。眾所周知,六○年代以後中蘇交惡,中亞與中共的聯繫幾近中斷。1989年中蘇關係正常化後,中亞諸國與中共的來往始日益增多。1991年底蘇聯瓦解,中亞五國先後獨立,各國積極開展自主的外交活動,開始重視與中國大陸關係的發展,至此,中亞五國與中共的關係進入另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中共與中亞各國的外交關係發展

        1991年,在戈巴契夫宣佈下臺,蘇聯正式崩解兩天後,中共立即承認中亞五國獨立。199212日至6日,以外經貿部部長李嵐清、外交部副部長田曾佩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訪問中亞五國,與中亞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中共因此成為最早承認中亞五國獨立,並與之建交的國家之一,也是較早在中亞各國開設大使館的國家之一。

  中共與中亞五國建交後即積極與各國展開雙邊外交活動,除高層互訪頻繁外,雙邊簽署的協定亦為數不少。

        依據中共外交部網站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共與中亞五國建交幾年來一直維持著不錯的關係,但這並不表示其中毫無問題。從政治上看,剛脫離大國控制的中亞國家,與印著「中國威脅論」的中共熱情交往,不免仍存疑慮。而在民族宗教問題上,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受到中亞國家同民族的煽動,希望脫離中共統治,影響中國大陸邊疆民族的團結和穩定,亦使中共深具戒心。

        經濟上,中共和中亞各國之間貿易不平衡,引起哈薩克等國家的不滿。其他如中國大陸對中亞地區投資較少;對簽署的許多協議和合同未能履行等,都是相互貿易往來時引起爭執的問題。

        整體來看,中亞各國於1991年年底紛紛獨立後,中共於兩週內立刻派團赴各國簽約訂交,並積極部署與各國訂約合作發展。其中,不難看出中共欲與中亞各國建立外交及合作發展的急迫性與全面性。可以理解,這是中共在其後方戰略空間舒緩的情形下,亟欲插手企圖掌握該地區的心理。同時中共放棄領土爭議與中亞各國簽定界約,承認現況,這也是中共除去後顧之憂,穩定內部,為未來向區域「大國」發展所作的準備。

        1991年底蘇聯瓦解,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中亞地區因歷史遺留下來的邊境爭議和軍事對峙問題,形成了對週遭國家祈求和平穩定發展的巨大壓力。為因應共同的邊界安全局勢,1996426日中國大陸、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參加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從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19974月,五國又在莫斯科簽署《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以上兩個文件的簽署,基本上,平息了各國深感疑慮的戰爭威脅,並為會晤協商機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重要的信任基礎。

三、中共中亞外交戰略目標

        中共於中亞各國獨立後,立即以積極的態度主動與中亞各國發展外交,加強相互經貿、文化、科技、通訊、人民往來等各方面的關係。且分別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有邊界爭議的國家訂立界約。在這些國家獨立之初,國際交涉經驗不足,國家百廢待舉的時刻,沒有異議的依現實情況解決歷史上長久以來的領土紛爭,中共對中亞國家拉攏示好的意圖十分明顯。「五國會晤」機制形成的目的,原先是因應中亞週遭國家共同邊界安全局勢的發展。其後在中共倡導之下,「五國會晤」演化成「上海合作組織」,這標示著中共掌控區域軍事安全同盟的企圖亦十分強烈。2001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勢力介入中亞,導致該地區週遭國家政治、軍事的緊繃,區域形勢更形複雜。依現勢觀之,中共大力發展中亞關係,倡議形成「上海合作組織」的行動,至少還基於以下理由︰

(一)能源戰略利益︰中國大陸境外石油主要來自中東。中亞為中國大陸通往海灣地區的門戶。一旦中亞門戶打開,中共就可以通過伊朗將石油從陸路利用西氣東輸的管線輸入北方和東部發達地區。再配合海路輸油往中國大陸西南部,則中共整個能源戰略就能有一個配合完整、全面但又各自獨立的石油運輸路線。兩條路線如此之配置,符合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考量。尤其這條走中亞的輸油路線,除具廣大的經濟效益外,更能達到不易受日美牽制,反能牽制日美的戰略思維。除此之外,中亞各國本身石油蘊藏量亦極為豐富,是中共未來能源供應的極佳來源,中共有必要與其維持良好關係。

