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印邊界衝突的發展與意涵

 

 

  中國大陸與印度自6月18日起在錫金段邊界的洞朗地區發生邊界衝突,事件的起因是「中」方在印「中」邊界線、靠近自己一方的洞朗地區修築公路,印方以安全關切為理由突然派出約270人及推土機越過邊界線一百多公尺試圖阻止。接著雙方各自調動軍隊往衝突處附近集結,「中」方數度發出嚴厲警告要求印方撤回越界的兵力,但是印方不為所動,雙方對峙兩個多月,一度似乎將發生正式的軍事衝突,引發各界高度的關切,直到8月28日「中」方宣布印度已將邊界的軍人及器具撤回,才結束了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邊界衝突事件。

一、印度越界出兵的原因

  印度此次之所以突然越界出兵,導致印「中」發生嚴重邊界對峙,主要是基於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大陸在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引發印度的不安與不滿。南亞地區長期以來屬於印度的勢力範圍,印度北方的小國包括尼泊爾與不丹雖然身處於印「中」之間,一直受到印度的箝制。但是在中國大陸國力崛起之後,也開始將力量滲入南亞地區,尤其是習近平上任後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在陸上的部分更加大向南亞地區的接觸,協助沿路國家發展基礎建設,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大陸的政經影響力。此次爭議除了印「中」之外,還涉及到不丹,該國認為中國大陸所欲修築公路的地區屬於其領土而表示反對。不丹長期以來受到印度箝制,未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邦交關係,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攻勢,雙方已發展出不錯的關係,卻引發印度的疑慮。眼見中國大陸因公路修築引發與不丹的主權爭議,印度乃以替不丹爭取權益為理由而出兵,以鞏固與不丹的關係,確保在南亞地區的領導地位。

  其次,印度為了確保領土主權的完整。印「中」之間一直存在領土的爭議,此次爭議的洞朗地區,位處錫金段的印「中」邊界線以北,根據中國大陸的說法,此段邊界已在1890年的「中英藏印條約」中確定,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也已經接受,雙方過去並無爭議。印度對於該段領土的主權立場顯得有些模糊,一開始印度宣稱為了維護不丹的領土主權,其後才反駁「中」方的說法,強調印「中」在錫金段尚未達成劃界一致,「中」方在該地段修築公路,已經侵犯印度的主權,印度是為了維護自身的主權完整而出兵阻止「中」方的工事。

  第三,印度為了維護自身的軍事安全。自從1962年印「中」戰爭結束後,印度一直對於中國大陸的南下侵略抱持著戒心,尤其是雙方在印度北部地區仍存有很長的領土未定界線。在印「中」存在領土爭議及過去戰敗的陰影影響,印度自然傾向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中國大陸修築公路的動機,擔心中國大陸藉此強化在印「中」邊界運兵的能力,形成未來與印度爭奪領土的力量。此次公路修築之地,距離印度北方重要戰略通道西里古里走廊甚近,該走廊長約22公里,最窄的地方也只有22.5公里,但是卻連接著印度東北方邦,該地又與中國大陸接壤,分離主義勢力活躍,印方從軍事戰略的觀點擔心中國大陸一旦在洞朗地區修築公路,未來有利於調動軍隊切斷此一通道,將導致東北各邦的淪陷或獨立。

  第四,目前的總理莫迪及其所屬的印度人民黨,本來就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近年來,印度的經濟及國力迅速發展,對於維護主權、安全及地區領導地位的意願及能力自信更加提升,也助長了採取強勢維護權益行動的傾向,並有助於莫迪個人及其政黨鞏固國內的領導地位。

二、中國大陸的回應與事件的發展

  儘管印度覺得有許多合理的原因出兵阻止中國大陸在洞朗修路,但是在中國大陸眼中卻是實質侵犯「中」領土主權,嚴重挑戰其國家利益以及習近平的威信,雙方遂形成對峙衝突的局面。

