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李舜臣號驅逐艦

【施孝瑋/青年日報94年9月5日第3版  

韓國海軍目前正在進行的造艦計畫,稱為韓國驅逐艦試驗計畫(Korean Destroyer Experimental, KDX),這是一個三階段的驅逐艦造艦計畫,同時分成3個單獨級別的驅逐艦,分別是3千8百噸級的KDX-1系列,該系列艦艇在1998年開始服役。2002年開始服役的5千噸級KDX-2系列、預計2008年左右開始服役7千噸級的KDX-3驅逐艦。整個計畫是循序漸進,下一代的船為上一代艦艇的發展改良型,在艦體、感測器、武器系統上均提升精進。美國在韓國發展KDX-1和KDX-2上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出售武器、數據與整合經驗供韓國做參考依據。

一、李舜臣號配備

     李舜臣號為排水5千噸級的KDX-2型驅逐艦的首艘艦,第一次遠洋任務是2004年前往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2004年7國聯合演習。李舜臣號艦上大部分的系統屬於美製,包括艦上的聲納與雷達、飛彈發射器、射控系統等。飛彈發射器裝置3種,分別是Mk41垂直發射器、魚叉飛彈發射器與公羊飛彈發射器。火砲為Mk45 Mod4延程型的5吋砲、可發射延程導引砲彈。主機系統採用GE廠的LM2500燃氣渦輪主機,讓本艦最大速率能達到30節左右。本艦配置的32發射窖Mk41垂直發射器,裝置標準二型SM-2 Block IIIA防空飛彈、或裝置垂直發射型反潛火箭VLA、以及北約標準海麻雀飛彈RIM-7P。近迫防禦武器則裝置兩套,分別是門將近迫防禦武器系統和公羊飛彈。

艦上的武器及作戰系統是美國於1998年依據海外軍售計畫售予韓國,韓國的KDX-2計畫至此可行。當時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韓國時,KDX-2在嚴格的預算與成本控管下成為韓國海軍最重要的造艦計畫。當時韓國決定KDX-2要能配備Mk 41垂直發射器與搭配標準二型防空飛彈,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艦隊防空所涵蓋的區域,同時KDX-2也將在艦上裝置與美國海軍功能相近的作戰系統。

二、集韓國重工業一時之選

KDX-2可說是集韓國重工業的一時之選而全力建造,2001年美國的戴維斯國際工程公司獲得韓國大宇造船海上工程公司與現代重工的合約,為KDX-2進行電子裝備的配置工程。KDX-2的主機裝設,以及電力系統的配置完成約在同時,2001年9月時整艘船已經接近下水的階段,繼續進行艦上設備的裝置工程。除了艦上動力系統的配置與調校外,戴維斯公司也為KDX-2進行電子感測器等設備裝備和整合等工程。由於KDX-2完全是一艘新船,配置新的作戰系統,故戴維斯公司設計了模擬和分析的作業,以評估KDX-2在多種作戰狀況下的接戰和存活性,並以模型來分析各個電子系統在艦上分佈的效能,將各系統調整至最佳位置。KDX-2的雷達反射截面(RCS)的測定則是由德國IABG公司進行,大宇造船則是站在觀察與協調的角色來吸取這些造船先進廠商的經驗。當KDX-2全艦的紅外線與雷達反射狀況分析完成後,並不是就此定案,整個過程是希望KDX-2能得到降低紅外線與雷達訊跡的最佳外形,在未來發生海戰時艦上能得到最佳的防護。

李舜臣號的基本設計還是由韓國工程師完成,在2002年5月22日下水,並在2003年展開為期約1年的海上測試。

三、特色

(一)外型採匿蹤設計:從李舜臣號的外形上看,深受當代匿蹤設計影響,比上一代的KDX-1型艦更簡潔流暢。全艦平滑,盡可能減少甲板以上部分的多餘凸出裝置,乾舷外傾而上層結構為內傾,形成一條明顯的折角線,從而可有效地減少雷達反射信號。李舜臣號驅逐艦是韓國海軍第一艘真正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多用途水面艦艇,能夠獨力進行防空、反艦和反潛作戰。主要對空雷達裝置為AN/SPS-49(V)5,最大探測距離可達450公里,能夠及時給本艦和作戰支隊提供及時的預警。

