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潛艦戰鬥力 維護臺海穩定

【邱志強、李耀杉/青年日報94年9月7日第1、2、3版  

一、獵鯨戰雷射擊操演

(一)操演實況:海軍艦隊司令部日前在臺灣西南海域舉行「獵鯨戰雷射擊操演」,由海虎號潛艦發射一枚德製SUT魚雷,成功擊沈靶艦,驗證了劍龍級潛艦執行戰雷射擊能力與戰雷作戰效能。而潛艦是海軍最有效的嚇阻戰力,面對共軍新型潛艦的靜音強化,國軍反潛機性能也確有提升必要。

                    此次操演是由海軍劍龍級潛艦海虎軍艦擔綱,另納編成功級巡防艦2艘、S-70C直升機2架、永豐級獵雷艦1艘、大字級艦2艘、錦江級巡邏艦2艘、水中械彈處理人員一組及靶艦1艘,合計參演官兵約8百餘人。為確保演習過程安全,海虎軍艦在由前述兵力圍成的40海裡見方海域內,實施戰雷的精準射擊操演,當戰雷精準命中靶船後,現場濺起高聳的水花,場面壯觀,而遭命中的靶船船身中央破了一個大洞,隨即緩緩下沈。

(二)驗證潛艦戰鬥力:本次操演是依照國防部核定「漢光21號演習」系列操演中戰雷射擊課目,演習目的除了驗證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攻擊能力,磨練官兵實際發射及操控魚雷戰術作為外,也驗收潛艦艦長魚雷戰術運用能力,以及潛艦獵鯨戰雷實彈攻擊的作戰效能。

                    此次戰雷射擊與948月「海空聯合操演」操雷射擊的差異,在於本次戰雷雷體裝有炸藥,而上次操雷則未裝炸藥,但是其偵搜功能與攻擊模式則完全相同;獵鯨戰雷為線導魚雷,且屬重型魚雷,在設計上,即以一枚魚雷即可擊沈一艘大型艦船為要求,兼具攻擊水面及水下目標特性,因此可發動多重攻勢,屬於智慧型魚雷,反制極為困難。

二、潛艦特性

(一)潛艦的作戰特性:潛艦具有良好的隱密、奇襲、獨立與廣闊等作戰特性,可長期在水下進行獨立活動,遂行反制、封鎖、佈雷、特攻、截擊、反封鎖等作戰。未來我預想作戰海域利於潛艇作戰;而潛艇更可協同水面艦艇遂行制海作戰;相較於水面艦艇,潛艦的偵搜力、打擊力與機動力,往往可對敵方造成更大的威脅,猶如海洋中的隱形殺手。

(二)戰略價值高:潛艦在臺海對峙情況下的戰略價值極高,可在無須獲得有效制海的水域中直接遂行兵力投射,未來如我獲得數量足夠的潛艦兵力,將可有效提升國軍聯合作戰總體戰力,確保臺海穩定。

                    若將潛艦運用及部署於臺海周邊適當海域,可延伸艦隊監偵預警能力,進而有效擴展臺海環境整體預警範圍,提升戰場透明度,而在面臨高度敵情威脅時,潛艦兵力還可依任務彈性運用,實施佈雷、特攻、陸岸打擊或海上襲擊等任務,依潛艦的高度戰場存活率,以及獨立、持久、隱等作戰特性評估,將能有效迫使敵人重新思考輕啟戰端所需付出的代價。

三、強化潛艦作戰能力

(一)制海權的優勢:由歷史可知,自19世紀以來,每個想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的國家,都必須具備海權的優勢,如此的思維,雖然歷經陸權或空權的發展,但迄今仍沒有改變;不過,由於當代戰爭已發展為陸、海、空、天、磁五位一體的防衛作戰模式,五者必需求得均衡發展,因此缺乏其中任何一環,國家的整體安全防護勢必出現漏洞,而無法對敵進行有效的反制。

                    五位一體雖缺一不可,但對我國來說,制海權的維護相形重要。由於臺灣是一個海島,不論是經貿、運輸、能源都高度的仰賴海運,另臺灣位居東亞第一島鏈的關鍵地位,對中共而言,臺灣是其進出太平洋的重要缺口,故「攻佔臺灣,等於攻佔太平洋的一半」成為共軍普遍存有的思維;在此前提下,如何有效反制中共海上兵力的擴張,是國軍當前應極力克服的重點。

(二)中共的威脅:長久以來中共在潛艦數量上的優勢,已造成我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而以世界各國海軍無不積極發展一支符合國防戰略需求的潛艦部隊來看,我國購置8艘潛艦後,能將「對付潛艦」的難題,同樣加諸於中共海軍身上,來增加中共使用武力或威脅時的成本風險與不確定性,以增加嚇阻的效能,也能消除企業界對海上安全的疑慮。

(三)支持軍購案:對海洋國家臺灣而言,水下兵力的不足確實已亮起嚴重警訊,而如能爭取籌獲先進柴電潛艦,對潛艦部隊官兵而言,將是一項莫大的鼓舞。值此之際,對於延宕已久的軍購案,國防部已在專業與民意間取得平衡點,立法院開議後應盡速讓軍購案付委,以公開、理性的態度進行實質的討論,才是順應民意與確保國家安全的務實作法。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