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部署NMD牽動全球戰略

一、NMD的發展決定美軍戰略轉型的成敗

(一)布希政府積極部署NMD美國總統布希就任後表示,將積極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NMD)。美國軍方認為,在今後1520年之內,除了恐怖威脅以外,不可能有任何國家實質威脅到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因此,必須掌握這一有利時機進行戰略轉型,全面提升美軍未來資訊化戰爭的能力。

(二)NMD是美國未來戰略力量的關鍵:美國未來的戰略力量,將由「非核與核武打擊能力」、「主動與被動防禦系統」、「積極反應的國防基礎能力」的「新三位一體」所構成。其中,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是主要關鍵,成為衡量美軍轉型成敗的重要標記。此項計畫如果順利實現,美軍資訊化作戰能力將產生質的跳躍,真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集「戰略進攻」與「戰略防禦」於一身的強國,屆時其他國家將難以望其項背,美國將獨霸二十一世紀。

二、NMD的構成、運作與發展

(一)NMD的構成: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是由預警衛星、預警雷達、地基雷達、地基攔截飛彈,以及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五大部分所構成。

1.預警衛星:用於探測敵方飛彈的發射,提供預警和敵方彈道飛彈發射點和落點的資訊。這些衛星都屬於天基紅外線系統,也就是說靠敵方發射飛彈時所噴射煙火的紅外線輻射信號來探測飛彈。

2.預警雷達:猶如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眼睛,美國除了要改進現有部署在阿拉斯加、加州與麻塞諸塞州的預警雷達外,還將在亞洲地區新建一個早期預警雷達。

3.地基雷達:為一種X波段、寬頻帶、大孔徑相控陣列雷達,將地基攔截飛彈導引到作戰空域。

4.地基攔截飛彈:為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攔截器(彈頭)所組成。前者將攔截器送到目標鄰近,後者能自動調整方向和高度,在尋找和鎖定目標後,將它擊落。

5.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利用電腦和通信網路聯繫上述系統。

(二)NMD的運作:NMD在部署之後,24顆圍繞地球不斷旋轉的低軌道預警衛星和6顆高軌道衛星,一旦探測到敵方發射飛彈,立即追蹤其紅外線輻射信號。透過作戰管理指揮控制通信系統,衛星除將飛彈的飛行彈道傳達至指揮中心外,還為預警雷達和地基雷達指示目標。預警雷達發現目標後,將飛彈的跟蹤和評估資料轉告地基雷達。攔截飛彈一旦收到美國航太司令部所發出的發射命令後,便能立即摧毀來襲的飛彈。

(三)美國911事件加速NMD的發展:儘管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與雷根總統時期的「星戰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SDI)一脈相承(注),但美國911事件無疑更加速這一政策的推進。20021217日,布希總統正式宣佈著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各項準備工作持續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為加快部署攔截飛彈的發展步伐,並形成應急作戰能力,美國一直採取邊試驗、邊部署的方式。

三、NMD的研製與部署

        美國國防部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發展途徑採漸進式,分為三階段完成研製和部署。

(一)第一階段:稱為C1系統,用於防禦少量、簡單的彈頭,能同時處理45枚沒有突防手段的來襲飛彈。為確保95%的攔截率,每一枚來襲飛彈要用4枚地基攔截飛彈進行攔截。因此該階段系統至少要20枚地基攔截飛彈,並且部署在阿拉斯加。

(二)第二階段:稱為C2系統,能同時處理2025枚擁有較複雜突防手段的來襲飛彈,是第一階段系統的發展和擴大,所部署的地基攔截飛彈數將增加到100枚以上,預計將在2007年完成在阿拉斯加的部署任務。

(三)第三階段:稱為C3系統,能同時處理多達60枚以上擁有較複雜突防手段的來襲飛彈,將在美國北達科他州部署200250枚地基攔截飛彈。上述這些地基攔截飛彈的數量尚不包括更具攔截效能的海基、空基和天基攔截器。

四、NMD對全球戰略平衡影響深遠

(一)NMD的發展使各國憂慮:美國政府在NMD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引起中共、俄羅斯、北韓和歐盟主要國家的憂慮,因為美國部署NMD將對全球和地區的戰略平衡與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日前美國陸基攔截測試成功看來,美國已克服技術研發問題,只要能再克服經費上的問題,在2010年前美國部署NMD幾已成為定局。

(二)NMD不會造成國際武器競賽:美國堅持發展NMD,是開啟新冷戰的大門,抑或是奠基國際新秩序呢?筆者認為,核武嚇阻模式的舊秩序已漸趨式微,美國NMD計畫勢將加速舊秩序的崩解,促使核武對立的提早落幕,代之以傳統軍事規則為主軸的新秩序,而不再重啟冷戰時期的國際武器競賽大門。理由如下:

