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操.好載.拚第一的A-10攻擊機

【謝仲平╱青年日報93104  3

發展源起

1960年代,美國空軍發現適合核戰任務的長程高速戰機,若用來執行低空對地攻擊任務,所費不貲,又容易損耗,而且製作精密又造價昂貴,並不適合部署在前線的未整備基地,因此,美國空軍決定開發一種低成本,載彈量大、維修容易、存活率高的專用對地攻擊機,而且不強調全天候的攻擊性能。只要求能在良好氣候的日間執行攻擊任務。

於是1967年,軍方提出代號A-X戰機(實驗攻擊機)的需求方案提供給廠商,但到了1970年,軍方又提出新的需求,因為冷戰期間,前蘇聯擴張戰車裝甲部隊,使得美國認為應該強化反裝甲能力及具備全天候作戰性能,1973年美國宣佈費爾蔡德-共和公司的YA-10A贏得合約,開始量產,並命名為雷霆II型。

第一架量產型A-10,在197510月推出,A-10的生產時程至1984年停止,從首度試飛起算共歷經12年,總生產數715架,而且除了兩架原型機與一架雙座改造型之外,A-10的機體構型不曾有過改變。

二、設計理念

A-10的設計理念注重簡單便宜、可靠度和維修性,而其性能則強調酬載、低空操縱性能、航程及滯空能力,穿音速能力不在考量,因為其外型不像當代超級戰機一樣優美,反而相當樸實,因此又稱為「疣豬」。

機身呈圓筒狀。長16.26公尺,由4根縱軸主梁支撐,只需要其中3根就能負荷機身。主翼大面積採低翼設計,翼展17.52公尺,翼面積高達47平方公尺,所以能產生足夠升力支撐最高達22噸的機體全重,主翼翼梁有三根,即使任何一根斷裂,仍可撐住主翼,即使主翼被轟掉一半,仍能維持飛行返航至基地,此種強韌的戰場存活性相當罕有。

為保護飛行員,A-10在駕駛座四周以鈦合金的防彈板圍成「浴缸」,內鋪凱夫龍纖維,重達450公斤,可抵擋33公釐機砲的直擊,而座艙座全以防彈玻璃製成,可承受23公釐機砲射擊。

兩具TF34GE100/A引擎分開置於機身後段兩側上方,間距頗大,以防止同時中彈受損,同時噴嘴向上傾斜9度,一來可修正因引擎沒有位於重心中線而衍生不平衡的影響,並避免在地面時,因高熱噴氣傷及地勤人員,也可防止吹揚地表塵粒吸進發動機。

雙垂直尾翼的設計除可提高存活率外,並可達遮蔽發動機排氣,減少被紅外線飛彈標定機率的效果。起落架是前三點式配置,鼻輪為避開中線機砲而向左略移,主輪位在主翼,輪距寬,且收起時仍半露於外且能轉動,如此即便以機腹迫降著地,機腹也不至於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嚴重受損。

在飛行操控方面,A-10的舵面以液壓制動器控制,但制動器與操縱桿間的連接並非像一般飛機使用連桿,而是使用鋼纜相連,因為鋼纜比較不易受損,且不易被卡住,但缺點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調整張力,避免因鬆弛而喪失控制力,A-10的飛控鋼纜有兩套,分置於兩側機身,所以即使單側受損仍可控制飛行,而且縱然液壓系統受損失效,飛行員仍可用鋼纜帶動舵面直接控制飛行,代價是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

三、優異的效能

〈一〉威力驚人的復仇者機砲:為強調反裝甲對地攻擊性能,A-10在機鼻下方中線裝有一門通用電機的GAU-8/A730公釐復仇者機砲,此砲威力相當驚人,長6.4公尺,重1723公斤,射速可達每分鐘4200發,但為砲管使用壽限降至3900發,使用衰變鈾彈藥時,砲口初速為每秒1067公尺,超過音速3倍,在5米位內射擊精度為80 %,換言之,在4000呎處有80%的彈著點均落在直徑20呎的圓周範圍內。以此砲的準度和置於機身中線的配置方法,不但簡化射擊程序,也使飛機能順利承受機砲的強大後座力,事實上,有人還戲稱,A-10根本是為了讓機砲飛上天,而加上機翼而成。雖然這非實情,因為,A-10的開發早於復仇者機砲,但也很生動描繪出兩者相得益彰的關係。