(二)地緣戰略利益︰中亞地區位居歐亞大陸腹地中心,為歐亞大陸的聯結點和戰略結合部,屬麥金德所講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冷戰時期中共夾處於美蘇兩大勢力之中,沒有拓展空間。九○年代初世界共產集團瓦解,蘇聯勢力在中亞消退,中國大陸西邊的戰略空間遽然開朗,帶給中共在該地區擴展地緣政治影響的絕佳空間與時機,中共自然瞭如指掌不會錯過。尤其中亞地區石油及各項重要礦產的自然資源豐富,若中共能掌控中亞,除能獲得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外,更能因其後方的穩固,而有能力向東擴展,以突破美國西太平洋的封鎖,甚或一舉解決臺海問題。

(三)防阻美國勢力︰「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阿富汗大規模軍事行動和在中亞地區部屬軍事力量,其勢力逐漸步入中亞,致使中共日益感到不安,其於中亞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已嚴重削弱。美國事實上已「侵入」了中國大陸領土的西翼,中共西部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正逐日增加。「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與中共團結和強化該區軍事合作及行動的藉口,並因而可形成一股軍事力量,在區域內產生空間擠壓效果,防阻美國勢力進一步在中亞地區的深化。

(四)滿足鞏固中共政權需求︰中共於1991年蘇聯崩解前夕即開始與蘇聯立約簽字,以法律形式承認了雙方的邊界現況。令人懷疑的是,在中共最強大、俄國勢力最衰弱的時間點上,中共自願平息百年來兩國的邊界爭議,同意放棄自己國家土地的利益,動機究竟為何?合理的解釋是,世界共產主義集團滅亡,中共深感生存威脅。願意放棄爭議讓步,主要是為獲取支持、免除外部憂患、鞏固中共政權而採取的斷腕行動。與中亞各交界國家的土地爭議,原本亦源自與蘇聯的邊界問題。各國獨立後中共與之訂立界約,承認邊界,其中亦深含鞏固中共政權需求的意義。

(五)防堵回教分離主義︰在抑制民族分裂分子活動問題上,中共結盟中亞亦深具防堵回教分離主義的考量。依據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副教授趙穗生的說法,中國大陸極西地帶居住著講突厥語系的維吾爾族回教徒,並散發著基本教義派狂熱,中共擔心這些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訓練出來的激進分子,將會擴大新疆的種族和平民暴動,故提倡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意圖形成軍事聯盟,以防堵回教分離主義對中共政權的危害。而恰好中亞各國亦受困於好戰的回教徒,另一方面,俄羅斯則受制於車臣的回教國家主義分子所發動的游擊戰。中共倡議聯盟之動機恰與中亞各國不謀而合。顯然掌控中亞為當前中共國家利益的重點所在,中共在中亞問題上用力之深我們可以充分瞭解。而在中共、西方戰略空間整合、掌控的工作達到一定程度後,中共「大國」發展的國家政策指導方向,必定會將其矛頭指向東方,進行下一步驟的國家發展。

四、結語

        綜合言之,中共在中亞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掌控區域資源、形成區域領導,以奠立其「大國」發展的後方基礎,最終並做為支持其向東方發展的準備。依目前情勢評估,基本上,中共在中亞的外交戰略目標是逐步實現的。但不可避免的是,這終將會擠壓俄羅斯在區域內的戰略空間而與俄產生衝突。「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勢力涉入中亞,區內軍事情勢更形複雜,形成三大勢力交鋒局面,中共欲達掌控中亞的目標益形困難。

        然而近年來在美國國際影響力下降,俄國欲振乏力,而中共綜合國力快速攀升的條件下,未來中共仍有機會達到在中亞限制美國,擠壓俄國,佔主控地位的戰略目標;待其西部戰略空間穩定後,向東發展,在太平洋上與美一爭長短,屆時勢必對我國家利益產生影響,我國應未雨綢繆。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