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全防衛政策新走向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楊永明教授/青年日報94123日第3

911」事件後的日本安全政策伴隨著國際安全環境變化具有關鍵性轉變,而2004年則是轉變中的日本安全政策之關鍵年份。從7月份發表的「防衛白皮書」到年底正式出爐的「防衛計畫大綱」,具體建構日本面對新的安全情勢與挑戰的一項積極回應,也代表著小泉政府意圖轉變日本安全政策的態勢。

一、日防衛政策具三大法律基礎

        日本的防衛政策有三大法律基礎,分別是日本憲法美日安全保障條約聯合國憲章。在這三大法律基礎之上,建構出「防衛政策基本方針」、「防衛計畫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三者分別代表基本政策原則、長期防衛大綱方向,以及中短期防衛力計畫。

        冷戰結束之後,為因應國際與區域安全新情勢,日本在1995年公佈修訂過的防衛計畫大綱,該份防衛計畫大綱保留了1976年大綱規定的「基礎防衛力量構想」,即保持「自衛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基礎型防衛力量」,同時把自衛隊的主要職能由抵禦入侵擴大為保衛日本、應付大規模災害和為國際和平做貢獻。

二、新版防衛計畫大綱修改幅度大

從比較的觀點,20041210日通過新的「防衛計畫大綱」以及20052009年財政年度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與以前20年修改一次的大綱相比,不僅修改間隔縮短一倍,修改幅度也超過以往。2004年防衛計畫大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陳述日本所處安全環境、日本安全政策基本方針,以及防衛力的整備等,以下探討此次第三部分防衛計畫大綱中值得注意的主要內容與要點。

          (一)防衛計畫大綱指出,日本在「911」事件後的國際與區域安全環境中,面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彈道導彈擴散及恐怖活動等新形態威脅,因而要調整以前的冷戰型「基礎防衛力量構想」,建設一支能發揮多種作用且靈活有實效的防衛力量,亦即日本政府決定將目前只維持最低限度國土防衛的基礎力量」,轉換為足以因應國際恐怖活動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的「多功能彈性防衛力量」

          (二)日本的新安全戰略有兩大目標:1.防止威脅直接波及日本;2.改善國際環境,以防威脅波及日本。簡言之就是:「保衛日本」和「展開國際和平活動」。至於實現兩大戰略目標的三種途徑:1.日本自身的努力;2.與盟國的合作;3.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即透過日本自身的努力,與美國及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努力降低在世界各地威脅發生率,使日本及在海外的日本人和日本企業免遭威脅。於是防衛計畫大綱將「國際和平合作」規劃成為自衛隊的基本任務,這是日本安全政策的重大轉折。

(三)此次防衛計畫大綱在「日本周邊安全環境」一章中提到了兩個國家,大綱稱:「朝鮮半島與臺灣海峽存在著非常不透明與不確定的要素」,「北韓不但保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也進行開發、配置與擴散彈道飛彈,並保有大規模的特殊部隊」,「北韓的軍事動向為本區域安全保障的重大不安定要素」。大綱還強調「中共的動向值得注意」,「中共不但擁有核武與飛彈戰力,也不斷推動海、空軍現代化,進一步擴大海洋的活動範圍」。此外,大綱特別指出「日本有必要對侵入領海的外國潛艦施以適切的對策」,這段文字與新大綱公佈前中共潛艦進入日本島嶼水域有關聯,即暗指面對中共軍事發展的因應作為。

(四)此次防衛計畫大綱明確指出對於彈道導彈威脅,將透過發展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來因應,並以此來輔助美國的核子嚇阻力量對付核子武器的威脅。大綱中新設了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相關裝備和部隊的項目,確定在日本海上自衛隊四艘神盾驅逐艦上,部署海基高層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在防空導彈的三個高射群,部署以愛國者PAC-三型為主體的陸基低層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最後,在提升自衛隊整備方面,防衛計畫大綱提出四項重點:統合運用的強化、情報機能的強化、科學技術發展的因應,以及人力資源的活用。在加強自衛隊的聯合運用方面,包括組織體制、教育訓練和情報通信等各領域建立聯合運用基礎。在提高情報蒐集、分析、評估和共用能力方面,大綱提出日本不僅應加強情報蒐集活動,還應透過培養情報人才,進一步提高情報本部的戰略情報分析能力。

這次防衛計畫大綱的內容,主要變化包括:確定參與國際安全活動為自衛隊的基本任務;明確指出朝鮮半島與臺灣海峽的安全問題,並陳述中共軍事力量發展的影響;以及有關飛彈防禦政策的確認,都是防衛大綱的重點所在。

三、共軍發展現代化戰爭能力殊值注意

        近幾年來,由於中共快速的經濟與軍事發展,日本對於中共的態度出現了明顯的改變,日本愈來愈多的戰略與國際關係分析家將中共視為是日本潛在的威脅。這次防衛計畫大綱提到必須注意中共對於區域情勢影響的發展,雖並非明指中共軍事力量提升是東亞與日本安全的威脅,但是對於崛起中的東亞強權表現出謹慎與觀察的態度,未來日「中」政治與安全關係的發展,也將影響海安全情勢,值得我們持續關注日本的安全政策走向,以及日「中」關係的發展。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