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島事件」凸顯中國大陸安全困境

 

 

一、黃岩島事件始末

(一)菲、中對峙始因: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海軍企圖拘捕進入南海黃岩島捕魚的中國大陸漁船,中國大陸漁政船接獲求救訊號後,隨即趕赴現場,並不斷加派公務船與漁政船壯大聲勢;菲、中雙方皆宣稱對方侵犯主權,形成兩國海上對峙局面。

     由於期間適逢美國與菲律賓的「肩並肩」聯合軍演,菲國藉由不斷挑釁升高對峙態勢,企圖透過軍演使美國捲入其中,表明支持菲國的立場,然而菲國此計並未成功。

(二)外交、政治談判破局:4月24日,菲、中對峙局面進入外交與政治談判階段,然而雙方對領海的認知與判讀落差極大且均不願退讓,中國大陸於是在5月10日派遣5艘飛彈驅逐艦及兩棲登陸艦至黃岩島附近海域,並出動軍機及最新型晉級潛艦實施海域巡邏,期以強勢作為壓迫菲國船艦離開該海域。

     菲律賓當局不甘遭受壓迫,號召民眾及全球各地僑民至中國大陸使館示威;同時向東協及聯合國求助,企圖使國際勢力介入,終使「黃岩島事件」成為國際政治與外交紛爭。

二、黃岩島事件三方勢力──菲律賓

(一)操作美國政治與軍事功能:菲律賓因軍力無法與中國大陸抗衡,必須藉強大盟邦(如美國)制壓中國大陸。值得注意的是,黃岩島事件中,菲國雖為美國的「代理人」,卻無以往戰爭中代理人因受惠於大國金援與武器裝備而產生的屈從與被動之態,菲國在外交政策上不僅沒有卑躬曲膝,甚至意圖操作美國的政治功能與軍事角色,企圖從美國的對外政策及美、中角力中,獲取政治與經濟利益。

(二)挑戰中國大陸底線:此外,菲國之所以敢不斷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菲國挾持與美國軍事同盟關係,有意使美國捲入爭端,以其軍事力量壓制中國大陸的氣焰。第二,菲國境內動亂不斷,加上現任總統艾奎諾三世施政滿意度欠佳,引發諸多內政問題,菲國想利用「仇中」情緒凝聚支持度,轉移國內人民對政府的不滿。第三,據菲國學者博比圖亞所言,菲律賓國防部想利用領土爭端,爭取更多預算或外援,為武裝部隊爭取現代化,改善落後不堪的軍備現況。

三、黃岩島事件三方勢力──美國

  菲律賓為美國「重返亞洲」後強化交往的國家,軍事聯盟為其防堵中國大陸軍事擴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美、菲4月中旬所實施的「肩並肩」軍演,即是美國增兵亞洲戰略的一環。然而美國雖強化與盟邦的合作,卻極力避免亞太各國與中國大陸衝突升溫,以免引發美、中軍事衝突。對美方而言,是否應幫助菲國取得利益而與中國大陸交惡,成為華府當前兩難。

四、黃岩島事件三方勢力──中國大陸

(一)中國大陸崛起的矛盾處境:中國大陸的崛起對東協國家而言,是既合作又威脅的矛盾處境,中國大陸因成為區域強權,在政治與經濟上位居區域或國際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在軍事上卻因其對周邊國家的威脅,使他國深感疑慮不安而無法共同合作。此外,如何與美國在亞太地區和睦相處並避免戰事發生,也是中國大陸當前須面對的難題。

(二)中國大陸的安全困境:此次黃岩島衝突事件,凸顯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安全困境」。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為降低「中國威脅論」的批評,對南海爭端秉持「主權擱置、共同開發」的一貫立場;然而當觸及領土歸屬問題時,中國大陸「強調主權」的強勢作風立即顯現。南海紛爭若無國際力量的干預,中國大陸勢必能藉其霸權優勢,在雙(多)邊協商與談判中獲利,因此始終反對美、日等外國政府運用共同參與的亞太合作關係或聯合軍演干預南海問題。

(三)中國大陸的外交考驗:由於中國大陸當前外交政策以「維持和諧穩定的環境,持續發展經濟」為目標,卻仍不斷以軍事力量強調其對「主權」的堅持,如何在二者間取得平衡,成為其外交處境的嚴峻考驗。中國大陸若採強制軍事手段攻擊菲國,勢必引發東協國家的不安,並讓「和平崛起」與「睦鄰友好」的努力功虧一簣,反而使美國有藉口進行干涉,強化其與亞太地區盟邦的合作力道,屆時「圍堵『中國大陸崛起』的聲勢與氣焰」將難以撲滅。

五、結語

  「黃岩島事件」凸顯東協國家對中國大陸的恐懼,菲律賓因軍力不足以與中國大陸對抗,轉而藉由與美方的軍事合作關係嚇阻中國大陸,顯示小國(菲律賓)面臨「安全困境」時,不惜違背區域內經濟盟友(中國大陸),反與另一強國(美國)結盟,以共同對抗區域強權。

  中國大陸清楚其在南海所面臨的挑戰,並認為「崛起的大國須審慎處理與其他大國間的關係,並認清是否會對現存的大國帶來威脅」,因此處理南海問題的關鍵,即在於處理與美國間的關係,同時防止周邊國家借助美國之力挑戰中國大陸軍事力量。

  中國大陸若採取一貫的強勢作風處理「黃岩島事件」,將可能引發東協國家的軍備競賽、南海國家紛紛爭取與美軍事同盟以壓制中國大陸,不僅不符合自身利益,也可能不利於其未來在東協組織的運作。然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美、中於南海地區的衝突勢必再度發生,中國大陸對外的立場與態度,也將隨著軍力的擴張、對美顧忌的降低而漸趨強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威脅」。

 

胡敏遠/青年日報10167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