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能源安全政策與戰略目標

 

 

國際油價的持續高漲,凸顯了中國大陸對原油的需求,以及原油對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的重要性;中國大陸自1978年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快速,工業生產及民間消費的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中國大陸在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後,2003年甚至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然而,中共面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有限,如何掌握石油的有效供應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同時也影響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增長,意味著對石油的消費與進口量也相對大幅膨脹,導致中國大陸在貿易、投資及供應安全等方面,因而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與制約,並挑戰中共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目標。

一、中共石油產量不敷經濟發展需求

(一)油田的開採與衰竭:中共建政初期石油需仰賴前蘇聯進口;1950年代中期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開採,使得中共在1970年起得以自給自足,並出口賺取巨額外匯。但由於投資不足、油田衰竭等因素,使得中國大陸石油產量增幅明顯下降,無法跟隨經濟成長。在全球每年石油需求增加總量中,中國大陸平均占30%以上,顯示對石油需求的成長幅度高過其他國家。

(二)供小於求的石油市場: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2007年有關能源生產和消費統計數據顯示,原油生產1.87億噸,消費量3.4億噸,進口量已達45%。英國能源機構曾預測,至2010年中國大陸原油消費需求量有50%要從國外進口,且需求率將逐年持續增加。而國際能源總署(IEA)在今年6月10日發表的每月油市報告指出「今年以來,供應的成長稍緩,為了平衡市場,需以高油價抑制需求」,並警告油價迭創新高可能有其必要,以抑制需求平衡石油市場;國際能源總署也坦承石油供應趕不上亞洲的需求,決定需求的最重要因素是經濟成長,而不是價格,因此將持續推升高油價的發展。

(三)缺乏原油的因應之道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當今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關注的焦點,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有力的能源供應;而中國大陸對原油進口依存度越來越高已是不變的事實,能源問題成為制約中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長期、穩定、經濟、安全的能源供應,攸關中共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基於上述國情,中共明確要求強化各級政府對於能源安全運行的績效責任,提出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與發展戰略,並採取需求與供應雙向調控的政策確保戰略的實施。

二、中國大陸原油自給供應率僅55

  中國大陸的能源自給率一直在90%以上,但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原油自給供應率僅在55%左右,同時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機制尚未完善。

(一)對內政策:2005年中共國務院能源局,對內規畫加緊興建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以及採取規避石油短缺風險的措施,包括提高國內石油產量、透過替代燃料和提高燃油經濟標準、開發天然氣資源、利用境外資源、能源開發、節流、再生與合作,以確保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

(二)對外手段:運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金援,和世界各國地區,尤其是和產油國簽署各種能源合作,以建立穩定供應的多元化油氣進口管道;並支持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加強海外油源探勘開發業務的投資,以實現「國際石油資源國內化」要求,進一步降低對石油進口的依賴。

三、能源安全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一)以煤為主能源的弊病:中共在堅持「獨立自主」的能源安全戰略,以煤炭作為能源的主體結構,來達到能源需求自給自足,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卻也成為大陸環境排放汙染的大宗;中國大陸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4%,僅次於美國的22.2%;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在未來2~3年內,中國大陸很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排放國。中國大陸憂慮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會對其經濟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極力抗拒排放承諾;且在環保技術不如歐美情況下,中國大陸勢必為減排承諾付出高額代價,甚至可能為亮麗的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畫下休止符。

(二)技術能力的有限: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不均現象,促使各國為維護並確保國家利益而展開爭奪行為;而能源的有效利用,有賴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並以科技開發替代能源。亞洲週刊報導指出,中共在能源利用率上僅達日本的60%,意味著中共的能源有40%因技術不足而形成浪費;若中共無法提升能源利用率與替代能源的技術能力,僅賴對外爭取能源,在受高油價的影響下,必然減緩發展進程,甚或影響未來政策的執行。

(三)政治體制的缺失: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受制「一黨專政」政治體制之決策,缺乏政策監督機制檢證政策的執行成效,因而可能產生國家安全的巨大衝擊。以今年初大陸華中、華東的雪災為例,不僅造成輸電設施受損,更誘發因電煤供應嚴重不足而引起的供電緊張,加上大雪造成鐵公路嚴重受阻,對發電用煤運輸造成重大影響。此例不僅暴露中國能源基礎設施的薄弱,更凸顯中共能源調控政策及政府管理能力存在嚴重的問題。

張自治/青年日報 97年6月27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