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主戰車──艾布蘭系列

 

 

一、研發背景

戰車是20世紀地面部隊的主要武器,亦為陸軍火力的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機械化部隊曾在歐陸戰場掀起一幕幕的坦克大決戰,裝甲兵力即為勝負的關鍵因素。然而,20世紀末輪型甲車逐漸發展成熟,並被預期為未來主流兵力後,戰車似乎風光不再。儘管如此,有鑑於地面決戰為戰爭的主要模式,美國陸軍仍積極發展主戰車,於1980年代研發生產M1主戰車,艾布蘭主戰車便應運而生。

M1A1、M1A2艾布蘭主戰車於1985年加入美國陸軍服役,在美國對伊拉克用兵的2次波灣戰爭中,艾布蘭主戰車都痛擊伊拉克軍隊,以優異的表現向世人證明,號稱史上最強主戰車絕非浪得虛名。儘管現今美國陸軍以打造戰力強、機動力高的快速反應部隊為目標,但不斷升級與改良的艾布蘭主戰車仍可為美國陸軍服役數十年,隨時候令執行作戰任務,以強大的火力為美國做出貢獻。

   時至今日,美國陸軍除以M1主戰車的底盤為基礎,發展出M1AVLB狼獾式架橋車、灰熊式戰鬥工兵車及ARV-90裝甲回收車的工兵相關車種外,還針對M1A1、M1A2進行升級,充實其戰力。無論是在M1A1適應城鎮作戰,加裝城區生存力套件(TUSK),提升裝甲防護力方面;或是M1A2執行系統增進計畫(SEP),強化M1A2的C4ISR能力方面,每項改良作為都以讓艾布蘭主戰車續領風騷為主要考量。

   二戰時,戰車在地面作戰中扮演決勝關鍵,故美國在二戰後,持續研發主戰戰車,並陸續完成3代的主戰戰車。從第一代的M48戰車,到第二代的M60,再到第3代的M1主戰車,戰車不僅外觀更具有戰場生存性,射控系統與火力也不斷精進。

   為增強陸軍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美國高度重視M1主戰車的研發生產,其耗費長達20年的研發時間即可見一斑。也因此,精心打造的M1主戰車比俄製T-72戰車更具優勢。1963年8月,美國與德國國防部長簽署雙方聯合發展主戰車的協議,並制訂著名的MBT-70計畫;1976年,美、德分別完成MBT-70原型車,但由於成本過高,某些系統又過於複雜,使得這項計畫被美國國會否決。儘管歷時9年,耗資近3億美元的 MBT-70戰車發展計畫受挫,但美國陸軍仍不放棄研發主戰車的構想。

二、M1A1

   M1A1參與多次實戰任務,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進而爆發第一次波灣戰爭後,加入美國陸軍戰鬥序列未滿10年的艾布蘭主戰車,一舉展現其火力與優異性能,尤當聯軍對伊拉克軍隊的地面作戰開始後,艾布蘭主戰車更是一路挺進,所向披靡,重挫伊拉克多輛T-72戰車,寫下M1系列主戰車輝煌戰功。此外,波灣戰爭中美國第3裝甲師曾創下夜行200公里,而沒有戰車故障的紀錄;另外7輛M1A1遭到伊拉克T-72的攻擊,也均未受損,其戰場表現再再證明M1A1 性能優異。

   M1A1共有7對負重輪,總重63噸,採用T156型履帶,履帶寬為630公釐,行動部分由側裙裝甲保護。M1A1裝有一臺AGT1500型燃氣渦輪發動機,發動機體積只有1立方公尺,最大輸出功率達1,500匹馬力,雖適用於多種燃油,但M1A1對燃油的純度要求很高。AGT1500發動機耗油量過大,波灣戰爭中,幾乎每行走3小時就要加油一次。M1A1的最大公路速度為每小時67公里,越野速度為每小時48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傳動方式為全自動液氣驅動方式,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後退檔。

   M1A1採用1門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引進的120公釐滑膛砲,水平射界360度,高低射界為負10度至正20度之間。M1A1的身管採用自緊技術,砲管內膛鍍鉻,以減少砲膛的損耗度。身管中部裝有玻璃鋼製成的抽氣裝置,砲管上裝有熱護套,可減少砲管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的彎曲。

   21世紀的地面作戰型態逐漸趨向城鎮作戰,傳統大規模的裝甲部隊作戰發生機率愈來愈低,當主戰車投入城鎮作戰運用時,如何有效防護敵方的反裝甲攻擊將成為主戰車的戰場生存要素。以第二次波灣戰爭為例,美國陸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第64裝甲旅第一營攻占巴格達國際機場,一輛M1A1主戰車卻被伊拉克民兵發射的反裝甲火箭擊中,不但造成戰車損傷,車長也因砲塔機槍損毀,必須打開頂蓋以卡賓槍射擊,結果不幸命喪伊軍的重機槍。借鑑伊拉克作戰經驗,美國陸軍欲提升M1A1主戰車的裝甲防護力,使其能夠通過城鎮作戰的考驗,於是分3階段為M1A1量身打造城區生存力套件。

 

M1A1砲塔為長方形設計,最大公路速度為每小時67公里,越野速度為每小時48公里

三、M1A2

   M1A1主戰車在波灣戰爭中展現優異的作戰能力後,為強化這型主戰車的火力及防禦力,改良後的M1A2與M1A1相比,攻擊力較M1A1提高100%,防禦力增加50%。M1A2特別在砲塔與車首安裝改進的鈾合金裝甲,及新型的自動滅火系統,能迅速發現起火點,並立即撲滅。

   M1A2戰車為M1系列戰車的衍生品,研發時間始於1989年,原型車在1992年問世,並於當年完成第一批量產車。

  M1A2與M1A1的外型相似,主要的差異在內部裝備。M1A2增加一具稱為「車長獨立熱顯像儀」(CITV)的柱狀物,外觀與潛望鏡相似。CITV配有一套CID車長綜合顯示器,構成M1A2上最強的一套多功能顯示系統。另外。M1A2還有另一項利器──車際間資訊互聯系統(IVIS),它不但讓M1A2進行車際間資訊互換、請求友軍提供空中或地面火力支援,還可要求裝備補給或任務提示,IVIS強大的功能讓無線電語音通信無用武之地。該系統除可顯示車上與系統的狀態外,還可提供己方蒐集到的敵軍位置和數量,周圍的地形、己方的位置及戰車的座標位置也會傳輸到己方的指揮部,並顯示在其他坦克的顯示器上,使彼此能緊密配合作戰。

  武器系統方面,M1A2依然採用M1A1的120公釐滑膛砲,並大幅改良火控系統。M1A2的武器有M256型120公釐滑膛砲、車長用12.7公釐機槍、7.62公釐同軸機槍、裝填手用機槍與煙霧彈發射器,可攜帶40枚各式砲彈供120公釐主砲發射,包括翼穩脫殼穿甲彈、高爆反坦克彈及多功能反坦克彈等。此外,為持續提升性能,美國陸軍1999年展開M1A2的SEP改良計畫,以每輛約225萬美元的改裝預算,進行首批240輛M1A2的升級。主要改良項目包括採用彩色戰術顯示器鍵盤操作系統、語音合成系統、數位地圖電腦記憶體、21世紀部隊指揮與管制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內部通信裝備,以及輔助動力系統等,M1A2經此計畫後,戰力更是突飛猛進。

 

M1A2內部配有「車長獨立熱顯像儀」,可使車長不受砲塔旋轉影響,對周圍環境進行360度觀測

 

文:徐逸文/青年日報99年6月21日 第3版

圖:美國國防部網站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