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經貿大躍進 牽動區域平衡

 

 

  近期朝鮮半島情勢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新領導人習近平上臺以來調整外交政策的優先順位;更明確的說,習近平就任後積極推動以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為主軸的對美外交政策。在此同時,日本安倍政府則力圖製造美「中」矛盾,使兩強齟齬、導致G2破局,為日本再度崛起尋求機會。最佳的例證是2014年7月11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在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講話中提及「日本是個大國」(日本政界領導者很少使用此說),並稱「日本也在尋求以自己的方式在這一區域成為大國」。

  另一方面,國力式微的美國見中國大陸國勢蒸蒸日上,無法單獨對抗,即企圖以「中」日釣魚臺領土紛爭與日本的積極反「中」,製造對其有利的戰略優勢,盼能逼迫北京做出經濟讓步(美「中」雙邊投資協議)。2014年7月初,習近平訪問南韓,與朴槿惠達成在2014年內完成韓「中」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協議,形塑以韓「中」經濟為主軸的東北亞經濟整合模式,藉此對臺灣、北韓與日本施壓,並為APEC高峰會取得有利局面,正式構建「中」韓對抗美日的態勢,使美日韓同盟抗「中」的關係出現裂痕。

一、中國大陸推動新型大國關係親近南韓

  對岸的朝鮮半島政策一向是「北重於南」,並將北韓的戰略利益置於南韓的經貿利益之上;2010年天安艦事件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即使北京得知北韓可能涉嫌蓄意擊沈南韓船艦,但仍以缺乏直接證據為由,並未站在李明博政府一方對北韓作出批判。

(一)美「中」關係重新定義: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迄今最大的變化,在於拉近與南韓的關係,對金正恩政權則相對冷淡,主要是基於其積極推行以「新型大國關係」為主軸的對美外交政策。2013年6月,習近平與歐巴馬在美國舉行會談時提出「構築新型大國關係」。所謂新型大國關係,是以美「中」關係對等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為前提,若美國不對「中」視為核心利益的西藏和新疆、臺灣等問題唱反調,中國大陸則可在經濟和安全保障等共同課題上與美國合作。

     但由於美國之後公開支持日本繞過憲法,明確將集體自衛權「放寬」,中國大陸即宣布在東海上空劃設防空識別區,使美「中」關係走向對抗。爾後,歐巴馬2014年訪日時一面倒向日本,使習近平決定在南海問題上挑戰美國,於西沙群島建鑽油平臺;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後,對岸才撤走鑽油平臺,降低與美國、東協的衝突,以利構建「中」美共治(雙邊投資協議),壓制日本,並改善與東協的關係(2014年11月將舉行APEC高峰會)。

(二)南韓在多角關係的顧慮:在美、韓、「中」的三角關係裡,南韓必須於兩強間取得平衡,以確保涉及其戰略利益的韓美同盟,並維持韓「中」友好來保障其經貿利益;同時,需關注美、日、「中」與美、日、韓另兩個三角關係,既不希望華府倒向東京而損及其利益(因美國聯日抗「中」並支持日本集體自衛權),也不希望「中」、日釣魚臺領土紛爭傷及南韓國家利益。

     以實際情勢為例,歐巴馬在2014年7月即以釣魚臺問題為由,壓迫安倍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談判,導致南韓經貿利益受到威脅;此外,中國大陸劃設的防空識別區,也出現與南韓離於島和其防空識別區部分重疊等問題。南韓政府因而決定參與TPP談判,這正是對中國大陸單方面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的回應,同時也因應日本參與TPP談判對南韓的不利,藉此改善與美國的關係(美國一直敦促南韓參與TPP談判,但南韓政府遲未答覆),防止華府倒向日本,並對中國大陸施壓,加速完成韓「中」FTA談判。此舉果然成功促使習近平在2014年7月訪問首爾時,達成兩國預計於同年年底簽訂FTA的協議。

二、戰略經濟利益考量,南韓力推加入TPP

  在對外經濟部長會議上,南韓曾公開表示非常關注加入TPP的議題。如果將目前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12個參與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合併,可占世界經濟規模的38.4%。若協商成功,TPP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市場,南韓為了國家利益,進入TPP是必然的選擇。現階段,南韓已分別與美國、智利、祕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7個TPP參與國簽署FTA協定或是南韓-東盟FTA協定;如果南韓加入TPP,隨之而來的是與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墨西哥等5國簽署FTA的機遇。雖然加入TPP並非全然有利,但若在日本加入TPP而自己不參與的情況下,南韓極可能喪失在這段期間透過FTA所獲得的比較優勢。

(一)靈活應對「中」美角力:南韓政府之所以要加入TPP,除經濟考量外,也受到急劇變化的東北亞地區安全保障秩序重組的衝擊。美國為了加強TPP的影響力,不斷推動日本和南韓加入TPP;南韓若參與TPP,也能為美韓的同盟關係做出貢獻。在美國與中國大陸爭奪東北亞領導權的現實中,南韓需採取更為靈活、均衡的經濟外交戰略。

     然而,當南韓政府宣布願意投入TPP協商後,美國的反應冷淡,僅略表歡迎,稱南韓需等TPP現有的12國完成第一階段談判,制訂規則後再加入第二階段的協商。這與朴槿惠政府決定參加TPP協商的初衷相左,因為南韓希望能參與TPP的規則制訂以保障己身權益,而非僅能依他國制訂的規則來運作。朴槿惠政府立即決定改變策略,加速與目前尚未和南韓有雙邊FTA的TPP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於2013年至2014年分別與澳洲、加拿大完成FTA,並積極與紐西蘭、墨西哥進行協商,盡量降低第一階段TPP協商可能對其造成的負面衝擊。

(二)轉與「中」促成FTA:2013年6月底,南韓總統朴槿惠訪問北京,帶領大批商界人士前往,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有不少南韓中小企業領袖隨行,使雙方FTA談判立場的差距縮短;對岸也因與美國在亞洲政經主導權的競爭加劇,企圖在FTA上取得更大優勢。目前,「中」日釣魚臺領土與韓日的獨島(竹島)領土紛爭持續,日本成為韓「中」共同的敵人,使兩國在2014年11月APEC高峰會前完成FTA的機率升高。

三、面對南韓外貿威脅,我應有積極作為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在2011年的報告指出,韓「中」FTA若生效,南韓的貿易獲利是中國大陸的2倍以上,中國大陸對南韓出口將增加126.3億美元,南韓對大陸出口則會增加277.5億美元。日本產品在大陸市場預估將受到最大衝擊(約53.3億美元),其次則是臺灣(33.2億美元);主要會被替代的是光學精密機械相關產品(超過15.4億美元),紡織與成衣類產品則次之(3.8億美元)。

正當國人對是否應與對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以及政府對此處理是否得當爭辯不休之際,被視為我國外貿最大敵手的南韓,卻已與對岸決議在2014年底前完成韓「中」FTA,為其完成FTA大戰略的最後一步。我國和南韓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商品結構相似,韓「中」FTA生效後,我國有24.7%的工業產品將受到嚴重打擊,損失高達386億美元;鋼鐵、工程機械、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產業將遭到重創。有鑑於此,國人實有必要審慎思考服務貿易、貨品貿易協議對臺灣的重要性,同心協力為國家整體競爭力打拚。

 

劉德海/青年日報103年8月22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