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超級戰機——F-14雄貓式戰機

【宋玉寧╱青年日報93816  3  

F-14型雄貓式(Tomcat)是美國海軍目前唯一的可變翼戰機,1968年問世,以汰換當時艦載機主力F-4系列幽靈(Phantom)Ⅱ式戰機。主要任務為負責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艦隊防空、空優攔截,以及後來的對地精準打擊,其系列有ABD 3種衍生型。其中F-14D型又稱為「超級雄貓式」(Super Tomcat)戰機。

 

一、武器諸元

(一)機身設計:雄貓式戰機採用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翅、全動式水平尾翼及特殊的可變後掠翼設計。上單翼構型的機翼,可經由機上電腦,在飛行中自動調整後掠角度,其中在戰機起降、巡航時最大可前伸至20度後掠角,高次音速或超音速飛行時,則可後收至68度,以減少阻力;為了節省空間,F-14型停放在航艦機庫內時,機翼更可後收至75度。

此外,機翼搭配有前緣縫翼及後緣襟翼,並未設計副翼,但翼面上裝有控制戰機滾轉的擾流裝置,而機翼與機身結合處的翼套,另搭配1對自動伸縮的小前翼。F-14型的2具直尾翅之間的機身上方,裝有1具蝴蝶形減速板,機尾下方中間另配備捕捉鉤,以便進行航艦降落作業。

(二)動力來源:F-14A型戰機初期配備2具普惠公司(PWTF30-P-412A型噴射發動機,搭配可變噴嘴,但因意外不斷,後期換裝TF30-414A型渦輪扇發動機。

F-14BD型戰機,則換裝2具通用電機公司(GEF110-GE-400型渦輪扇噴射發動機,每具最大後燃推力12,150公斤,改良其可靠度、操作性能。

(三)AWG-9型射控系統 AWG-9型射控系統原來是專為F-111型可變翼戰機設計的脈衝都卜勒多模式雷達,可搜索152公里內的低空目標,同時追蹤其中的24個,並鎖定6架最具威脅的敵機加以攻擊,可搭配專為艦隊防空任務設計的AIM-54型鳳凰(Phoenix)飛彈,射程長達150公里。但因主要用於空對空模式,沒有地面繪圖功能,使F-14無法實施對地精準打擊任務。

到了F-14D則換裝ANAPG-71型數位多模式合成孔徑雷達,在訊號處理器、資料處理器、中央處理器、接收器、數位化顯示裝置及天線構型方面,都有顯著提升,不但具備地面繪圖功能,有效提升對地轟炸的精準度,並可發射AIM-120型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

(四)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 位於F-14型機鼻下方,可識別遠距離目標;另有ANAXX-1型電視攝影組(TCS),主要用於長程目標的目視辨識,有寬、窄2種視野(FOV),並能顯示在坐艙儀表板上,由坐艙電視系統紀錄。F-14D機鼻下方則換裝紅外線偵測/電視光學攝影機莢艙(IRSTTV)。

(五)電子支援裝置(ESM):F-14型戰機裝有整合防衛等系統,而F-14D戰機則配備ANALR-67V)四型雷達警告等裝置。

(六)空對地武器:F-14AB型戰機改用BRU-32型彈架。可攜掛種類包括Mk82型高爆炸彈、4Mk8384型通用炸彈,GBU-12型導引炸彈、4GBU101624型雷射導引炸彈,Mk20型石眼(Rockeye)子母炸彈等;不過因空用雷達緣故,並無法配備精準打擊或距外攻擊武器。F-14D型戰機則可掛載新型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最多4枚。其他固定武裝,是機首左下方配備的M61A1A2型火神式(Vulcan20公釐旋轉機砲,搭配675發砲彈。而在外掛武器方面,機身下方有4個掛載點,兩邊翼套下方各有2個掛載點,武器酬載量為6,577公斤。

(七)為提升偵測及對地攻擊能力,部分F-14AB型及全部F-14D型戰機,可攜掛:

1.戰術空中偵察莢艙(TARPS):主要執行戰區戰術偵察任務,可由UHF保密無線電資料鏈,及時將數位影像傳回航艦指揮中心;未來TARPS系統將由TARPS數位影像系統所取代。

2.快捷戰術影像系統(FTI):輔助TARPS莢艙,以便在飛行中傳送或接收標定/偵察影像。

3.LANTIRN導航標定系統:包括前視紅外線/雷射標定莢艙,以及前視紅外線/地貌追沿雷達莢艙。

 

二、實戰紀錄

F-14型戰機曾分別於19811989年,以飛彈擊落利比亞空軍的俄製Su-22MIG-23型戰機各2架。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F-14還攜掛TARPS莢艙,執行781架次偵察任務。1995年底,雄貓式戰機在波士尼亞執行「縝密武力行動」(Deliberate Force),藉由友軍協助標定地面目標,投擲雷射導引炸彈進行對地攻擊。

雖然雄貓式戰機不斷進行性能提升,並延長壽限,但隨著除役的腳步接近,預計20042008年將完全除役,FA-18EF型超級大黃蜂式(Super Hornet)戰機逐步取代。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