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H-2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

 

 

  硫磺島是一座位於太平洋的火山島,因地處戰略要津,美、日兩國曾在此進行戰況慘烈的島嶼爭奪戰。1945年2月16日,美軍針對硫磺島發起兩棲登陸作戰,在艦砲與飛機的火力掩護下,美國海軍陸戰隊自硫磺島東南方登陸,歷經多日血戰,最終占領該島;美軍官兵在島上豎立美國國旗的場景成為經典畫面,其奮戰精神迄今為後世傳頌。硫磺島戰役對當時整體戰局發展有極大影響,也是一次成功的兩棲作戰,美國海軍是在1948年提出發展兩棲突擊艦的構想,希望讓兩棲作戰部隊能夠在艦上登機,並透過直升機將登陸兵力載運至目標區;隨著這樣的想法出現,似乎也宣告硫磺島號(USS Iwo Jima LPH-2)成為美國海軍第一代兩棲突擊艦的先驅,帶領其餘6艘該級艦,肩負兩棲兵力投射的使命。

  實施兩棲登陸作戰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擁有可載運登陸兵力的載具,以貫徹兩棲突擊概念,讓攻勢可由海上發起,以迅速占領敵方陸上陣地,進而向內陸要點挺進。歷史的經驗說明,兩棲登陸載具是登陸作戰能否順利與成功的重要關鍵。

一、兩棲作戰模式的演進

(一)凱撒大帝時期:西元前55年,凱撒大帝在法國集結1萬多名官兵準備渡海進攻英國,但因載運部隊的船隻不適合登陸作戰,船上官兵差點全數命喪海上;後來,凱撒大帝檢討原因,將船隻朝適合近岸登陸的方向進行改良後,其軍隊順利攻入英國境內,創獲戰果。

(二)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扭轉戰局的英國決定在加里波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但因缺乏周密的奇襲作為,戰略上犯了錯誤,造成登陸部隊付出慘重代價,兩棲登陸作戰未能達到目標。不過,當時英國發明出一艘看似大平底船的「甲蟲艇」,可以載運500名士兵,還以一塊寬板為船艏,當船隻靠近岸邊時,寬板可以放下,並搭到岸邊,士兵不必涉水即能登岸,此設計理念遂成為兩棲登陸載具的特色。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諾曼地登陸,盟軍分別以空降與兩棲登陸方式自法國反攻,進軍歐陸,德軍節節敗退,在在證明兩棲作戰的效用。

(三)冷戰時期:在冷戰時期東、西方軍事衝突層出不窮之際,兩棲作戰模式改以兩棲突擊為主,如何將部隊快速送往任務地區,並透過直升機機載方式展現兵力投射能量,成為各主要國家的建軍思考。美國海軍陸戰隊於1948年就展開一項以直升機載運兩棲登陸部隊的實驗,並提出建造可以搭載直升機的船艦,如同航艦搭載戰鬥機一樣,稱為直升機航艦(LPH)。海軍陸戰隊的立意甚佳,獲得美國當局的支持,但因政府國防經費不足,美國海軍於是決定挑選24艘二戰期間建造的小型航艦,改裝為直升機兩棲突擊艦。

二、專為兩棲垂直攻擊作戰打造的LPH-2

  1955年5月,美國海軍選中1艘二戰期間建造的卡薩布蘭加級航艦──泰提斯灣號,將艦橋、艙間重新改裝;改裝後的泰提斯灣號能夠搭載20架運輸直升機及近千名海軍陸戰隊官兵。1957年,美國海軍再將1艘護航用的航艦布拉克島號改裝,賦予LPH-1的編號,美國海軍第一艘兩棲突擊艦自此誕生。然而,將原本的航艦改裝為兩棲突擊艦的構想在落實上頗有難度,美國海軍便於1950年代後期下定決心,計畫建造真正的兩棲突擊艦;但受限於當時的國防經費,原本打算生產12艘,最後只建造7艘,即為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美軍分別以不同戰役為7艘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命名,依序如下:

