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黎戰爭看「不對稱作戰」之攻防運用

一、「以黎戰爭」的戰略啟示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1號停火決議後,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雖然接受停火決議,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日前更親自前往中東斡旋,但以色列迄今仍然繼續對黎巴嫩實施空中與海上交通封鎖,雙方敵意甚深,零星衝突不斷,戰爭未來的發展仍十分值得觀察。黎巴嫩真主黨這支游擊隊,能與強悍的以色列國防軍相抗衡,的確令國際軍事戰略學者大感意外。這場戰爭發展迄今,以色列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關鍵在於真主黨採取的「不對稱作戰」策略,使有形戰力遠優於真主黨的以色列軍隊難以取得戰場上的絕對優勢,此一作戰型態值得臺海防衛作戰參考。

二、「不對稱作戰」──牽制西方國家的新戰略

(一)不對稱作戰的意義:「不對稱作戰」的意義,主要是指避開對方相對優勢,採取己方相對優勢以面對敵人所遂行的作戰;也是一種非常規或非傳統的作戰方式。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將「不對稱作戰」定義為:「一方面迴避或削弱對手之優勢,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弱點,而所採手段則截然不同於對手慣用作戰模式之企圖」。而資訊作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彈道飛彈攻擊,都是不對稱戰略手段之一。就軍事的基本原理或價值而言,「所有的戰爭,原則上都是在追求不對稱,最終的目的,就是在尋求戰略上的不對稱優勢,以獲致最後的勝利」。

(二)非文明手段,西方國家難接受:美軍分析認為,不對稱作戰較難應付的原因,「一是我們不能(或將不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二是不對稱作戰行動較傾向於反文化的價值觀」。換言之,除了針對現代高科技戰爭的盲點,所採取的「不對稱作戰」模式之外,一些非文明手段的不對稱作戰,的確令現代文明國家難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得任令其「為所欲為」。

三、析論以黎戰爭中「不對稱作戰」的戰術運用

從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這場戰爭來看,不對稱作戰的類型表現在成員、戰略、戰術和武器方面,致使以色列在整個戰事中,即便擁有強大的兵火力,陸海空軍均佔絕對優勢,卻仍遭到黎巴嫩真主黨的頑強抵抗,整體軍事攻勢遠不及以軍原先所預期。

(一)成員組成的不對稱:僅有5,000名武裝民兵的真主黨,在黎巴嫩境內不過是一個武裝政黨團體,相較於以色列傾全國之力養成的國防軍正規部隊,可說是處在一種完全不對稱的態勢。但在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領導之下的民兵,不只贏得阿拉伯世界的重視,納斯魯拉甚至被什葉派稱為「民族英雄」。而區區5,000人的真主黨,之所以可與以軍抗衡,除了真主黨採取軍隊式訓練及強調紀律外,真主黨一直擔當勞苦群眾的代言人,擁有穩固的群眾基礎,更使其取得與以軍戰鬥的最大本錢──民心。

(二)戰略選擇,條件充分:真主黨面對強大的以色列國防軍攻擊,採取防禦性作戰的戰略,而且主要是採取游擊戰的方法與以軍周旋。而游擊戰所具備的兩個條件:第一,天然的保護屏障,像高山、河谷或叢林;或政治上的有利條件,如脆弱的邊界防禦或邊界由同情自己的國家所控制,以便獲取必要的外援。第二,大眾支援:包括情報、後勤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援。顯然黎巴嫩真主黨具備了這兩個基本條件。

(三)非常戰術,牽制敵人:由於雙方的常規部隊極不對稱,在常規戰爭方面,真主黨與以色列相比,力量確實顯得十分弱小。然而,正因為這種力量的不對稱,迫使較弱小的真主黨採取非常規武器和方法來增強自己對抗的實力,包括自殺性襲擊和忍受巨大的痛苦與犧牲。實際上,真主黨對敵我雙方實力有務實的評估,視非常規戰爭為其擅場,故其採取的行動無法以常態標準評判,但僅就戰場表現來看,確實發揮牽制敵軍的效果。

(四)雙方武器裝備懸殊:以色列軍方擁有高科技軍備,相形之下,真主黨裝備遜色許多,但後者卻將這些科技含量相對低的武器,效益發揮至極致。如真主黨使用的喀秋莎(Katyusha)火箭彈不過9吋長,可以輕易藏在床下,武裝份子在發射後可迅速脫離,讓以軍無從追蹤。自戰爭開打以來,真主黨發射2,000枚以上的火箭彈,其中包括5枚由伊朗製造、射程達100公里的遠端火箭,並曾威脅以這種火箭攻擊以色列的商業中心特拉維夫。以色列對這種科技含量低的火箭攻擊幾乎束手無策,因為這種火箭從發射到爆炸只需2~3分鐘,使以軍十分不易偵測到火箭的藏匿處。

四、「不對稱作戰」提供臺灣新戰略思維

        不對稱作戰就像克勞塞維茲所稱的「戰爭的迷霧」,係指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讓對方事先制定的戰爭計畫和戰局的實際發展不可能完全吻合。據此,檢視兩岸當前軍事對立的態勢有兩個面向值得注意:

(一)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的中共:中共為阻止優勢軍力的美、日介入臺海,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將主要資源集中在飛彈與潛艦發展,並建立資訊戰、網路戰,乃至於商船運補等在內的超限組合作戰能量。

(二)研謀新戰略,令對手卻步:面對中共威脅,不對稱作戰也是臺澎防衛作戰可資借鏡的戰法,中共的攻臺思維彷彿以色列,尋求速戰速決,在臺海對岸持續部署飛彈及倣傚斬首戰模式,都是其未來攻臺可能採取的途徑。因此,若從以軍和真主黨的戰鬥行為來看兩岸的軍事對比,雖然中共的武力擴張有導致兩岸軍力失衡之虞,但只要我國能夠持續建構兩岸相對平衡的足恃軍力,並積極研謀各種不對稱作戰之道,使中共無法承擔攻臺的軍事、政治與經濟成本。那麼,即使在相對有限的資源下,我國也可以達到預防戰爭的最高戰略目標。

社論╱青年日報9595 2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