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中」邊境對峙 凸顯強權戰略衝突

 

 

  中國大陸與印度接壤的邊境地區絕大部分在西藏,少部分在新疆,西起喀喇崑崙山口,東至中國大陸、印度、緬甸交界處。由於印、「中」雙方認知差距過大,對於邊界畫分各說各話,2013年4月間更因雙方邊界對峙鬧得不可開交,雖然在5月中旬,印度總理曼莫漢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會面時,雙方看似已捐棄邊防對峙歧見,表示願推動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然而長期以來的邊境之爭,恐怕不是一場會面就能握手言和。

一、印、「中」目前對峙情形

  印度2013年4月時指控解放軍於喜馬拉雅山區進入印度領土逾20公里,雙方部隊於西藏貢堆神山附近的扎布拉山口較勁,對峙長達數周。印度士兵用英文在大石頭寫上「India」;解放軍則乘機塗掉英文,以漢字書寫「中國」兩字,這場你來我往的「宣示」年年上演;此次邊界對峙事件,雙方幾乎同時從喜馬拉雅山區的對峙位置撤離,結束緊張的軍事僵局。

   印、「中」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由於從未正式畫定,以至於全都存有爭議。西段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爭議,面積達33,500平方公里;中段爭議面積逾2,100平方公里;東段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約90,000平方公里,東、西兩段為爭議重點。近年來,印度不斷在宣稱的「國土」側增加道路、軍事設施;中國大陸則明確表示,不承認印方舉動。

   此次邊界對峙暫告段落,主因為雙方不想破壞高層互訪氣氛,印度外交部長庫爾希德於2013年5月初的積極出訪,各界解讀是為李克強訪印鋪路。

二、「麥克馬洪線」爭議

  中國大陸與印度現存最大領土爭端為東段的「麥克馬洪線」之爭。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無暇顧及西藏,英國趁虛而入。1914年3月,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英國政府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祕密換文方式,私自畫定「麥克馬洪線」作為邊界,以致「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至今仍備受討論。中國大陸於1950年進入西藏,在「大中國」主義下主張將錫金、不丹、尼泊爾及部分印度地區畫入領土,與印度獨立後採行的「大印度聯邦」構想產生激烈對抗,尼赫魯政府堅稱「麥克馬洪線」為印、「中」邊界。1962年印、「中」發生邊界戰爭,中國大陸雖宣稱大獲全勝,卻於戰後撤軍回到實際控制區域,印度仍占有約90,000平方公里的爭議土地治權。

  2003年6月30日,印、「中」簽定「印『中』關係原則及全面合作宣言」,中國大陸承認錫金歸屬印度,印度也首次明確承認西藏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雙方緊張關係初步出現緩和。中國大陸現階段採取軟化態度,希望利用談判解決領土爭議。

三、「中」、印拓展經貿合作

  近印度在邊界爭端中,始終保持強勢態度並大幅擴軍,成為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2006至2010年間,印度武器進口占全球武器交易9%,主要來自俄羅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預估到2015年前,印度將斥資約800億美元,投入軍事現代化,躋身世界一級軍事強國。

   印度海軍規畫未來20年內,斥資450億美元配置103艘新戰艦,包括驅逐艦級核子潛艦;陸軍為因應未來與中國大陸在山地作戰的可能,組建10個山地師,9個部署在印、「中」邊境,並常態維持逾三分之一的武力駐守;空軍戰力被評估為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英國。雖然中國大陸空軍的飛機數量及士兵人數比印度多,但印度空軍在邊界地帶仍占優勢,一般戰機飛行半徑是400公里,在距離印、「中」邊界400公里的地帶,印度約有50座機場及戰備跑道,中國大陸在西藏只有3座機場。因此,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印度可用戰機比中國大陸更多、後勤補給亦更完備。

  由於中國大陸是少數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極權政體,雖於近年一再宣稱「和平發展」,卻難以獲得國際信任。日本和美國為制衡中國大陸,積極拉攏印度成為戰略伙伴。繼2012年12月曼莫漢首度訪問日本後,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於2013年5月訪問印度,呼籲日本、澳洲、印度和美國展開更密切的國防合作,以確保區域穩定。雙方高層再次互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倡議的「日印聯盟」也逐步浮出檯面,為抗衡中國大陸做準備。過去中國大陸常聯合巴基斯坦以牽制印度,李克強訪印後再訪巴基斯坦,說明印、「中」之間的關係既競爭又合作。印度目標為「亞洲大國」,短期之內經濟發展仍是當前首要課題,印、「中」仍會呈現平衡狀態、聚焦經濟,但長期以來的歷史問題與邊界爭議仍難化解。

   

古明章/青年日報 102年6月25日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