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路外交 開拓我國際新局面

 

 

  103年6月底馬總統以邦交國元首身分出訪中美洲,此行除參加巴拿馬總統瓦雷拉的就職典禮外,也順訪薩爾瓦多,與薩國總統桑契斯簽署聯合公報,順利達成此次出訪目標,讓為期7天6夜、走訪3國4城的「興誼之旅」於7月5日圓滿畫下句點。此次「興誼專案」馬總統不僅獲得友邦最高禮遇接待,所到訪的每個城市皆舉辦僑宴,受到當地僑胞熱烈歡迎。

  出訪過程顯示我政府推動的「活路外交」普獲肯定,友邦也願意配合執行相關政策,如巴、薩兩國皆表達與我擴大雙邊貿易、投資及觀光合作的強烈意願。更重要的是,政府致力改善臺海關係、促成兩岸外交休兵,不僅鞏固了既有邦交國的邦誼,更提升與無邦交國的實質關係,擴大參與國際社會。

一、捨棄金錢外交 務實援助友邦

  此次「興誼之旅」訪問活動不僅深化我與友邦的關係,也讓友邦更加了解我國現階段外交理念,確實達成出訪預定目標,利用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果,廣獲國際社會及中外媒體的認同。值得注意的是,馬總統歷次出訪除了穩固邦誼,更捨棄過去所謂的「支票簿外交」,改以長期透明、公開援助的方式,務使友邦百姓受到實惠,讓全世界了解我方援助是以「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為最高指導原則。另外,我國的外交活動完全回歸常軌,馬總統此行往返皆過境美國,過境期間不炒作、不渲染政治議題;在參加巴拿馬新任總統就職典禮期間,與美國國務卿凱瑞、西班牙總理拉霍伊等各國代表互動,在促進雙邊關係的同時,讓友我非邦交國對我國的正派外交感到放心,強化彼此互信,雙方的友誼之路也更加寬廣、平穩。

二、兩岸外交休兵 擴大國際空間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項目。回顧中華民國超過一世紀的奮鬥史,自清末延續的「不平等條約」到了民國32年才完全廢除,然好景不常,中共在民國38年全面叛亂竊取大陸,並於民國60年奪取我在聯合國代表權。退出聯合國後,我國歷經華日斷交、華美斷交等挫折,在中國大陸「三光」政策圍堵下,外交工作可謂歷盡艱辛。

  過去國內曾討論的「過境外交」、「金錢外交」甚至「烽火外交」,在實務上無法改善我國際地位、穩固主權,反而造成華美關係倒退,更讓兩岸關係持續惡化。過去兩岸「互挖牆腳」的零和外交都不是以擴大國際空間為目的,此外交攻防已被證明是讓彼此都付出極大代價的惡性循環。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例,我方可以提供的各種援助北京一樣做得到;對我們而言,客觀環境已不容許一再投入無止境的外交競爭,相信中國大陸亦十分清楚,此問題的癥結從來不在臺北而在北京,當對岸不能放棄零和思維時,我們只得被迫採取因應作法。以現在的國際環境而言,如仍採取零和外交的手段,結果必然不利於我國際空間的擴展,甚至可能蒙受更大損害。兩岸過去在外交上曾進行長達數十年的爭奪,短時間內不易達到全面的外交和解休兵,政府當以積極行動與實際成果,證明「活路外交」是正確的戰略,而「外交休兵」即是理性的戰術作為。

  我國資深外交家錢復曾指出:「兩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不可諱言,「活路外交」或「外交休兵」皆需要兩岸共同的默契與善意,否則以雙方整體資源及國際地位的差距,外交爭奪的勝敗可想而知。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必定落居下風,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體制、自由法治程度及自由市場經濟等發展舉世皆知,這正是臺澎金馬能在國際社會屹立不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故兩岸共同參與國際事務雖然敏感且必須模糊處理,但我國深知外交障礙的主因在於兩岸關係惡化,所以應務實從改善雙方關係著手,主動釋出善意;而北京當局也意識到若兩岸持續惡鬥不休,只會持續虛耗資源並助長彼此相互仇視的情緒,對中國大陸亦屬不利。

  任何外交作為的目的都必須以國民與國家利益為著眼,對中華民國特殊的國際處境而言,外交成敗實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我國外交的任務目標,本質上是為了保障國家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不應用邦交國數字的增減來論成敗。在零和外交下,用有限的資源來「買外交」未必能讓當地人民受益,而一些心存僥倖、企圖左右逢源的惡劣政客藉機要脅更是時有所聞,此皆耗費兩岸資源;政府的財源來自於人民的納稅,故外交資源絕不能、也不應浪費。換言之,若兩岸都能保持理性務實的態度,以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為出發點,放棄零和外交思維,才是正確途徑。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大陸的兩岸政策依然是「內外有別」,絕不能一廂情願寄望對岸的善意,而須以更主動、極積的態度迎接挑戰,開創「共存」格局。尤其近年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紛紛積極加強與對岸的合作關係,我們不可忽視其存在與實力,以免自外於東亞經濟整合過程。在政治現實上,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包括「主權」或「安全」的本位利益,短時間內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釐清其中的癥結點;正因如此,我國秉持無比的耐心和毅力,堅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目標,穩健經營兩岸關係。政府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維護國格尊嚴立場,迄今從沒有任何改變,更不會容許國格矮化或主權流失情形發生。北京當局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我們也須確實掌握兩岸關係以及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優勢和限制因素,了解我國在全球經貿上的角色與所能發揮的影響力,才不致錯估情勢,以確保穩定的對外關係,特別是華美關係。

  有論者認為,在美「中」亞太爭鋒的過程中,兩岸關係和緩對華府不利,這顯然是冷戰舊思維。面對美國或中國大陸在亞洲的競合,我們必須發揮高度智慧,「以小事大」、審慎應對;外交困境是事實,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務實了解自身國力的強項與限制,不能有民粹思維或烽火心態,「親美和陸,廣結善緣」即為最佳戰略方針。事實上,美方向來對兩岸關係的改善表示歡迎;我政府則認為兩岸關係的進展不會影響我與美國原本即十分穩固的合作關係。因此,我國與美國間的友誼非但不會受到兩岸和解的氣氛而產生負面影響,反而會因為兩岸和緩而有了共同利益──和平且穩定的臺灣海峽。

三、實踐活路外交 開創全面三贏

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擱置爭議、共創互利雙贏,主張以對等、理性且符合本身利益的訴求推動兩岸關係,呼籲北京若期待兩岸關係能持續朝正面發展,應在國際議題上展現創新思維,讓中華民國有更多國際生存空間。同時,以「正派」與「尊嚴」的外交作為,贏得友我國家的信任與肯定,積極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加強對外關係及鞏固邦誼,充分展現「活路外交」的成果,必能獲致兩岸人民及國際社會肯定,成為亞太區域和平發展的典範,以此為我找一條新的出路,開創兩岸及國際「三贏」的新局面。

 

黃慧貞/青年日報103年7月25日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