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全球化下的反飛彈防禦系統

英國學者戴維‧赫爾德(David Held)在他的鉅著「全球化大轉變」中曾提到,軍事全球化所出現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戰爭形態的改變,以及軍事組織與管理機制的變革,已經導致我們生活的世界愈來愈危險。

各國為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而謀求安全的建構中,以部署反飛彈防禦系統尤為當前國際社會的主流,其中更以日本、以色列和俄羅斯三個國家最為積極。

一、日本:採取「雙軌戰略」

(一)美日共同研發飛彈防禦系統:1998年北韓試射大浦洞飛彈飛越日本上空以後,日本政府受到相當程度的震撼,於是在1999年開始和美國共同研發海基型飛彈防禦系統。日本主要負責四項技術:

1.彈頭尖端的保護技術。

2.以紅外線追蹤來襲的彈道飛彈技術。

3.破壞目標的動能彈頭。

4.第二段的火箭引擎。

美、日兩國已於20063月在夏威夷外海試射飛彈,驗收產品效能。

由於日本憲法禁止自衛隊使用武力,而開發反飛彈系統可能與憲法所禁止行使之「集團自衛權」問題發生牴觸,所以日方對開發反飛彈技術一直保持慎重態度,使得美、日兩國研發進展相當緩慢。

(二)引進美國單獨開發之飛彈防禦系統:隨著北韓發展彈道飛彈提升至核武的動向,使得日本擔心和美國共同研發的飛彈防禦系統緩不濟急,決定另外引進美國單獨研究的飛彈防禦系統,同時也繼續和美國進行更先進的反飛彈系統研發,以「雙軌戰略」方式來展開反飛彈防禦系統的部署。

在雙軌戰略政策下,日本於2006年底引進美國單獨開發的海基型和陸基型配套飛彈防禦系統,這是利用地面雷達和神盾艦雷達偵測來襲飛彈,先發射神盾艦的SM3飛彈將敵方飛彈在大氣層外加以擊落,若未成功,則再利用愛國者三型飛彈攔擊由大氣層內來襲的飛彈。

日本政府計畫在4年內於全國10個基地部署15支愛國者三型飛彈部隊,完成防衛各大都市的陸基型國家飛彈防禦網。此外,日本並決定在海上自衛隊擁有的4艘神盾艦上,都裝備最先進的海基型防空飛彈--標準三型。在海基型防空飛彈與陸基型愛國者防禦基地的三度空間內,任何來自空、海、陸三方的飛彈將能有效被摧毀。

二、以色列:採取「改良戰略」

(一)針對箭一系統作改良:以色列為了防禦伊朗的飛彈攻擊與核武威脅,自1995年起和美國共同研發改良式的箭二型反彈道飛彈系統。改良後的系統遠優於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用於攔截伊拉克飛毛腿飛彈的箭一舊系統。

箭二已進行多次飛行攔截試驗。19961月,以色列在地中海上進行了一次攔截試驗,靶彈為飛毛腿飛彈一半大小的裝載模擬戰鬥部的火箭,從以色列海岸10公里處的艦艇上發射,被箭二飛彈成功攔截。同年8月再進行兩次發射試驗,攔截用箭一飛彈模擬的飛毛腿飛彈,箭二飛彈飛行到約20公里的地中海上空時,彈上紅外探測器鎖定靶彈,然後箭二戰鬥部啟爆,將其擊毀,試驗成功。19973月在特拉維夫南部的空軍基地進行一次系統發射飛行試驗,攔截一枚真實彈道飛彈靶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二)構成海陸飛彈防禦網:箭二飛彈是為城市防空反飛彈而設計的,能夠攔截目前所有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彈道飛彈,包括伊朗所擁有的飛彈以及核武等武器。改良式箭二型飛彈系統主要針對中遠程飛彈攻擊,配合美國航母艦隊在海上的火力支援,將可形成包含海陸的國家飛彈防禦網。

三、俄羅斯:採取「海外戰略」

(一)在海外使館設「反飛彈防禦系統」:為了因應美國準備將「反飛彈防禦系統」的雷達及飛彈分別部署於捷克及波蘭境內的戰略壓迫,俄羅斯也計畫在領事館內裝設「反飛彈系統」。俄國「太空司令部」指揮官帕波夫金將軍已宣佈將與外交部合作,在海外使館領土範圍內設置「反飛彈防禦系統」元件,藉由雷達裝置監控太空,使俄國在第一時間掌握無法由俄國本土直接偵測到的飛彈發射動態。

俄羅斯會採取「海外部署戰略」,主要是因俄國新型「白楊M」飛彈具有高速穿透力與變動軌跡的優勢,在俄國掌握太空的優勢下,任何試圖發動飛彈攻擊的國家勢必無法抵禦俄國的反擊。

(二)美俄較量,俄頻佔上風:美國自2002年脫離1972年簽署的「反飛彈防禦條約」限制,至今不但在波蘭設置10枚深藏於地底的飛彈,也於2001年在捷克興建雷達偵測站,偵測距離達4,500公里,將在2011年服役。雖然如此,但俄羅斯擁有的武器仍較美國先進,美國一發展出能摧毀固定航道的飛彈,俄羅斯馬上就發展出反飛彈系統無法防禦的新一代武器「白楊型」飛彈,能脫離傳統飛彈的飛行軌跡,使俄羅斯面臨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顯得毫不擔心。

四、結論

        自從美國開始建造反飛彈防禦系統後,「防禦」就成了軍事全球化的新趨勢。一國的建軍思維必須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才不會處於挨打的局面。因此追求建立反飛彈系統的防禦能力,不只是一種流行,也是新一代的國家追求安全建構的重要指標。

王崑義╱青年日報96422日第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