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國百年掙扎──全面西化或回歸伊斯蘭?

 

 

伊斯蘭國家土耳其,近來不斷外交出擊,先是與亞美尼亞簽訂大和解歷史協議,隨即又排除以色列,導致北約的「安納托利亞之鷹」多國聯合戰機軍演被迫取消,沒多久又與鄰國敘利亞聯合舉行大規模軍演,讓土耳其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盪到最低點。土耳其總理艾爾段態度強烈,在國際場合不斷反對西方各國聯合勢力,並指責西方國家對待伊朗制裁不公正。這一連串的行為,實際上隱藏著土耳其內部對國家未來路線的爭議,土耳其究竟應該全面西化,還是回歸伊斯蘭基本教義?

 一、凱末爾的改革

土耳其位於近東,是亞洲與歐洲的橋梁,戰略地位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本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幾乎遭英、法、俄等國瓜分,但凱末爾在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在擊敗入侵的希臘軍隊後,展開一連串的改革。

(一)西化政策:凱末爾是土耳其共和國的第1任總統,他的改革影響深遠,除了廢除哈里發、取消伊斯蘭教長制、停辦宗教學院、關閉宗教法庭,也採用以西歐國家為藍本的新民法。此外,他也推動一連串提高該國婦女地位的改革,包括在法律中明文規定禁止婦女配帶面紗與頭巾、廢除一夫多妻、確立離婚制度,保障婦女的平等政治與財產權利。

(二)凱末爾主義的影響:凱末爾把原本土耳其根深柢固的政教合一與宗教傳統,改革成為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凱末爾逝世後,他所推動的「凱末爾主義」仍然持續進行,不但讓土耳其成為西化的伊斯蘭國家,並在冷戰時期成為北約的一份子,與歐美國家站在同一陣線,後冷戰時期更積極尋求加入歐盟,成為「歐洲」的一份子。

 二、伊斯蘭運動

伊斯蘭運動也同樣在擁有數千萬穆斯林的土耳其產生重大影響,基層的民眾與新興中產階級逐漸重拾伊斯蘭教教義與生活習慣的同時,土國的工商業界與官僚體系,仍以西化路線與「凱末爾主義」為最根本政策。這兩股民意彼此消長,讓土耳其內部出現了伊斯蘭主義與世俗主義之間的矛盾。

(一)新政權改變政策:2007年,土耳其的伊斯蘭主義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在大選中獲得政權,雖然這個政黨與世俗路線同樣贊成西方民主體制,主張政治開放與思想自由,但AKP堅持伊斯蘭的道德準則,讓土耳其的路線之爭進一步加劇。

以著名的「頭巾爭議」為例,土耳其政府於2008年2月通過憲法修正案,廢除禁止伊斯蘭婦女在大學戴頭巾的禁令,但該國的憲法法庭隨即於當年6月判決此修正案違背了「世俗原則」而無效。

(二)外交政策的轉變:對於土耳其人而言,無論是支持世俗路線,還是認同伊斯蘭運動,「頭巾」無疑是伊斯蘭宗教影響的象徵,這成為正反兩派民眾爭論的主要議題,而這些議題也同樣影響到土耳其的外交政策。

如土耳其過去與以色列關係良好,是除了埃及與約旦之外,唯一與以色列有邦交的伊斯蘭國家,但自以色列於2008年底攻擊加薩後,土耳其總理艾爾段藉此抨擊以色列,兩國關係快速惡化。

艾爾段針對伊朗核武問題的發言,更引發嚴重爭議,他在接受訪問時強調,伊朗試圖製造核武的說法「純屬謠言」,他並表示西方各國對伊朗「不公正」,因為主要向伊朗施壓的國家都是擁有核武的國家。

土耳其總理對伊朗示好的發言,讓西方國家大吃一驚,畢竟長期以來與西方站在一起的土耳其,突然與北約盟國出現分歧,也讓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懷疑,艾爾段的「正義與發展黨」是不是要將土耳其變成一個類似伊朗的國家?這也讓土耳其加入歐盟之路更加辛苦。

 三、周旋於歐洲與亞洲之間

土耳其在後冷戰時期以建立「石油與天然氣走廊」為目標,試圖將能源富足的俄羅斯、裏海地區與歐洲、中東相連,藉此成為歐亞在地理、能源與政治上的橋梁,不過土耳其自凱末爾以來的「西化」與「世俗」路線,讓土國仍舊以「前進歐洲」為最優先,多年以來以加入歐盟為目標持續努力。

在「正義與發展黨」等伊斯蘭主義政黨成為土國主流民意後,即使艾爾段仍持續呼籲歐盟會員國讓土耳其加入,並多次表示土耳其正在持續推動法律與政治改革,期望讓土耳其能加入歐盟,但實際上歐洲各國所擔心的關鍵要素,仍是土國內部的伊斯蘭運動。

(一)歐盟的立場:對於歐盟來說,讓土耳其加入雖然有助歐盟與伊斯蘭世界建立關係,使土耳其成為歐盟前進中東的橋頭堡,具指標性意義,但同時,德國與法國等反對國家認為,土耳其的伊斯蘭文明與意志,將讓歐盟內部出現不一樣的聲音,甚至造成「一個組織,兩種文明」的情況,因此建議只讓土耳其成為歐盟的「特殊伙伴關係」。

歐盟主要國家在文化與宗教的疑慮下,以賽普勒斯問題及政治民主化等藉口為由刁難土耳其,導致加入歐盟的談判自2006年後逐漸牛步化,這也讓土耳其的內部意見轉向,反對加入歐盟,甚至出現「回歸伊斯蘭」的意見。

(二)區域安全與經貿的影響:若土耳其「回歸伊斯蘭」,對歐盟或北約而言,無疑損失了一個人口眾多、軍力強盛的盟國,歐洲與北約對中東、中亞與外高加索區域的影響力將降低,且對區域的權力平衡及安全情勢影響巨大。

除了區域安全之外,土耳其近年來對於中東地區的經貿影響力更逐年成長,以土耳其與伊朗2國為例,雙方於2008年的貿易額已達55億美元,伊朗更成為土耳其的主要出口國,使土耳其在歐陸與亞洲之間更形掙扎。

四、面對內外考驗

目前土耳其在內部與外部都面臨嚴重的分歧,內部社會有伊斯蘭主義與世俗主義的爭辯,對外政策則有加入歐洲或回歸伊斯蘭的不同方向,這些路線之爭顯示了這個位於歐亞大陸交界的國家,在文化、宗教、經濟、乃至於地緣戰略、國際權力板塊之間的拉扯。

如今,土耳其在國家利益與宗教意識型態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以謀求一個能夠讓土國8000萬人民繁榮的未來走向,是土國的一大考驗。

徐逸文/青年日報 98年11月19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