1.「互相保證毀滅」(MAD)理論已消弭:美、俄等國均已減少對核武的依賴,轉而處理較傳統的21世紀新威脅,故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對核武競賽或長程飛彈擴散不致有太大影響,此點從俄羅斯的態度即可見一斑。

2.NMD未對俄羅斯形成國家安全的威脅:俄羅斯已不將西方或核武衝突當成主要國家安全威脅,而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國內紛爭,例如,車臣分離主義和中亞回教激進勢力擴張。此外,俄羅斯也針對軍事部署做了調整,可見其並無重建戰略核武部隊的意思。另外,俄羅斯雖然反對修改1972年「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但不認為NMD的局部飛彈防禦系統,能對俄羅斯的嚇阻能力構成重大威脅。因此最近美、俄軍事合作反而更形熱絡。

3.北韓等國無力整建戰略核武部隊:北韓、伊拉克和伊朗這些美國視為構成最大飛彈威脅的國家,在技術和經濟兩缺的現實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整建戰略核武部隊。

五、美國「戰區飛彈防禦」,威脅中共區域霸權

(一)NMD未對中共構成威脅:同樣的,中共也不認為NMD會對其核武嚇阻能力構成威脅,因為中共只有20枚左右的核彈頭州際彈道飛彈,與美、俄擁有數千枚的數量無法相提並論。其次,中共所擁有的核武,也僅具有區域嚇阻的能力,主要用來防範印度、日本與臺灣。目前中共將主力置於提升既有核武性能和核子潛艦研發上,實際上也是針對區域需要,因此,若美國僅是部署NMD,中共並無必要大幅增建核武。

(二)「太平洋鎖鏈」對中共形成封鎖:中共擔心的不是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而是擔憂臺、日、印經由美國的「戰區飛彈防禦」(Tr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取得飛彈先進技術,從而直接威脅到中共的區域霸權。儘管布希政府一再強調,部署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主要是為了對付「流氓國家」和恐怖組織,但在蘇聯解體後,美國加速推進戰略重心東移,將日、韓和臺灣納入其安全範圍,更多的戰略矛頭指向中共,形成一個封鎖中共的「太平洋鎖鏈」,這一點頗令中共感到憂心。

(三)積極建構東亞飛彈防禦網:自美國看來,東亞是全球飛彈技術擴散最嚴重的地區,中共近年來大量部署彈道飛彈,構成對臺灣和周邊地區的飛彈威脅,如果美國不對這種威脅進行平衡和抑制,將使美國對於臺灣安全的承諾與其在東亞的安全利益將受到嚴重的損害。基於全球軍事戰略與獲得盟國的資金與技術支援的考慮,美國積極鼓勵盟友參與研製和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以建立區域性的飛彈防禦網。

(四)鼓勵盟國參與,擴大防禦縱深:2003124日,澳洲宣佈將加入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同年1219日,由於日、澳兩國加入美國飛彈防禦計畫,使得美國飛彈防禦前線往前推進數千公里,增加預警時間,同時,也擴大防禦縱深。一枚從亞洲射向美國本土的飛彈,發射後尚在升空階段便能被部署在日本或澳洲的雷達預警系統捕獲,並立即引導亞太地區的海基和陸基攔截飛彈實施攔截,確保在飛彈飛抵美國本土前將其擊落,從而大大提高攔截率。

六、因應中共武力威脅,積極建置反飛彈系統

  我國早在1999年即實施「安邦計畫」,以遠程預警雷達與低空反導防禦系統作為構建重點。20003月,美國國防部決定將價值約18億美元的兩套遠程早期預警雷達及其相關設備賣給我國,被視為是推進「安邦計畫」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國從美國獲得的「愛國者二型」飛彈系統已部署到位,加上自行研製的「天弓三型」反飛彈系統,我國正在建構一個初步的飛彈防禦體系,並計畫在2010年前,完成較完善的低層飛彈防禦系統。

  儘管美國不會輕易宣佈將我國納入其亞太飛彈系統,但仍利用出售先進反飛彈武器裝備等手段,在太平洋地區形成圍堵、遏制和延緩中共崛起的飛彈防禦體系等方面,均發揮相當程度的作用。

註:「星戰計畫」:1983年美國總統雷根提出「戰略防衛構想」,即俗稱的「星戰計畫」,目的在避免美國遭受蘇聯大規模戰略武器的攻擊。1993年柯林頓政府繼續延續「星戰計畫」的概念,成立「彈道飛彈防禦局」,全力推動相關計畫。目前美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可分為: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NMD)。前者是防衛美國在海外的駐軍與盟國;後者則是用以防衛美國本土的安全。

李明峻/青年日報95924日第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