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強、巧的水下兵力──瑞典潛艦

 

 

  環顧當今全球,某些國家雖然具備建造潛艦的能力與外銷實績,但多是藉由取得技術授權依圖施工,只能算代工建造。瑞典是少數擁有建造、開發新潛艦能力的國家,長久以來除了使用自製潛艦作為海軍水下戰力,更對外銷售潛艦並輸出相關技術,造就其領先歐洲的優異潛艦工業。

一、起源

  瑞典自製潛艦的起源相當早。1902年,斯德哥爾摩海軍造船廠建造了瑞典第1艘潛艇──大白鯊號(Hajen),其潛航排水量僅127噸,水下航速只有7節,潛水深度30公尺,配備成員11人;因其使用可靠度不佳的石蠟油引擎,故於1916年改良、換裝四行程柴油引擎。

  成立於1820年代的考克姆斯公司(Kockums)最初以生產農用機具和釀酒設備為主,幾經擴張變革,逐漸跨足造船、鍊鐵等重工業領域,並開始建造軍用艦艇供瑞典海軍使用。二戰結束後,持續擴張的考克姆斯公司在1970年代中期面臨嚴重的財務虧損,使其不得不於1978年出售煉鐵事業;機具生產的部分則在1979年由瑞典政府接管後轉為國營,並改名考克姆斯有限公司(Kockums AB),同時停止民用船舶建造業務,專注於建造軍用艦艇,成為瑞典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艦的主要供應廠。

二、二戰以來的潛艦發展

(一)大白鯊級:二戰末期,德國海軍開發的XX I型潛艦是第一種以潛航船型為考量的潛艦,潛航速度高於浮航速度;此概念影響了二戰後全世界的潛艦設計。瑞典二戰後擷取此項理念所開發的第一種潛艦,即1953~1960年間建造的6艘大白鯊級(與瑞典第一艘潛艦同名,因為是第三度使用此稱號,所以也稱為「大白鯊III」),其潛航排水量900噸,潛航速度20節,明顯高於浮航時的16節。這批潛艦一直服役到1980年才全數除役。

(二)龍級:延續大白鯊級之後建造的龍級(Draken)潛艦(因為是第二次使用此稱號,故多稱為「龍II」級),其設計構型基本上改良自大白鯊III級,最大差異是推進俥葉由大白鯊級的2具改為單俥前進,同時採用效率及靜音效果都比較好的俥葉,潛航排水量略增為950噸,潛航速度也提升至22節。此級潛艦共建造6艘,先後於1957~1962年間服役,最後一艘在1988年除役,其中第五艘HMS Nordkaparen號目前保存於瑞典哥德堡海洋中心。

(三)海蛇級:1967、1968年間建造的5艘海蛇級(Sjöormen)不僅是瑞典首度採用淚滴外型的潛艦,更結合X型尾舵和消音瓦等先進技術,在潛航排水量方面則微幅增至1,400噸,服役後被譽為當時最先進的傳統柴電潛艦。此級潛艦一直使用至1990年代初期才除役,其中前4艘經過性能提升和適應熱帶氣候的細部改良後出售給新加坡海軍,改稱為「挑戰者」級;爾後新國也購入最後一艘作為拆解零件之用。

(四)水妖級:1972年瑞典海軍在確立發展小型艦艇的政策後,打造了3艘水妖級(Näcken)潛艦(亦稱A14型),潛航排水量縮減為1,150噸,於1980~1981年成軍服役。1988年,瑞典海軍開始嘗試在潛艦上使用AIP絕氣推進系統,將水妖級第一艘「水妖號」加裝一段長8公尺、內含史特林引擎與附屬設施的船身。經過1年的成功測試後,另2艘同級潛艦也如法炮製,使該艦潛水續航力從原本的5~7天大幅增為14天,水妖級也成為瑞典首艘配有此系統的潛艦。

     水妖級的3艘潛艦大致都服役至2000年代初期,第一艘水妖號曾於2001~2004年間租借給挪威。挪威海軍一方面藉以維持水下戰力,另一方面則希望能累積絕氣推進系統的使用經驗,並應用在之後維京級(Viking)潛艦的建造與操作上。然而挪威國會在2004年決定裁撤潛艦兵力,和瑞典合作的維京級潛艦計畫也因此取消。