                    李舜臣號的分類為DDH,也就是直升機驅逐艦,雖然其大小與功能和日本的白根級無法相提並論,但也透露出韓國海軍師法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決心。KDX-2由於將整個上層結構以匿蹤設計,外牆沿舷邊向上包覆整個上層結構,故艦內空間非常寬敞,上層結構中央靠主甲板處為艦上的戰情中心,並以裝甲和功夫龍包覆,力求在中彈時仍能維持艦上操作。

(二)武器配備:與上一代的KDX-1相比,KDX-2李舜臣號最大的改進是換裝當今艦載防空能力最強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美軍新型SM-2區域防空飛彈;32個單元既可單發,也可連續發射,具備強大的區域防空能力和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KDX-2上層結構中段裝有新型魚叉反艦飛彈,這也是美國海軍現役主力反艦飛彈。魚叉飛彈彈道迂迴多變,不但搜索範圍更寬,而且抗干擾能力更強。艦艏前甲板A砲位裝有一座62倍口徑MK45型Mod4的5吋艦砲。這是美國海軍最新開發完成進入量產的新一代艦砲,如果發射增程精準導引砲彈,最大射程可達117公里。此外,艦載超級山貓直升機在執行反艦任務時,可攜帶4枚企鵝空對艦飛彈。飛彈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射程25公里。它的主要反潛武器是美國生產的VLA垂直反潛火箭系統,利用火箭助推裝置發射的MK46型Mod5魚雷,能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鎖定的水下目標,VLA射程約為9~18公里,正好可以攻擊傳統ASROC射程外、但在潛艇533公釐魚雷射程之內的敵軍潛艇,可攻擊深度為40~1千公尺深的潛艇。李舜臣的艦艉裝置主被動的拖曳聲納,對於提升反潛戰力大有幫助。艦上主要射控雷達為STIR240型照明雷達,這也是STIR雷達的最新改良型,利用AN/SPS-49提供的戰場圖像,KDX-2能連續發射多枚SM-2防空飛彈,攻擊多個空中目標。

                    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相比,李舜臣號在反艦和反潛能力上與日本護衛艦能力相近。在防空能力上,它要強於大多數日本反潛護衛艦,但不及日本金剛級神盾護衛艦。基本上KDX-2李舜臣號使韓國海軍的裝備技術水準跟上了世界先進標準。

李舜臣小故事

(一)日本侵略韓國:1592年春,日本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幫助日本攻打中國為藉口,調集近20萬大軍,7百艘戰船侵略朝鮮。日軍登陸後3個月,就攻陷朝鮮首都漢城及平壤、開城等重要城市,迫使國王逃至鴨綠江。但最後日軍卻因遭遇朝鮮李舜臣率領的海軍而慘敗。

(二)  改良龜船:李舜臣出生於1545年,重視訓練水師,並改進韓國傳統的龜船,他改變龜船的結構和設備,將船身造得更大。每艘船身長10餘丈,寬1丈多,甲板上有厚木製成的頂蓋,且裹上鐵板,可掩護船上水軍避免敵人火器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大釘和鐵鉤,使敵人不敢攀登,船頭上安裝著一個大龍頭,上穿兩個大砲眼,頭尾都裝有金屬尖桿,必要時可用來衝擊敵船。船身前後左右有74個槍眼,兩側又各設10支大槳。玉浦港一戰毀損40餘艘日本兵船,另於5月29日,李舜臣在泗川岸邊再度殲滅10餘艘日本戰船、接著在唐浦李舜臣俘獲日船21艘,擊毀26艘日本戰船。

戰功彪炳:李舜臣雖戰功彪炳,但也因戰勝而遭免職,豐臣秀吉在得知李舜臣遭免職後,再度來犯,李舜臣復職後僅以12艘甲戰船擊沉30艘日船,1597年冬與中國老將鄧子龍同日軍主力在露梁海進行一場激烈海戰,共擊沈、擊毀敵船450艘,才結束這場壬辰衛國戰爭。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