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與以色列衝突及未來可能發展

 

 

一、前言

2008年12月26日 ,以色列藉口「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Hamas)從加薩走廊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威脅以國人民安全為由,發動近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打擊,代號「鑄鉛行動」。在實施長達一星期的空襲後,以色列地面部隊於 2009年1月3日 進入加薩,並宣稱此次軍事行動就是要攻占「哈馬斯」在加薩走廊的據點,阻止武裝人員向以國境內發射火箭彈。

目前戰爭雖暫時結束,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已表示,將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懲罰以色列在加薩地帶發動攻擊的「戰爭罪行」。而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人權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及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多個人權組織也認為,以色列軍隊在戰事中涉嫌違反戰爭法,並就此展開調查。黎巴嫩「真主黨」祕書長納斯魯拉也呼籲解除對加薩走廊的封鎖,要求向「哈馬斯」政府、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和巴勒斯坦人民提供直接幫助。

2009年1月14日 ,「哈馬斯」代表團在與埃及情報部門負責人舉行會談後,表示不同意對以色列長期或永久性停火,而提出為期一年的停火協議,條件是開放包括拉法在內的所有邊境口岸與解除封鎖,且仍然反對在加薩部署國際部隊,惟同意邊境口岸可置於國際監督員監管之下,並在停火協議到期後對此進行評估。目前戰事雖然平息,但根據以往經驗,仍會因為協議不成而重啟戰端。

二、「哈馬斯」的成立與其宗旨

「哈馬斯」是目前巴勒斯坦最大與最有影響力的組織之一,本質上結合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與回教基本教義派理念,宗旨在於摧毀以色列、取代巴勒斯坦當局(Palestinian Authority)及將阿拉旗幟傳播每一吋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其領導者朗提西(Abd al-Aziz Rantisi)在2004年4月曾表示,不相信可與敵人在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堅信和平談判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反對與以色列談判。

該組織是由在西岸與加薩走廊從事傳教與慈善工作的亞辛(Sheikh Ahmed Yassin)於1960年代推動成立,當時他藉由建立新的「回教中心」(al-Mujamma’ al-Islami)來協調與拓展「回教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在加薩的活動,並於1987年12月正式成立「哈馬斯」作為「回教兄弟會」的地方政治勢力。

其後隨即爆發第一次「巴勒斯坦崛起運動」(Intifada),巴勒斯坦人群起對抗以色列控制西岸與加薩走廊,1988年「哈馬斯」公布第一份官方文件,決定不再採取「回教兄弟會」非暴力訴求方式,並於1993年4月發動第一次自殺攻擊,其領導者曾宣稱自殺炸彈客是巴勒斯坦人的「F-16戰機」。

三、「哈馬斯」的武力與經費來源

「哈馬斯」軍事組織稱為「卡桑旅」(Izz al-Din al-Qassam Bridge),估計應有超過1千人以上現役戰士,及數千名支持者與同情者。例如 2004年3月22日 ,在亞辛的喪禮上,超過2萬名巴勒斯坦人出席; 2004年4月18日 ,其繼任者朗提西的哀悼會上也有同樣數目的出席者。在占領加薩走廊後,於2006年5月,又組建一支3千餘人的準軍事力量,稱為「特別安全部隊」。

傳統上,「哈馬斯」的經費來自放逐國外的巴勒斯坦人,或是在沙烏地阿拉伯與其他富有波斯灣國家的私人捐助者,伊朗每年也祕密提供約2~3千萬美元經費。此外,美國、加拿大與西歐的一些回教慈善團體也捐助「哈馬斯」所支持的社會服務團體,美國即曾在2001年12月凍結「聖地基金會」(Holy Land Foundation)資產,以制裁該基金會對「哈馬斯」的支持。雖然「哈馬斯」在立法選舉獲勝後已公開募款,但美國或歐盟的捐助經費因為「哈馬斯」不承認以色列,而仍只提供給「巴斯斯坦全國解放運動」(Fatah)。

四、「哈馬斯」的人員甄補與自殺攻擊

許多年輕巴勒斯坦人為了生活,因此加入巴勒斯坦安全部隊領取薪水,但其可能在更早的少年時期就加入「卡桑旅」。對於這種雙重身分,「哈馬斯」是允許的,只要繼續保持對「哈馬斯」忠誠即可。根據估計,大約30%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隊士兵都是「哈馬斯」成員。白天作為官方安全部隊的士兵站崗執勤,晚上一旦脫下制服,戴上蒙面頭巾,可能就成為「哈馬斯」戰士。

