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電潛艦與德國造艦工業發展

 

 

  談到傳統柴電潛艦,就一定會聯想到德國,在潛艦兵力發展史中,德國保有重要的地位,在技術上更是維持領先。

一、德國製造潛艦工藝精進

(一)德國海軍兵力發展:早自一戰開始,德意志帝國海軍就率先運用大規模潛艇兵力,開創U艇的傳奇。到了二戰,納粹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雖然不敵英國皇家海軍,但是卻以U艇狼群戰術重創英國海上交通運補。戰後的西德重組建立聯邦海軍,並在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與東德人民海軍合併,成為今日的德國海軍(Deutsche Marine)。

(二)德國造艦工業發展:德國潛艦工業的核心是霍瓦茲爾德造船廠(位於基爾,創立於1838年的傳統造船大廠),早在一戰時期就開始為德國建造U艇,二戰期間也曾承包建造VIIC潛艇。1960年代,拜德國「經濟奇蹟」之賜,獲得大量貨輪、油輪訂單;在1968年合併德意志造船廠(位於漢堡),公司全名改成霍瓦茲爾德-德意志造船廠,簡稱為HDW(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

     德國潛艦戰力工藝精進其來有自:二戰後冷戰的興起,讓西方感到重建西德國防的迫切性,所以在1960年前後,西德聯邦海軍開始擁有潛艇,最初僅有2艘二戰時期的XXIII型和1艘XXI型潛艇;當經濟與工業都逐漸復甦,西德也開始自行開發潛艇,成果是潛航450噸的201型小型潛艦,由盧貝克工程師辦公室(IKL,二戰著名潛艇設計師鳥里齊.蓋伯勒於戰後在盧貝克市成立)負責監造,雖然數量僅有3艘,卻開啟了德國戰後自製潛艦的契機,讓該公司逐漸成長,發展成世界造艦工業的要角。

     聯邦海軍的第二代潛艇是205型,屬於潛航450噸的小型潛艦,改由霍瓦茲爾德造船廠負責建造(日後德國系列潛艦均由該公司負責),基本上即是201型的直接改良型,總共建造13艘,其中有2艘交付丹麥皇家海軍;其間西德曾試製更小型的202型(僅100噸),但是受限於技術瓶頸和實用性遭質疑後,只建造2艘。

(三)潛艦工藝再精進:進入1970年代,德國的潛艦工藝更為精進。因無磁性鋼材技術獲得突破,在1971到1974年間,建造18艘更新的206型(日後進行中壽期性能升級,改稱為206A型),並在1975年前半期全數投入服役。此型潛艦仍維持450噸大小,堪稱小型潛艦的經典代表作,多數在西德聯邦海軍服役至2000年後才陸續除役;目前德國海軍的潛艦部隊,主要由第一潛艦中隊和潛艦訓練中隊組成(均隸屬第一艦隊,位於艾克恩佛迪港),配有4艘堪稱當今世界性能最頂尖的212A型柴電潛艦,潛航噸位1,830噸,一舉超越前輩甚多,配合劃時代的燃料電池絕氣推進系統,可讓潛艦在水下潛伏多日(號稱長達3週),代表德國海軍潛艦不再只是繞行波羅的海沿岸的防禦武力,而是可主動出擊大洋埋伏的攻勢武力。

二、創下外銷輝煌紀錄

戰後德國的潛艦,除了第一代的201型和實驗型的202型,之後的各型均是由HDW所建造,並有極為亮眼的外銷成績,例如205型潛艦就有兩艘外銷給丹麥,而外銷專用的209型潛艦,更讓HDW穩坐全球潛艦建造工業龍頭。

(一)209型潛艦外銷客製化:雖然德國並未採用209型潛艦,但因為掌握到戰後世界各國汰換裝備的契機,209型潛艦發展出五種衍生型:依噸位次序為209/1100型、209/1200型、209/1300型、209/1400型和209/1500型。

     在1971至2008年間,創下建造共61艘,外銷至13個國家的輝煌紀錄。德國潛艦能夠獲得各國青睞,優異性能是基本條件外,還具有可修改的彈性,依照客戶需求達到更高的相容度,例如設計武裝的8管553公釐魚雷發射管,在希臘和南韓使用的209/1200型、土耳其使用的209/1400型中,就修改為可發射潛射魚叉飛彈;基本攜帶的14枚魚雷,也充滿彈性:一般都是攜帶SUT或DM2魚雷,但也有使用英國虎魚魚雷或美製老式的Mark37魚雷,另外如巴西在2011年底由洛馬公司完成戰鬥系統改裝升級的209/1400型就改為使用Mark48魚雷。

(二)性能持續升級,進軍全球市場:隨著時代演進的209型潛艦並未被歲月淘汰,反而藉著性能升級邁進21世紀,繼續在各國海軍服役。德國甚至持續收到新的造艦訂單,例如以色列的海豚式潛艦,即是以209/1500型為基礎,加以放大的構型;葡萄牙海軍新訂購的U209PN則被認為是更新式214型的衍生型。事實上,214型潛艦正是HDW準備用來取代209型,進軍世界潛艦市場的主力產品,而214型潛艦的銷售量的確表現不俗,自2000年2月希臘簽訂首批4艘訂單以來,至今已有希臘、南韓、葡萄牙和土耳其四國,共累計23艘的訂單,且已有大半交付服役。

     214型潛艦的設計源自先進的212型,但噸位較大,同時省略212型上德國不願釋出的較敏感設備和技術,其中相當重要的就是德國獨步全球的新式無磁性鋼材,藉此建造的212型潛艦可躲避磁異偵測儀(經常在旋翼機和定翼機上使用的反潛設備)的搜查而不被發現。

三、分享技術與合作生產

(一)泰森克魯伯集團造艦史:2005年1月,HDW被泰森克魯伯集團併購,成為泰森克魯伯航海系統中最大、最重要的實體部門。泰森克魯伯集團最初是德國傳統造船大廠,旗下還擁有位於漢堡的布洛姆+弗斯造船廠(Blohm+Voss),以及位於艾姆登的北海造船廠(Nordseewerke)等。

     北海造船廠過去也曾在潛艦工業占有一席之地,像是1960年代為挪威海軍建造15艘改裝自205型的207型潛艦(挪威稱為考伯恩級);1970年代末期,北海造船廠以本身的TR1700設計,爭取到阿根廷海軍的2艘訂單(最初為6艘,但阿根廷因故縮減);1980年末期又再為挪威海軍建造6艘210型潛艦(挪威稱為烏拉級),汰換掉考伯恩級;1990年末期,將209型設計加以放大,為以色列海軍建造3艘海豚級潛艦,潛航噸位1,900噸;2006年,以色列再增購3艘,並要求加裝絕氣推進系統,使得新海豚二型潛航噸位增加為2,300噸,可算是德國建造最大的潛艦,不過這項紀錄很可能會被打破。

(二)年度研發新式大型潛艦:泰森克魯伯集團在2012年宣布,為競標澳洲皇家海軍的柯林斯級潛艦汰換案,已著手開發更新式的大型潛艦,稱為216型,設計仍以212型為基礎構型,但會引入更多新技術,並以大型潛艦設計導向,符合澳洲大洋環境需求,潛航噸位將在4,000噸左右。

縱觀德國潛艦工業的發展榮景,除了擁有良好傳承與累積的技術知識外,還能適時配合採購國家的需要修改設計構型,並且分享技術、合作生產,提升採購國的技術及增加就業機會;因此,當前德國潛艦就與德國戰車一樣,都是許多國家武器採購清單中的優先選項。

 

雲陽/青年日報 103年5月16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