(五)西約特蘭級:建造於1980年代末期的西約特蘭級(Västergötland)潛艦(又稱A17型)仍維持1,150噸的大小,從1987~1990年共有4艘進入瑞典海軍服役。2000年後,瑞典政府因國防經費縮減,決定將前2艘西約特蘭級潛艦除役封存,2005年11月同意售予新加坡,在執行加裝史特林絕氣推進系統等性能提升工程、噸位增為1,500噸後,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完工下水;目前均服役於新加坡海軍,命名為「弓箭手」級(Archer)。後2艘潛艦則在2003~2004年間進行改良,將帆罩後的船身截開,加裝一段長7公尺、內含史特林絕氣推進系統的艦體,使潛艦噸位大增至1,700噸,也因改良幅度頗大而更名為南曼蘭級(Södermanland)。

     另外,澳洲於1987年中啟動的「471型」潛艦開發案,其柯林斯級(Collins)的設計原型正是源自西約特蘭級潛艦,但噸位大幅提升為3,400噸,幾乎是原始設計的3倍。然而澳洲造艦經驗不足,使得此計畫案不僅耗費鉅資、進度嚴重落後,甚至有產品性能不佳的狀況。在澳洲政府推動潛艦自製的決心下,困難才逐一克服。

(六)哥德蘭級:在1990年代中期服役的3艘哥德蘭級(Gotlend)潛艦,潛航排水量1,599噸,是第一款在設計時就將絕氣推進系統(史特林引擎)列為標準配備的柴電潛艦(早期都是服役後再加裝),可在水下以5節速度航行14天而不必浮出水面或伸出史諾克呼吸管換氣。其他性能方面,哥德蘭級是前述各代航艦的集大成,更擁有極佳的水下靜音效果。2000年9月於地中海舉行的一場多國海上演習中,參與演習的第三艘哥德蘭級潛艦「哈德蘭號」始終未被友軍偵獲;同年11月的大西洋演習中,該艦不僅先後擊退西班牙海軍和法國核子攻擊潛艦,甚至擊敗美國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休士頓號」。這些傲人紀錄受到美國海軍的重視,並於2004年向瑞典租借「哥德蘭號」潛艦,用以訓練對柴電潛艦的反潛作戰。從2005年3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租約,由於成效良好,再延續一年,直到2007年7月哥德蘭號才由聖地牙哥返回瑞典。據悉在某次於太平洋的反潛演習對抗中,哥德蘭號曾多次潛行至雷根號航艦附近,並拍攝多張清晰照片以示有效「擊沈」。

  從前述各型潛艦的開發歷程可發現,瑞典始終將當代最新技術與工藝運用在潛艦建造上,不論是淚滴式外型、雪茄式外型、X型尾舵、消音瓦片和史特林絕氣推進系統等,無不與時俱進,使各世代的潛艦性能處於領先地位。

三、產業併購與未來發展

  歷史悠久的考克姆斯公司雖然長期持有瑞典軍方的造艦訂單,但隨著冷戰後政府國防預算縮減,仍無法避免難以為繼的困境,1999年遭到歐洲潛艦大廠HDW併購。在此併購案中,考克姆斯原先希望藉HDW及其所屬泰森克魯伯集團(ThyssenKrupp)廣大的行銷網和客戶群來推廣瑞典製潛艦,並取得HDW的資金挹注,重啟維京級潛艦計畫、升級為更新式的A26型潛艦。但這項期望卻與HDW力推燃料電池式絕氣推進系統的策略產生衝突,泰森克魯伯集團因此主張A26型潛艦與新式史特林引擎的開發不符成本且技術風險過高,該計畫因而被瑞典軍備管理局否決終止。

  新型潛艦計畫的終止形同中斷了瑞典固有潛艦工業的發展,甚至有傳聞指出,HDW併購考克姆斯公司的目的並不在於擴張業務,而是企圖將其永久排除在潛艦工業外,因此引起瑞典各界的不滿。最後在瑞典軍備管理局的強力斡旋下,泰森克魯伯集團2014年7月同意將考克姆斯公司售予瑞典國防大廠紳寶集團(SAAB AB),未來瑞典水下兵力生力軍「A26」型潛艦的開發案也將重新展開。

 

雲陽/青年日報 103年12月8日 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