〈二〉可觀的武裝外載能力:A-10擁有的武裝外載能力頗可觀,包含主翼及機腹下共有11個掛架,共可攜帶總量達7200公斤的彈藥,是二次大戰時期B-17轟炸機的2倍有餘,甚至也超過F-4幽靈式戰機,可攜帶的彈藥種類包含各式小牛飛彈(光學導引的AGM-65A/B/G或紅外線導引AGM-65D)、Mk82五百磅或Mk84二千磅傳統炸彈、Mk20石眼或CBU-52/58/87系列集束炸彈、七管或九管2.75吋火箭發射器、GBU-10/12鋪路II型雷射導引炸彈及自衛用的響尾蛇飛彈。

〈三〉雷射光追蹤器的瞄準能力:在使用雷射導引炸彈時,A-10必須依靠位在機首右側下方的AN/AAS-35鋪路便士(Pave Penny)雷射光追蹤器去感應從目標反射來的雷射光束,但AN/AAS-35本身並無發射標定雷射光的功能,所以要有地面的前進空管人員以雷射標定器,或是其他具備雷射標定功能的友機,如陸軍的OH-58D直升機,協助鎖定目標,AN/AAS-35在搜索到雷射反射光源後,就會在抬頭顯示器上標示,飛行員再依據瞄準,施放炸彈。

〈四〉可擴充的瞄準能力:如果要全部由A-10本身完成攻擊,就得借助洛克希德馬汀的LANTIRN系統,全套系統由1AN/AAQ-13導航莢艙和一具AN/AAQ-14標定莢艙組成,導航莢艙內有地貌追沿雷達,和前視紅外線觀測儀,使飛行員得以全天候不分晝夜,沿地貌低空飛行,而標定莢艙內則有前視紅外線和雷射標定器,以提供A-10發射紅外線導引,或雷射導引武器的能力,另外,也可以為其他友機提供標定的服務。

〈五〉 改良過的電子系統:A-10並未配備太多複雜的電子系統,僅裝設有通訊系統、無線電信標導航系統和功能有限的抬頭顯示器,在設計初期甚至沒有慣性導航系統,但依美國慣例,在武器發展過程中,最後總會塞入當初不曾規畫的系統,因此慣性導航系統理所當然進入了A-10的機身,另外為了配合LANTIRN的使用,原本的簡易式抬頭顯示器,改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抬頭顯示,以便能提供更多的飛航與射控資訊。

〈六〉反制敵方的電機系統:要在滿佈敵方防空系統的空域低空飛行,電機系統是不可或缺的自衛電子設備,A-10在機首及機尾均裝有AN/ALR-69雷達預警接收器,可隨時監控飛機週遭的電波環境,一旦發現存有威脅性的電波形式,就會警告飛行員,並顯示發射源的模式、方位等資料,若是要前往高度威脅的區域,執行任務,A-10還可以外掛電子反制莢艙以主動干擾敵方雷達,如初期以使用AN/ALQ-119為主,目前則換用AN-ALQ-131ALQ-131為美國空軍現役裝備,包括F16F15C130等主力戰機、運輸機均有使用。另外A-10還在主起降架艙和翼端裝有AN/ALE-40誘餌系統,共計有16組,可以施放熱焰彈誤導敵人的追熱飛彈,或施放鋁箔干擾片欺騙敵方雷達。

四、波灣戰爭大顯身手

以對地攻擊為目標所設計的A-10 生逢其時,遇上可以大展身手的波灣戰爭。在整個沙漠風暴行動中,A-10的表現可圈可點,其出擊率達95.7%,共出勤8100趟架次,每天可出動3~4次的任務,而且幾乎不曾因維修的問題或天候的因素停飛,這是其他參戰機種不曾達到的紀錄。

按照原設計,A-10的服役壽限為4000小時,但目前都已超過此一壽限,預估到2005年為止,大部分的飛機使用時數都將達到6000~8000小時,而面對性能如此優異的戰機,軍方一點都捨不得太早將它們除役,基於在波灣戰爭中的優良表現,美國國會亦批准將其使用壽限再延長成為12000小時,使A-10可服役至2016年,而依照最新的消息,可能還會延長至2028年,屆時A-10的使用時數平均將為1800024000小時,是原設計的4倍半到6倍。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