  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印「中」在錫金段的邊界已然確定,過去印度對此並無異議,此次是在自己的國土之內修築公路,因此,印度派兵越過邊界阻止「中」方的修路,已然侵犯了中國大陸的領土及主權。即使不丹對此有異議,「中」方也認為這是不、「中」兩國之間的事宜,與印度無關,絕不能接受印度派兵進入「中」領土。中國大陸長久以來也非常強調民族主義,對於領土主權的維護一向非常重視,尤其自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對於領土主權的維護採取更為堅定的立場與強勢的作為,因此,對於印度以實際的軍事行動侵犯「中」的領土及主權,勢必更難以接受。習近平自上任後,對外採取強勢的維護主權作法,對內積極打擊貪腐,在國內外已累積了強人領袖的形象及聲望,如今對於印度侵犯中國大陸領土主權,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勢必有損習近平在國內的領導威望,也對於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的領土紛爭解決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在印度軍隊進入印「中」邊界線之後,「中」方即發表強烈反對立場,要求印度應該主動撤回進犯的兵力。但是印度基於上述分析的原因,堅決不主動撤回越界的兵員。在7月初的G20會議上,習近平即未與莫迪舉行雙邊會議;7月20日,印度外交部長斯瓦拉吉表示,印度也願意和談解決,但是必須雙方同時撤軍;7月24日,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則回應,印度應該「老老實實地撤回去」。在印度一再拒絕先行撤兵的情形下,中國大陸開始加大對印度的軍事壓力。首先,調動軍隊至西藏高原地區,進行實彈演習及加強部署新式的武器裝備,以提升對印度的軍事威懾力量。其次,習近平藉由慶祝建軍90周年的活動,7月30日在內蒙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軍事演習及閱兵,並且刻意強調「解放軍有能力擊退一切來犯之敵人」,對照印度已實際派兵進入「中」方的領土,習的談話顯然針對印度的入侵在內。第三,持續升高對印度的言語警示,8月2日,中國大陸外交部首先公布對印立場文件,向國際闡明洞朗地區歷來屬於「中」領土。緊接著在一天之內,大陸共有「解放軍報」、「新華社」、「人民日報」、外交部、國防部及「中」駐印度大使館等6個單位接連對印度發出強硬談話,國防部甚至表示:「善意不是沒有原則、克制不是沒有底線,任何國家都不應低估中國大陸軍隊維持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展現將以軍事解決的態勢。面對中國大陸持續升高的軍事壓力,印度並未有屈服軟化的現象,陸軍參謀總長拉瓦特7月初表示,印度已作好戰爭的準備;8月3日,外長也在國會表示,雖然談判才是解決此爭議的最佳途徑,但是印度也做好戰爭的準備。莫迪本人也在8月15日印度獨立紀念日表示,國家安全是首要任務,有能力擊敗任何想對印度不利的敵人。印方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可能的軍事行動,也調動更多軍隊至衝突地區,8月初將陸軍第33軍團3個師部署到距離印「中」錫金段500公尺至20公里的範圍內,兵力達到3至4萬人,並提高預警級別及部署更多的武器裝備。8月下旬,又決定增加由錫金段至東部地區印「中」邊界1,400公里的軍事部署。印度的態度持續強硬,也與美日強化與印度的經濟、軍事合作關係有關。美日印三國不但7月在孟加拉灣舉行聯合軍演,美國更同意售予印度價值20億美元的無人偵查機。日本駐印度大使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認同印度介入洞朗問題是基於與不丹的雙邊協議。

三、和平化解爭議的原因

  儘管雙方升高外交言語的交鋒,也在對峙地區持續增加軍力及準備,但最後軍事衝突並未發生,仍以和平方式收場,根本的原因如下。

  首先,印「中」兩國均是地區的大國,包含軍事力量在內綜合國力皆十分強大,一旦發生軍事衝突,雙方傷亡均不小。中國大陸現在已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人口將近13多億,軍事力量甚為強大。但是印度近年來經濟也快速發展,經濟規模已達世界第6,人口也有12多億,軍事實力也大幅提升。雖然以綜合國力及軍事力量而言,中國大陸勝過印度,但是一旦開戰,印度的現代化軍力也不容小覷,雙方必然會有嚴重傷亡。印「中」雙方現在都已是核武國家,應該避免因為邊界衝突而提升到更大規模的衝突。而且一旦雙方開戰,關係必然交惡,短時期內難以恢復,影響雙方的經濟與外交利益甚鉅。綜合考量下,雙方是否值得為洞朗地區的邊界紛爭,付出龐大的軍事及經濟代價?8月15日,印「中」在西段邊界的班公湖地區也發生摩擦,但是雙方的軍士居然以互扔石塊及鐵器進行攻擊,完全不用到現代的兵器,顯然就是要避免衝突的升高。

