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南海爭議 區域安全藏隱憂

 

 

  2014年5月5日,中國大陸宣布將在未來3個月於西沙群島距離越南120公里處建立一座鑽油井平臺。由於這個位置是在越南所宣稱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因此,雙方的海洋執法船在爭議海域發生衝突,中國的船隻不但向越南船隻發射水砲,並仗著大噸位衝撞越南船隻,導致越南船員受傷。11日,越南發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中示威」。在暴動中造成4名大陸籍承包工人死亡和百餘人受傷;「中」方隨即展開撤僑行動。在越南「518反中大遊行」之前,共撤出3,000多名僑民,並加派船隻與專機加速撤僑進度。

  事實上,這波「反中示威」已經演變成脫序的暴動,包括臺灣及日、韓工廠都受到破壞、掠奪及縱火。根據我國經濟部駐越南機構指出,計有240家臺商受損,甚至遭到縱火,損失十分慘重。在「518反中大遊行」後,雖然越南政府對臺商一再道歉,甚至逮捕帶頭搶劫、打人暴行者並提出減稅措施作為補償,不過,對臺商而言,暴動的陰影很難揮去。這對近年來積極拉攏外資到越南投資設廠以發展經濟的越南政府,可謂「逞一時之快」而得不償失。

一、中國周邊外交政策與現實矛盾

(一)「中」方違背越「中」關係發展六方針:2013年10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一場「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並在會中指出,今後周邊外交的指導思想核心就是「親、誠、惠、容」,基本方針就是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隨後習近平及中國總理李克強還在2013年下半年藉著參加國際會議走訪東南亞國家。尤其和越南更積極展開陸上、海上及金融領域的合作。

     習近平更在2014年1月與越共總書記阮富仲互通電話,達成保持高層交往、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互利共贏格局、落實「中」越友好民意基礎、堅持通過雙邊談判和友好協商,妥協處理分歧,維護南海局勢穩定,推動越「中」關係穩步向前發展。這六點被認為是新時期推動越「中」關係發展的指導方針。然而時不過半年,雙方仍在南海主權爭議海域發生衝撞,進而演變成越南的「反中示威」暴動。此一事件和2013年10月以來中國大陸推動的周邊外交政策,顯然背道而馳,令人訝異。

(二)越方若訴諸國際法庭,恐內外交迫:事實上,涉及到南海島嶼主權爭議,周邊各聲索國到目前誰都沒有讓步過,特別是菲律賓已經訴諸國際法庭的仲裁。中國大陸亦擔心越南也訴諸國際法庭,因此,習近平特別向越南提出建議,以維持雙邊友好關係,解決在西沙海域主權的爭議。不過,從媒體披露兩國船隻衝撞事實來看,南海水域各國「絕不容忍對方的侵犯領土主權行為」。換言之,習近平去年提出的「親、誠、惠、容」不過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罷了。

     最近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指出,越方已和「中」方展開超過10次的交涉,要求「中」方將鑽油平臺及船隻撤離越南海域,若兩國無法解決爭議,越方不排除將爭議交國際仲裁;果真如此,越南將成為繼菲律賓之後,第二個與對岸在國際法庭一爭高下的東南亞國家,且兩國軍事對峙關係也會加劇,不但增添南海的緊張氣氛,對越南的經濟發展更蒙上不利的陰影。

二、越南經濟發展需要和平環境

其實,中國大陸以自身經濟發展經驗的思維邏輯應是:越南若要經濟成長,就必須有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然而,中國大陸也有同樣的考量,越「中」和平相處不但對雙方都有利,越南還可利用中國大陸工資高漲,吸引包括臺商在內等眾多外商前往投資設廠,這對越南的經濟發展絕對是戰略機遇,但這次的「反中示威」暴動卻把所有外商都嚇跑了。曾有報導指出,越南也宣稱我國太平島是其領土,同為他們抗爭的對象。果真如此,臺商豈不也要撤資撤廠!這在全球化經濟連動的現況下,外商豈敢在一個與周邊國家為敵的越南投資經商?越南的經濟發展怎麼會有未來?

當然,對岸在這次南海衝突事件中,以大船衝撞越南船隻是有可議之處,但越南國內的「反中示威」暴動更是不足取,這似乎是在外打不過人家,卻在國內找「中」資企業洩憤,非負責任政府所允許的行為。「中」資、臺資甚至外商均有助越南經濟發展,如今卻成為「發洩桶」。以目前兩國在南海爭議尚無解決之道的情況下,未來還不知有多少「反中示威」活動?若越南政府再放任示威抗議下去,不只會把「中」資企業及外商都嚇跑,對需要外資的越南政府而言,等於扼殺自己經濟成長的機會。

三、南海爭議不斷,衝擊區域安全

(一)越南若向美國靠攏,將激化美、「中」衝突:菲律賓與中國大陸在南海已有黃岩島的爭議,如今越「中」在南海群島也出現爭議,南海緊張情勢已進一步升高。越南今後為抗衡中國的軍事威懾,除增加軍備外,還可能向美國靠攏,仿效菲律賓尋求美軍介入,以平衡「中」方的軍力威脅,南海地區有可能成為美、「中」兩軍事大國衝突的火藥庫。甫至美國參訪的中國大陸總參謀長房峰輝即強硬提到「寸土都不會讓」的主張,可見其情勢比想像中嚴峻。最近在東海海域舉行的「中」俄海軍海上聯合演習,就是針對日美在東海釣魚臺群島的軍事合作而來。在東海及南海都有針對性的軍事演習壓力下,和平的安全環境怎麼會到來?

(二)維持東亞地區和平穩定,才能鞏固亞太經濟發展:東亞國家自日本、臺灣、中國大陸、東協各國包括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甚至是亞太地區的經濟大國美國,現都以振興經濟為國家發展重點,但我們也看到各國為了領土、領海主權的爭執而劍拔弩張。其實,不論美國推動的TPP,或中國大陸推動的ASEAN+3經貿合作,乃至於東協所推動的ASEAN經濟一體化,均是以東亞地區和平穩定作為發展的前提。明知如此,卻要讓衝突與爭議不斷惡化下去,這豈非將經濟發展當成口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國的富強絕對不是靠軍事武力所能獨撐,必須先經濟強而後國家強。這個邏輯證諸古今中外歷史無不如此。亞太地區現在被各國寄予「世界經濟成長的動力源」的厚望,各國更應思考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共同營造穩定區域安全環境。

四、以和平對話解決爭端,開創共榮環境

5月13日起,越南國內接連發生的「反中示威」已經釀成臺商的重大損失。越南和中國大陸陸界相連,雙方有著釐不清的歷史情結,但是,臺商何辜?越南政府在這一波的示威暴動中,似乎也看到對其經濟發展的衝擊,因而在「518全國大遊行」前夕,採取踩煞車措施,避免損害繼續擴大。事實上,這也表示越南政府了解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對經濟發展之重要性。

以此次事件作為借鑑,政府在面對未來任何潛在的衝突時,應優先考量後果,再採取爭議的對策,尤其是採取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這也是馬總統不斷呼籲的「資源共享、和平對話」核心,更深盼相關各國擱置爭議,共維和平。

 

楊志恆/青年日報103年5月23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