(一)硫磺島號:1959年4月2日安放龍骨,1960年9月17日下水,自1961年8月26日服役,至1993年7月14日除役並於同年9月24日正式除籍,共為美國海軍效力近32年。

(二)沖繩號:於1962年4月14日服役,1992年12月17日除役與除籍。

(三)瓜達康納爾號:自1963年7月20日服役,1994年8月31日除役與除籍。

(四)關島號:於1965年1月16日服役,1998年8月25日除役與除籍。

(五)的黎波里號:1966年8月6日服役,1995年9月15日除役與除籍。

(六)紐奧良號:自1968年11月16日服役,1997年10月31日除役,1998年10月23日除籍。

(七)仁川號:1970年6月20日服役,2002年6月20日除役,2004年5月24日除籍。仁川號在服役近20年後曾經進行改裝,美國海軍將其任務屬性變更,使其由兩棲突擊艦轉為掃雷指揮艦,編號由LPH-12改成MCS-12,1996年5月下旬完成改裝工程,同年9月30日編入美國海軍後備艦。

  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的艦體長184公尺、寬25.5公尺、吃水深度9公尺、飛行甲板寬度31.2公尺,由於是以商船的規格建造,採單軸推進,航速不快,最高航速約23節,20節航速的續航力為1萬海里,滿載排水量將近19,400噸。該級艦可載運1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兵力,艦上的醫療與生活設施相當齊全。直升機是兵力投射的重要載具,該級艦可容納11架CH-53運輸直升機、20架CH-46運輸直升機、3架AH-1T/W攻擊直升機、3架UH-1N通用直升機;透過2具分別位於左、右舷的升降機,即能讓艦載直升機往來於甲板與機庫之間,隨時可視狀況進行調度。當海軍陸戰隊需要出勤時,可由運輸直升機載運人員至任務區,任務所需的軍用車輛則由CH-53運輸直升機吊掛運送;此外,仁川號還增加2艘LCVP(人員車輛登陸艇),讓官兵可藉海上輸送方式,向任務區前進。

  由於兵力投射的載臺往往是敵人攻擊的目標,美國海軍相當重視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的艦載武裝。1970年起,美軍在艦上加裝2具MK-25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和2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主要用來對付來襲的空中目標;硫磺島級的基本武裝包含4門雙聯裝MK-33 3吋50倍徑艦砲、2挺MK-38 25公釐機砲,以及8挺0.5吋機槍,後來為了騰出空間加裝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因而拆除艦上2門MK-33 3吋50倍徑艦砲。仁川號爾後則因轉型為掃雷指揮艦,艦上僅有的2門艦砲和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便一併拆除。

  在偵蒐與電子戰戰力方面,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裝備有AN/SPS-40E 2D對空搜索雷達、SPN-35A導航雷達、AN/SPS-10/67平面搜索雷達、SPN-43B航管雷達、AN/SLQ-32(V)2/3電子戰系統、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及MK-115射控雷達。

三、後起之秀

回顧美國海軍的兩棲建軍歷程,建造兩棲突擊艦一直是其首要任務。繼硫磺島級之後,美國海軍曾發展出滿載排水量將近4萬噸的塔拉瓦級(TARAWA)兩棲突擊艦,於1976年5月下旬服役,其結合兩棲攻擊、船塢登陸、兩棲貨運等功能,大幅提升美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直至硫磺島級於1990年代相繼除役,美國海軍改推出滿載排水量達4萬噸以上的胡蜂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一共建造8艘,最後一艘馬金島號已於2009年10月24日服役,堪稱是美國海軍新一代的兩棲突擊艦。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6月30日服役的7號艦再次命名為硫磺島號,以傳承硫磺島戰役精神,並延續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為美國奉獻的光榮。

 

嚴芳/青年日報103年9月6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