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極地任務──北極冰帽融解後的大國角力

 

 

一、全球暖化 北極冰帽成巨湖

  2013年8月8日,載重量為1萬9千噸、隸屬中國大陸中遠集團(Cosco Group)旗下的永盛商輪,離開了大連港,直奔白令海峽。這是中國商船首次經由北極航道從亞洲大陸駛往歐洲,較傳統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南方航道,可減少多達2週的航程,將歐洲和亞洲之間的航線距離縮短了9千公里,節省燃料並降低貨物運輸的成本無可數計。

  然而,這一切都拜「全球暖化」之賜。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人員表示,受地球暖化效應影響,2012年北極冰覆蓋面積為86萬平方英里,較1979年的180萬平方英里減少53%。到2013年夏天,平均氣溫3℃,遠遠高於正常平均溫下的北極冰帽已經融化成一個巨大的湖泊。

二、北極融冰的效應

  2013年5月於瑞典基律納(Kiruna)召開的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第8次部長會議中,因應北極融冰的效應做出了發展方向上重大的轉變。成立於1996年的北極理事會,由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等8國組成,極地原住民與環境議題是該理事會的核心關懷,但在2013年的會議則聚焦於經濟開發議題,也因此新納入了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義大利等具備觀察員資格的國家。然而,相當不尋常的是,一直到2011年於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召開的第7次部長會議中都還否決了這項提案,可見北極冰帽融解已經不再是極地周邊國家的「內部事務」,如同其他海洋一般,成為國際性的事件:每個國家,在未來都可使用這一條航道並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 

三、大國角力北冰洋

(一)中國:對中國來說,由於其海岸線並未直接瀕臨北冰洋,北極航道的利益 主要是經濟上的。其實,中國在2010年即與朝鮮洽談位於中、朝、俄三 國邊界位置的羅津港租用與共同開發議題。面向日本海的羅津港未來將是 中國進出日本海、直奔北冰洋的門戶。俄羅斯同樣也租用了羅津港,透過 該港,俄羅斯得以將天然氣管直接輸送到韓國與中國。羅津港得天獨厚的 地理位置,將串起一條從東非經阿拉伯到印度,從印度經麻六甲到中國, 從廣州一路延伸到羅津,再從白令海峽經北冰洋直達鹿特丹的水域商路環 節,這個航道所提供的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實在非同小可。

(二)俄羅斯:對俄羅斯而言,北極冰帽融解的意義就複雜許多。石油與天然氣 是俄羅斯總統蒲亭相當善於利用的資源,對外制約東歐及前加盟共和國的 外交,對內則是透過油氣外銷利益作為國內社福與基礎建設的經費。但無 可諱言的是,國內油氣的大量開採已出現疲態,因此如何利用北冰洋下的油氣蘊藏,成為俄羅斯首先考慮的議題;再者,由於俄羅斯控制的北方領土至為廣袤,因此對北冰洋的主權宣稱就具有戰略上的意義,不只未來船運的通行費,隨之而來的鐵公路建設、人員的遷徙,及北冰洋破冰設備的 投資等等現代化工程;為保持這個航道的暢通,海軍與地面部隊、導彈部隊的移駐也成為敏感議題。

現代化建設需要外國投資與合作,軍隊需要預算支應,由此可預見俄羅斯希望能夠有效控制北冰洋,但也因為後冷戰時期的國際經濟互相依賴的格局,這支力量比較是穩定而非侵略性的力量。

(三)美國:相形之下,由於美國國內非正規油氣開採正酣,因此歐巴馬政府未 如莫斯科般汲汲於北冰洋油氣開發的利益,一旦北極航道暢通無阻,也意味著美國艦隊得以在這個航道內航行,因此對華盛頓而言,戰略意義為較大的考量。

四、經濟與戰略的新戰場

  極地冰帽融化後底下蘊含的礦藏,對世界大國具有無窮的吸引力。中國已於2013年4月中與冰島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的第一紙FTA﹔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技術專家與勞工早就集體前往融冰的格陵蘭,為下一階段的經濟大開發預作準備。

  經濟利益成為主導融冰後北極的主旋律,過去北極理事會所強調的原住民權益與環境問題都將因此失去重要性,理事會中的老極地國家的話事比重也即將被大國的介入所稀釋。渺無人煙的北極即將成為過去式,暖化將帶來人潮與錢潮,大國的經濟與戰略考量將持續左右該「水域」的發展,成為另一個大國競逐的戰場。

    

倪世傑/臺灣立報 102年8月27日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