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登陸艦  攻擊利器變和平大使

過去因為兩棲兵力的攻勢特性,使得擁有兩棲兵力及裝備變成一項極為敏感的議題,許多擁有兩棲作戰兵力和裝備的國家,即使兵力和船艦極少,也會被鄰國視為有侵略能力的潛在危險。至於真正的兩棲登陸聯合作戰則被視為大國才夠資格執行的專利,以兩棲兵力最發達的美國為例,麾下擁有LHA兩棲突擊艦、LHD直升機船塢登陸艦、LPA兩棲人員運輸艦、LPD兩棲船塢運輸艦、LSD船塢登陸艦和LST戰車登陸艦等不同等級的兩棲作戰艦。這畢竟是美國為擔任「世界警察」及最大強權所必須維持的規模。對其他國家而言,則根本無此需求,何況其中LHALHD屬於輕型航艦等級,遠非一般國家所能負擔,而是以LPDLSDLST為主,且許多是接收來自美國的退役裝備,至於其汰舊換新的優先次序,也常被安排在主力作戰艦艇之後。

一、南亞大海嘯改變登陸艇功能

然而2004年底的南亞大海嘯卻改變此一現象,當時由於沿海災區的大部分公共設施和交通建設遭到嚴重破壞,難以運用鐵路或公路將救援物資運至災區,僅剩海上運輸可資利用,因此原本作為兩棲登陸作戰武器的兩棲登陸艦艇、兩棲登陸車和直升機等,搖身一變成為最佳效率的救難和平大使。

這起災難提供許多國家購置兩棲作戰艦艇的極佳理由,也讓其採購優先次序得以往前。許多歐美造艦大廠也適時提供多項「多用途支援艦」方案來因應此種需求,固然在軍艦的分類上並無此類艦種,甚至也缺乏真正「多用途支援艦」的定義,但是這樣的艦型反而較適合小國海軍,其以較佳運輸能力為訴求,明顯符合小國海軍「緊急救難」的需求。

二、新型兩棲登陸艦

(一)強制者系列兩棲支援艦:擁有長久造艦歷史的歐洲各國看出此一趨勢,推出多種以兩棲船塢運輸艦為基礎開發而出的多用途支援艦。其中最典型個案是強制者(Enforcer)系列兩棲支援艦。

1.艦體構型充滿彈性變化:強制者是荷蘭舒爾德(Shelde)造船公司汲取荷蘭海軍鹿特丹(Rotterdam)號與約翰維特(Johan de Witt)號的經驗,結合商船建造方式和模組化觀念所開發而出、適合外銷市場的系列艦種。其畫分方式相當特別,是以船體全寬為依據,共有三種基礎等級,均可選用全通飛行板或艦艉飛行甲板,而每一等級內又因裝備、長度和載運量而有不同排水量;因此強制者系列既可建造成兩棲船塢運輸艦(LPD),也能建造成直升機船塢運輸艦(LHD),完全依客戶需求指定。

2.推進動力的多元選擇:最先進的方式為目前流行的柴電複合式,即以柴油發電機供電推動艦艉莢囊馬達車葉(POD propulsion),可在使用壽限、低噪音和可靠度方面得到最佳效益;若退而求其次也可選擇柴油主機,再搭配使用全向推進器(Azimuth Thruster)或傳統大軸/車葉。

(二)西北風級多用途支援艦: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情勢是區域性衝突不斷,並且重大災難頻傳;欲有效介入干涉調停或提供支援救助,能有效快速及大量部署的兩棲兵力成為不二首選,因此法國為汰換其海軍的數種老舊兩棲艦艇,並符合直升機起降、海上醫院、部隊運輸、兩棲突擊和兵力指揮等五大要求,於1999年開始研發新一代兩棲船塢運輸艦,也就是西北風級(Mistral)直升機船塢運輸艦。

1.以商船規格建造,節省成本與時間:法國於2000年底正式簽約採購2艘西北風級,分別為首艘西北風號和第二艘雷鳴號(Tonnerre),於2001年開工建造。由於運用商船規格建造概念,因此不只節省成本,建造時間也比傳統軍艦快,西北風號在2004106日就完工下水,並在2005年成軍服役。

2.先進柴電複合動力:西北風級使用最先進的柴電複合式動力及艦艉莢囊馬達車葉組合。莢囊馬達車葉可完全取代傳統的船舵和大軸,不只節省許多傳動機構,減少震動,也提升船隻的操縱性,是許多新一代船舶的必選動力配備。

3.澳洲國防部跟進採購:獲得法國海軍青睞的西北風級在國際市場上也有所斬獲,根據澳洲國防部公佈的消息,已確定將採購2艘修改過的西北風級,分別命名為坎培拉號和阿德萊德號,預期2012年成軍服役。

謝仲平/青年日報 9635 6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