「哈馬斯」也甄補對以色列有深刻仇恨的青年擔任自殺炸彈客,並在事成之後,給予其家人3~5千美元安家費。當這些青年被挑選後,會接受緊密的宗教教導、參加訓誡及進行長期齋戒。在自殺前一週,將由兩位「哈馬斯」監視自願者是否意念動搖,若意志堅定,則在「神聖爆炸」(Sacred Explosion)前事先錄下炸彈客遺言,並在事後廣為散播以擴大宣傳效果;而教士也會保證其因聖戰死亡不僅不會有任何痛苦,更有12名以上處女在天國列隊歡迎。估計一次自殺炸彈攻擊僅花費150美元。

五、「哈馬斯」的攻擊行動與國際定位

自1993年以來,「哈馬斯」發動350次以上恐怖攻擊,至少造成500人死亡,攻擊方式除了自殺炸彈客外,亦有使用迫擊砲、短程火箭彈與小武器。1996年,為了破壞奧斯陸和平協議,曾發起多次爆炸攻擊。2001~2003年,「哈馬斯」與「巴勒斯坦回教聖戰」(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合作發動至少12次以上恐怖攻擊,使以色列不得不建立與巴勒斯坦地區的圍籬。

但「哈馬斯」攻擊過程中亦遭到以色列報復,例如2000年巴、以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後,「哈馬斯」創始人亞辛與繼任者朗提西均在以色列實施的「定點清除」行動中身亡。1989年開始,以色列宣布「哈馬斯」為非法組織。911事件後,美國和歐盟也先後宣布「哈馬斯」為恐怖主義組織,並凍結其資產。

六、「哈馬斯」的政治支持與發展

傳統上,「哈馬斯」經營具延展性的社會服務網,近90%的工作從事社會、福利、文化與教育活動,包括學校、孤兒院、清真寺、健康醫療中心、救濟所等,每年支出約7千萬美元,因此廣受巴勒斯坦一般民眾支持。例如每月固定提供105歐元的生活費、食品和衣物給予生活困苦的家庭,並讓小孩免費就學。目前「哈馬斯」支持的慈善機構至少開辦了16個幼稚園、30個可蘭經寄宿學校,並照顧至少5千多名巴勒斯坦孤兒。

2006年1月,「哈馬斯」在立法委員會選舉中獲勝,3月組建哈馬斯政府。但因堅拒承認以色列、不同意放棄暴力、拒絕接受以、巴簽署的協議,因此一直遭到以色列及一些西方國家的抵制。且由於「哈馬斯」擊敗「巴勒斯坦全國解放運動」執政的巴勒斯坦當局,也開啟雙方內部的政治鬥爭。新當選的總理哈尼亞(Ismail Haniyeh)甚至與該組織流亡在敘利亞的領袖米歇爾(Khaled Meshal)不和。

七、「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近期衝突

19939月,當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領袖阿拉法特(Yasir Araft)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在奧斯陸簽署以巴和平協議,但終未能解決衝突。拉賓在199511月遭以國極右派暗殺,阿拉法特亦於200411月逝世;過程中,「哈馬斯」亦極力破壞協議之達成。

2006年「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選舉中獲勝,波灣地區其他國家領袖曾希望該組織經由選舉獲得政治合法性與負責任之組閣,能使其遠離暴力,但結果不如預期。例如占領加薩後,經由伊朗走私與埃及控制的邊境流入各種武器,並經常性的發射火箭攻擊以色列邊境城市,並偶有造成傷亡。

20076月,以色列對「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進行全面封鎖。但「哈馬斯」下屬軍事派別武裝人員仍不時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也多次遭到以色列大規模軍事打擊。20086月,以「哈馬斯」為主的加薩各武裝派別與以色列達成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 1219 停火協議到期,雙方沒有延續停火協議。以「哈馬斯」為主的各武裝派別認為,由於以方未能遵守承諾在停火期間解除對加薩的封鎖以及停止軍事打擊,以方應為停火協議到期未能延續負責。

八、結論

雖然目前以色列和「哈馬斯」仍有達成某種妥協的可能性,但雙方要價仍有差異。以色列希望徹底遏制來自「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希望在國際監督下切斷其武器補給,並藉此讓相對溫和的「巴斯斯坦全國解放運動」取代「哈馬斯」在加薩的地位;而「哈馬斯」則希望以色列撤軍,開放口岸並確保「哈馬斯」對這些通道的控制。未來以巴戰爭的關鍵,可能仍在於「哈馬斯」政治立場與實力被削弱的程度、「哈馬斯」與「巴斯斯坦全國解放運動」在加薩走廊的民意支持變化、波斯灣國家關切與支持「哈馬斯」的態度、國際願意介入程度與美國等四方立場,以及蓋達(Al-Qaeda)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滲入等影響。

汪毓瑋/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兼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任

9839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