  其次,雙方的領導人在本質上並未有軍事衝突的打算。以印方而言,此次派兵進入印「中」邊界的理由甚為模糊。如果是為了領土主權的維護,為何之前從未對於該地段的劃界有明顯的異議?如果是為了維護不丹的權益而出頭,不丹方面在事情發生後並未明顯站在印度這一方,而是呼籲雙方和平解決對峙。如果是為了維護印度的軍事安全,則仍不能確定「中」方修路的動機是否為了軍事目的。不論真正的動機為何,印度也自知派兵進入印「中」分界線乃一具有挑釁性的行為,遂刻意降低其軍事威嚇的意涵,所謂的派兵進入人數根本不具規模,從最初的幾百人到最後僅剩餘幾十人而已,具殺傷力的武器如坦克根本未進入,僅放置幾具推土機,而且所進入的範圍只有一百多公尺,不具有任何武裝侵犯的實質意義。顯然印度的動作不是為了以武力阻止中國大陸修築公路,或是以武力奪取領土,而是以象徵性的動作表達印度反對中國大陸在洞朗修築公路的堅強決心,希望中國大陸能夠自行停止或雙方協商達到終止的目的。莫迪上任之後積極發展經濟,擴大外來的投資,已初步產生明顯的成效,但是離全面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的距離,應該不願意在此時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拖累印度的經濟發展。

  對於「中」方而言,更有不願意與印度發生軍事衝突的理由。中國大陸經濟雖然已有長足的發展,但是距離成為小康社會,甚至是已發展國家仍力有未逮,仍需要全力發展經濟,不願意與周遭國家發生軍事衝突,尤其是像印度這樣的區域大國。大陸近年來在戰略布局上也是刻意穩住西方邊界,全力經營東方邊界,維護東海、臺海及南海的主權。「中」方雖然與印度有邊界問題,但是也刻意與印度維持良好關係,避免在東西方都面臨主權紛爭的兩線作戰。由此觀之,「中」方此次在洞朗地區修築公路,主要的目的仍在於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大陸目前正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不論在陸上或海上西進的路線都需要經過印度或其周遭,勢必不願與印度發生軍事衝突。由於近年來領土維護的重點在東海及南海地區,此次對峙出乎中國大陸的意料之外,在當地並未部署足夠的兵力進行防禦,但是印度卻已經經營準備多年,雖然進入中國大陸邊境的人數有限,在印度邊境這方卻是重兵部署,中國大陸一時尚未具有局部性的優勢,沒把握以軍事手段解決紛爭。在內政上,中國大陸10月召開19大,習近平忙於內部的政策研擬及人事布局,也希望在會議召開前後,國內外能維持平穩的局面。面對印度的有備而來,以及後面又有美日的支撐,如果逕行在邊界開戰,萬一在軍事上挫敗或形成僵持局面,將對習的威信產生嚴重打擊,影響19大的結果。尤其是目前中國大陸在東部一線所面臨的局勢也不穩定,北韓持續試射飛彈,有可能將戰火引致朝鮮半島;日本安倍政府對「中」政策強硬,持續強化美日同盟並增加國防預算;兩岸關係持續維持冷對抗態勢,美國川普政府持續售予臺灣武器;南海地區也面臨美日合作持續在此一地區執行「航行自由行動」,挑戰中國大陸島礁的主權,「中」實不願意再與印度衝突,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此外,金磚五國峰會9月初在大陸舉行,若印「中」發生軍事衝突或莫迪缺席抵制,將導致地主國顏面無光,影響金磚國家的團結及形象。

  第三,計畫9月初在福建廈門召開的金磚峰會對印「中」兩國都很重要,可以增進彼此及與其他金磚國家的合作,共同為新興經濟體的權益努力,尤其是面對倡導美國優先及保護美國市場的川普,更須團結以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的體系。中國大陸作為主辦國固然希望會議能圓滿成功,成員國皆出席及和諧相處,作為與會國家的印度也不願意缺席,以免被排除在各國合作之外。為了讓金磚會議能順利舉行,印「中」領導人都希望邊界紛爭能盡早落幕,營造良好的會面氣氛。

四、印「中」關係未來的發展

  此次事件的落幕,印「中」雙方仍有不同的說法,「中」方的說法是印度主動撤離越界的人員與器具,軍隊未來仍將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外交部長王毅甚至表示希望印方汲取教訓,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但是印方的說法則是雙方相互脫離接觸,顯然雙方仍然各執一詞,以保留顏面。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印方已撤離了越界的兵力,未來觀察的焦點是「中」方是否將繼續修築公路。此次爭議事件也顯示,南亞地區的地緣形勢已然轉變,中國大陸的政經勢力已然擴散至印度北緣,印度對此當然不滿意,但是仍然無法阻止此一趨勢的發展,尤其是如果中國大陸仍然繼續修築公路至印「中」邊界地區,趨勢將更加明顯。印「中」未來的地緣競爭將持續下去,雙方關係的發展將有層隔閡,但是基於各自經濟發展的需要及邊界地區穩定的考量,也不會真的發生軍事衝突,而是形成複雜的大國競合關係。

 

王高成/展望與探索 106年9月 第15卷 第9期 頁21-26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